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探究

2023-05-26 11:11黄丽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建设价值引领

黄丽艳

[摘要]课程思政理论的出现衍生教材思政。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是素质教育演进的必然阶段。文章剖析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梳理其在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基于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价值引领和理工类教材的融合、将思政教育基因融入教材文本选择、针对教材编写者实施思政培训及考核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路径,以强化其价值观引导作用。

[关键词]理工类教材;思政建设;价值引领

在素质教育发展阶段,高校教材中知识元素与育人元素的分离现象逐渐凸显,高校必须切实解决相关问题,打破传统较重视技能培养、忽视立德树人的困境,才能在课程思政建设阶段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使教材成為促进学习者坚定和生成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有效媒介。为此,高校以教材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价值,针对性解决教材思政建设问题,在大思政格局构建阶段明确教材的演进逻辑,以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当前,如何在理工类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并在专业教学中升华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已成为理工类专业教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高校教材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在传承文化与民族基因的过程中发挥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作用,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从其出现便具备育人属性和育人功能,而高校借助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丰富其育人元素。理工类教材作为人才培育的物质载体,体现国家的价值取向,在课程塑造过程中以民族语言呈现民族的价值观[1]。因此,教材被视为“官方知识”,通过丰富的思政元素影响学习者价值观的生成,升华学习者的思想。

(二)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历经多年发展,持续性推动教材优化和创新。不同历史时期的教材建设思想与建设特点不同,但基于我国政治体制可发现教材建设基本围绕为人民服务等目标。发挥教材思政建设对人才培育以及时代发展的支撑性作用,有利于高校优化育人工作。为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开始探索新的教材编创方法,期望将思政元素融入理工类教材,发挥理工类教材的引导价值,并以教材建设为基础,解决教书与育人分离的问题,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理工类教材在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理工类教材思政教育功能相对缺位

近年来,部分权威理工类教材更重视培育应用型人才。虽然已有相关部门从宏观层面提出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但是微观层面的落实举措存在一定问题,导致理工类教材的思政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缺位。虽然为解决相关问题,高校不断借助自编教材来丰富教育资源,但是其教材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还不够紧密。部分理工类教材对教学素材的育人作用的重视度不足,这与高校的课程建设理念有关,部分高校尚未正确认识到理工类教材思政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导致所开设的相关课程融入思政建设较少。

(二)理工类教材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国家课程是体现意识形态的关键载体,而现阶段理工类教材更重视知识传授工作,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这不利于传承民族基因。一般国家课程倾向于借助民族语言来增强和坚定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助力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现阶段不少理工类教材中的思政内容不足,易影响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虽然近些年我国理工类教材经历了多轮改革,对教材中涉及的价值导向和体系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一些教材只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未就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再次挖掘,导致学习者难以深入、系统地认知和了解教材中存在的思政育人内容。

(三)理工类教材思政考核评审不足

笔者分析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现状,发现其考核评价机制有待优化和创新,评价主体相对分散且评价维度较单一,这导致我们难以透彻了解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问题。其一,评价主体相对分散,且覆盖范围小,不利于强化对理工类教材的正确评价[2]。以学习者为例,学习者作为理工类教材利益相关者,在评价方面缺少相应的话语权,且不同主体的评价角度不同,导致各主体难以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其二,现阶段的教材评价多关注教材呈现模式,缺少对教材内容属性的关注,使得理工类教材缺少亲和力。同时,理工类教材中的育人元素相对单薄,教材评价指标也较片面,不利于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其思政育人效果有待提升。

三、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路径

(一)基于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高校要从教材建设角度凝练育人目标,促使教材成为铸魂育人的核心要素,利用清晰的逻辑架构优化理工类教材编写大纲,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理工类教材,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第一,高校要凝练教材建设目标,基于培根强基诉求实现思政元素与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转化教材立意。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旨在多领域融入思政元素,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高校是育人的关键阵地,从人才培育角度来看,德育与智育是完善的教育整体。从教材建设角度来看,强化学生的能力及价值观培育,革新传统停留在技能传授方面的课程设置,可在培育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凝练育人目标,升华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内涵[3]。

第二,高校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下,明确教材服务对象,从精神谱系角度强化对价值观的隐性输出与显性表达。例如,高校在理工类教材重塑过程中明确育人目标,在知识传输过程中强化价值观引导。同时,高校要挖掘与理工类教材相关的思政元素,在教材新编过程中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第三,基于大思政理念明确理工类教材的逻辑架构,优化其教学编写大纲,围绕育人目标,明确教材编写逻辑,是理工类教材思政建设的关键。例如,高校将培育学习者的科学系统思维作为理工类教材建设的着力点,基于学习者的认知习惯,强化对课程的统筹安排,客观解答人类与先进技术之间的关系,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习者了解技术演化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科学研究思维。

(二)深化价值引领和理工类教材的融合

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促进理工类教材编创工作的创新,引起了新一轮的教学革命。借此契机,高校应更新理工类教材的开发理念,在教材思政建设中坚持协同育人,改变传统教材呈现模式,深化价值引领和理工类专业的融合。

第一,高校基于协同育人理念,将价值引领与理工类教材有机融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政元素、技能教育与学习者的健康成长紧密融合,构建德技并重的人才培育模式。具体而言,一是高校要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提升思政元素的影响力,将立德树人融入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等不同阶段。这要求高校在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中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走向课程思政[4]。二是高校要明確教育定位,促进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融合,把握教材的职业性和导向性,以就业诉求为教材编写起点,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教材创新工作,打造灵活性较强的教材,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第二,高校要革新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理念,以创新角度优化内容设计,从价值引领角度促进教材革新。其一,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体现专业教育的跨界性,将知识传输与立德树人作为教材建设核心,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例如,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时,应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教材,明确教材思政建设的定位,在把握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编写起点。又如,理工类教材的编写可吸引各行各业人员参与,明确不同行业分工,遵循技术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动态更新的教材开发体系,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工类教材。其二,高校要明确理工类教材编写依据,拓展教材的知识点以及覆盖面,避免教材编写中出现知识点遗漏的问题,并将职业核心素养融入教材思政建设,在丰富教材资源的同时,实现思政元素与理工类专业知识的无障碍衔接。

(三)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材文本选择

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由此,高校要明确理工类教材思政建设的思政要素来源,增强教材的导向功能,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材文本选择,使其承载育人功能,凸显思想性特征。

第一,在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中,高校可将历史资源融入教材系统,发挥历史教育的理论及政治教育价值,从党史、学科发展史、学校发展史三方面入手,凝练育人资源。高校强化对校史资源的挖掘,将其作为重要的德育财富,将有效提升学校的凝聚力。为此,高校可基于历经多年凝聚的精神品质,将教职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奋斗历史融入理工类教材,使学习者在学习中成为校史的见证者。学校发展史融入理工类教材,可映射国家发展历史,高校要利用德智兼备的优秀教职人才来构建贴近学习者生活的教学体系。

第二,高校将文化资源融入理工类教材,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性文化涵养学习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可从源头促进理工类教材的优化和创新。此外,高校还可借助产业文化,将职业精神融入理工类教材,丰富思政元素来源,利用产业文化彰显行业精神,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以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由此,高校在理工类教材建设中明确思政要素来源,在增强教材导向功能的基础上,促进理工类教材思政建设工作落地,解决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问题,丰富育人资源并以恰当形式展现教材的育人价值,实现思政元素在理工类教材中的科学化呈现。

(四)针对教材编写者实施思政培训及考核

为推动理工类教材持续性优化,高校需要构建与专业建设相符的常规化教材建设途径,优化调整教材编写制度,明确评价指标,强化对现有纸质教材的静态评价,并通过动态监督促进教书与育人工作协同前行。

第一,高校完善教材编写制度体系,可针对教材编写者实施思政培训及考核,增强教材建设工作的规范性。其一,高校在编写理工类教材时,需要成立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并由学校党建部门领导担任骨干力量,制订专业化的教材思政建设方案,阶段性创新教材编写报告,定期检验教材建设成效。其二,高校要完善理工类教材编写激励体系,设立专项编写基金,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教材编写工作,并展开优秀主题评选活动,促进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有机融合,在年终考核、教学质量评价、职称评定中关注教材编写评价指标,针对性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编写制度,将师资培育融入教材编写工作。例如,在理工类教材编写中,高校可实施集中备课制度,利用试点听课等模式了解教材思政建设的效果,基于此优化教材编写工作。

第二,高校可通过完善理工类教材思政建设评价指标,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提升教材编写质量,将传统的静态评价转化为动态监测,持续性培育技能型人才,实现知识传输目标与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机融合。高校利用二者的深度契合,凸显理工类教育的独特性,从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维角度入手,扩大理工类教材的覆盖面。例如,高校可适当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理工类教材思政建设的评价工作,借助专业力量转化评价思维,强化对教材思政建设工作的实践验证。此外,高校的评价指标制定需要将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有机融合,增强评价的客观性,科学甄选理工类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提高思政元素融入的精准度,有效发挥动态化评价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理工类教材的思政建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教材编写须从宏观角度入手,创造性转换知识传授模式,在专业知识理论支撑下实现思政育人。高校扎实推进思政元素与理工类教材深度融合,打造精品化教育课程,能为复合型理工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发挥理工类教材的价值引领功能,强化其价值观塑造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燕,李晓锋.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教材建设问题与推进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79-84.

[2]杨晓娟.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编辑应强化四种意识[J].中国编辑,2022(08):66-69.

[3]刘细珍.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的进路[J].编辑学刊,2022(04):50-55.

[4]杨冬玲,汪东萍.外语教材思政建设研究:文化分析内容、方法与理论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03):16-22,104.

猜你喜欢
思政建设价值引领
煤矿生产区队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对农村商业银行职工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提升策略的探讨
党校教育要发挥好主阵地的作用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后勤工作要以育人为己任
浅谈电力工会加强企业思政建设的策略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