吴非
摘要:尊重规律、遵守常识之外,学生如何评价学校教育,与其接受教育的水准有关联。学校如何分析、取舍,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有关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应当做什么,学校能够做什么,以及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应当追求什么,等等,都需要教育者的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思考学校教育与立人的关系。
关键词:学校教育;评价分歧;观念差异
学生毕业后会如何看待母校的教育?常看到一些学校宣传手册上的介绍,引用著名校友的回忆,三两句赞颂,一小段概括,都很“增辉”。不能怀疑校友的真心诚意,每个人对所经历的教育都会有独特体验,要尊重每个人的表达权利。可是,对办教育的学校而言,更应当深思慎取,关注不同声音的价值。
尊重规律、遵守常识之外,学生如何评价学校教育,与其接受教育的水准有关联。学校如何分析、取舍,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有关联。
公共平台上学生对母校的评价,因为是自由发言,也因为全是匿名,应当说比较真实。与一些学校组织编写的校友回忆录不同,没有一边倒,也无所谓隐恶扬善。有些毕业生可能已经离校多年,带着一定的社会经验回首中学时代的学习,他们的观察往往凭借的是沉淀后的印象。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学生离校,一般不会再有利益考量,可以直言不讳。我感兴趣的,是学生在做自由评价时,有没有一种负责的态度,有没有个人的反思。同样,学校在吸收信息时,有没有客观的态度,有没有对问题的反思。学校办的是教育,不是在经营名声。而长期以来,学校又不得不靠名声支撑。
学生但凡有点判断力,基本不会以奖牌数量与等级去评价学校。他们只要勤于观察和思考,便不至于盲目地相信“与有荣焉”。过滥的评比检查,干扰了教育,也败坏了学风。以前,兄弟学校来访,都会推心置腹,既讲经验也说错误,献计献策献教训,毫无保留。但随着各类评比的泛滥,兄弟学校之间开始有人怀疑你是不是“留一手”,比如,“你们用的真是这份试卷?”“你们真的没补课?”如此揣度,评价怎么可能公正、客观?
学校如果作假,能骗得了自己的学生吗?某校一名学生毕业六七年后,撰文揭露母校当年为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种种劣行。他本来可以自由地学习,本来可以培育一些兴趣爱好,可是,在学校连“抬头看看蓝天发个呆”的自由也没有。学校一度以他为骄傲,可是他念念不忘的是学校没有教会学习。
当然,必须看到大多数教师恪守了教育底线,否则情况将更糟糕。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是扭曲的,不仅没有理性的标准,对学校对教育,也缺乏正常的认识。在他们眼中,教育不是一项事业,而是商业服务。他们觉得学校应当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教学服务,有点匪夷所思。看到几篇毕业生对学校的评论,有的列举某校五年间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的成绩,还有的统计数据(毕业生多年后仍然关注母校和省内其他名校的理科竞赛成绩),直接批评学校不重视学科竞赛,走了下坡路。也有毕业生针对母校与本省其他学校在三年高考“高分段”占比情况的分析,多了批评个别教师的复习策略和猜题能力。坦率地说,一名离开母校七八年的毕业生,如此执着于研究学科竞赛成绩与应试排名,是值得母校教师和管理者反思的。
学校教给学生的,不应当只是考试和竞赛,更应该当引导学生尽早摆脱功利教育强加给他的一切,在以后的学习中发展自我,成为有新的目标、有更高追求的学习者。学生如果进入高一级学校后仍然保持中学阶段的“锦标意识”“名次荣耀”和“学霸欲”,可能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一些評价的关注点有失偏颇,恰恰说明学生不理解教育,不理解学习的任务目标,没有学会学习。人毕业了,真正的学习却一直没有开始。
学生耿耿于怀的是,在中学的学习中与名次奖励失之交臂,没能在高考中进入“省前百名”,没能获得名校争抢自己的殊荣。如果以此来评价母校教学的不足,这就很难堪了。不知他当年的老师,会怎样看这些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应当做什么,学校能够做什么,以及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应当追求什么,等等,都需要教育者的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思考学校教育与立人的关系。
我很愿意学生对学校做有价值的批评。评价有分歧,很正常。学校要做的,是观察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影响会一直跟着他走下去,一个善于考试的人在中国社会仍然有生存空间,但这不能成为学校教育不改革的理由。
当年在校学习的学生,现在有很多已经成为家长,成为教师甚至校长。如果他们对当年激烈的竞争“无怨无悔”,现在评价教育的难度就更大了。在一些公开发表的言论中,为数不少的教授、学者也并不反对应试教育,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公平的结果。可以说,目前在很多地区和学校,应试教学一直在深耕不辍。相信,在未来,研究教育史的人会对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独家策划【主持人语】《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数学》由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组专家联合部分一线教师和竞赛教练员编写,是高中数学必修、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延伸、补充和提高。它以“题”为载体,按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过程进行分类串通,关注学生在综合解决复杂问题时怎样寻找突破口、怎样寻找有效而简捷的方法。为了帮助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更好地领会编写意图,用好“学程”,我们组织部分编写人员,从基本方法、函数主题、几何与代数主题、概率与统计主题等角度介绍基本内容、编写特色,提出教学建议。
——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