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的探析

2016-12-06 18:03钱锦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杜威卢梭生活教育

钱锦文

摘 要:教育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当今教育出现的师生关系恶劣,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及学生创新思维不够活跃等问题,原因是教育未将学生看成生活中的主体,忽视其对生活的感悟,以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对其生活能力和创造更好生活服务。教育史上,卢梭和杜威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教育进行探讨,提倡学生主体,民主对话,提供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得直接的生活体悟,善待自己和他人,为更好地生活进行创新。

关键词:卢梭 杜威 生活教育 学校教育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中都呈现出了对于儿童地位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生活”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层面对生活教育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陶行知先生加以发展,形成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现在我们就从卢梭和杜威这两位教育家关于生活教育的观点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代学校教育有所启示。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思想的解读

1.生活是教育的目的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指将儿童完全放在一个自然、不受约束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孩子从自己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与他人的相处中受到了挫折而渐渐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获得知识和经验。他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它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夫,更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如何去处理生活中事物的总的原理而不是具体的某一项职业,而生活就是孩子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能有处理各种纷繁事务的能力,以至于他以后接触一项具体工作时能得心应手和灵活多变,而这个只能是在生活中体悟得到的。生活教育是一种将教育切实地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书本上的道理,这并没有减弱教师在教学中的分量而是对教师的教育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卢梭认为对于生活毫无感受的人是活得没有意义的,教育不应该成为社会奴役人的工具,或是他们直接相甘情愿的成为了别人的奴隶,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这样的生活并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更多的是让人更加感觉世界充满乐趣,对事件有自身的判断,对美有鉴赏力。

2.生活为教育提供素材

从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中可看出卢梭反对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教育,他认为大自然已经为孩子提供了教育的一切材料,教师不能在学生还没有做出判断时,就给孩子暗示和诱导,使孩子失去了辨别是非和爱恶的能力,这对于现在的教育活动是有启发意义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在课上很少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绝对的倾听者,体现不出教与学的意义,教师将知识简单化教给学生以至于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少之又少。当需要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去进行创造,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学生反而不会也懒于思考了。同时生活教育也不是教师毫无作为,卢梭提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生活材料,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自由地探索。

3.生活教育使个体的智力和体力得以共同发展

卢梭认为自然中生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锻炼自己的能力,他按照自己的意图而不是教育的意图来对自己进行身体和头脑上的训练,这样他的身体会变得愈加强壮,同时也会变得更加聪明和有见识,对于突发情况更加具有思维应变能力,表现出思维的灵敏性。再者,卢梭认为生活中的教育不在于教他各种知识,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教给他方法,他指出:“他必须向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教育的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思想的解读

1.在生活中延续教育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在西方教育上人们采取了重教材、重教师、重课堂知识传授的典型的赫尔巴特式的教育,这让人们提高了生产力,获得了物质上极大的提高的同时,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在下降,出现了很多虐待童工,工人集体暴动,环境污染严重等事件,此时的尖锐矛盾不仅是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冲突;还有精神和物质文明之间的冲突,杜威在这时提出了他实用教育的主张,他认为:“生活是指一种机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既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努力使自己持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就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他认为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进行生活教育

杜威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传统学校的中心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上”。在此基础上他设置了一系列的课程,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各种生活中的技能获得直接经验为生活服务。他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打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昀好产物。”因此,教育要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条件的事业。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予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加以指导,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好的实际生活场景,获得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想的升华,获得更深刻的间接经验的积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在评价一个老师时,已不再仅是看教师讲授知识是否清晰、细致,很多时候学生留下印象昀深的是教师采取的多样化教学手段打造出的教学风格。教师提供生活场景,应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眼手脑口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不仅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也更乐于接受,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生活化的学习是知识产生的过程的一个升华,也是师生真正进行有意义的教学互动和交流所在。

3.在生活教育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人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因此,对于生活的创新是尤为重要的,现在世界正处于科技竞争的时代,而每个国家的创新的驱力以及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的途径是应用到人类的生活之中,被人们接受,如各种电子设备的更新,以及医学技术的提高等。杜威提出为了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以求生存、生长和发展,人就必须改造或改组已有的经验,因此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是人类延续和完善生活的手段,因此,从做中学,提供学生体验生活实际需要和改变的途径是学生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

4.“做中学”在生活教育中形成良好品德

杜威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知行统一的主张,强调从做中学。他认为一切教育活动都在塑造人的品德,但这种塑造在于教育者提供的调节青年人活动的场所。从做中学,学生会从连续性的生活实践中获得忍耐、坚持和彻底性。这与卢梭指出的“社会道德实践给人们的心中带来了人类的爱”的道德教育观是相通的。当今民主课堂早已被提及,但实际上,很多老师仍用权威式教学去对待学生,课堂上民主氛围薄弱,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质疑和问题,不是淡漠就是用教师的身份打压下去,学生渐渐地不喜欢发言和提问,课堂成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表演场。这种情况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学生情绪压力大,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没有发泄的出口,造成学生的自卑、抑郁甚至暴力,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性格过于孤僻或者成为社会的反面教材。二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关系紧张。

学生在校期间,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当他发现学校所宣扬的规则与社会规则不符,或者与家长对他们的态度差异过大时,会产生对学校、教师的不信任感。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能接触社会生活的现实,通过电视、网络,或者带领学生去社会的现实场景去观察和模拟,在学生遭遇困难时,产生负面情绪时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感受中获得对道德、品格的认知,对事情有自身的判断,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用自己经验去解决,有基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生活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储备,也应该将孩子看成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人来看待,让他能够培养起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坚强、勇敢、善良、责任感以及爱自己、爱别人等的能力,这些品质是支撑孩子积极面对生活所必需的,他们是社会人,也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有先将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义才会将社会变得有意义。从他们两者对学生道德培养的观点分析,可以得出生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提高和他人相处的能力,学会热爱生活。

教育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教师、学校都应该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能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和创造性的想法,对自身的生活进行积极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讴.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2]卢梭.爱弥儿(下卷)[M].李平讴.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3]杜威.民主与教育[M].薛绚.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165-176.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3-44.

[5]中外教育名著选读[M].刘新科,栗洪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73-384,457-472.

[6]卢珊.卢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李亚娟.关于卢梭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论儿童的生活与教育[J].教育探索,2015(12).

[8]张茂林、李琼轶.教育生活理论与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与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杜威卢梭生活教育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让我们摇起橹来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绝世武功的奥秘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