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分析

2023-05-24 07:22陈树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3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整体核心

陈树华

【摘要】“1+X”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核心知识为线索梳理知识点,以教好“种子课”为基础改进单元教学,对学生建构知识系统起着促进作用,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文章简述了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以人教版教材部分教学内容为例,从“找准核心知识”“前后勾连教学”等角度上,分析了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并提出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1+X”;教学策略

“1+X”单元整体教学中的“1”为核心知识,对应“种子课”,“X”为与核心知识关联的单元其他知识点,对应“生长课”.构建“1+X”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學中坚持“以局部带动整体”原则,通过夯实学生核心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对“非核心知识”的有效学习,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单元内容,建构完整的单元知识系统,达成全方位发展.但是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1+X”单元整体教学尚未形成系统方案,如何筛选“核心知识”与“非核心知识”、如何定位“种子课”与“生长课”,许多教师仍争论不休.笔者认为,“1+X”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首先应加强整体分析,其次应研读局部要素,最后应形成打通单元各组成内容,“由面到点”“串点成线”.因此,文章以此为思路,分析了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

(一)心中有根

“根”即教材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小学数学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对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用书,其内容常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唯有贯彻《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紧扣教材内容,方能取得最佳效果.这要求教师心中有根,在确定“1+X”单元整体教学方案前,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充分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时结合实例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根据《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教材首先编排了“四边形”知识内容与“练习十七”,使学生对比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其次编排了“周长”“练习十八”“练习十九”.教师应以此为根,在实际教学中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展开“1+X”单元整体教学,以促进学生实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二)眼中有生

“眼中有生”即关心学生.与单课时教学相比,“1+X”单元整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挑战性,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一些“畏难”心理.这要求教师眼中有生,提前分析学生“1+X”单元整体学习的最大障碍,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通过“认识图形”“图形的运动”等学习活动,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对“周长”缺乏认识.故而,“周长”为学生“1+X”单元整体学习的最大障碍,过往经验有助于学生快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在落实“1+X”单元整体教学前,教师按照以上思路分析学生的学情,确定学生“可能在哪些方面游刃有余”“可能在哪些方面困惑不已”,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预设障碍突破的计划,这对“1+X”单元整体教学的顺利展开意义重大.

二、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找准核心知识,定位“种子课”“生长课”

“1+X”单元整体教学,以“1”带动“X”,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准“1”,即找准“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清晰后,教师应以其为线索梳理单元整体内容,从而厘清与“核心知识”关联的单元其他知识点,简称“非核心知识”.“核心知识”与“非核心知识”皆清晰,教师便可定位“种子课”与“生长课”,确定“1+X”单元整体教学的起点.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教学为例,单元整体由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按比分配、比的应用构成.对照《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本单元“1+X”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应通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判断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和按比分配,进而将“比”的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能够根据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解决问题.细致分析学生应经历的学习过程和应该达到的学习状态,本单元“核心知识”可定义为“比的意义”,“种子课”可定位为“探究比的意义”,“非核心知识”与“生长课”关系如下:

(1)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生长课1”

(2)按比分配:“生长课2”;

(3)比的应用:“生长课3”.

(二)把握本质,实现前后勾连教学

课型既定,“1+X”单元整体教学可就此展开.教师必须教好“种子课”,为学生夯实“1+X”单元整体学习的基础.对此,教师第一步应把握核心知识本质,落实前后勾连教学.

前后勾连,即利用学生先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激活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速对新知的理解.小学数学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构成一个“大系统”,每项知识和技能都相互关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应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为“1+X”单元整体教学“撕开口子”.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教学为例,“比”是在“除法”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并且与分数存在一定联系,比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本质便是计算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比是多少,再如“已知路程与速度,通过除法运算求出按照一定速度经过某段路程的时间”,本质是求路程与速度之比.教师可由此把握“比”的本质,联系除法与分数,打响“种子课”第一枪.

比如,教师结合教材主题图创设以下情境:

(1)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时,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了两面国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它们的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已知神舟五号进入轨道后,在距地面约350km处做高空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则飞船平均每分钟运行多少千米?

情境(1)在分数视角下渗透“比”的教学内容,情境(2)在路程、速度、时间视角下渗透“比”.学生可先思考情境问题,结合已有经验得到答案,猜想其与“比”的内在联系,再层层思辨,探得比的本质,达成“比的意义”真理解.

(三)耐心引导,层层思辨达成“真理解”

“种子课”第二步,即耐心引导学生,使其层层思辨.思维活动才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活动,学生唯有层层思辨,让思维活动环环相扣,才能在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学习中,達成核心知识“真理解”,为开启“生长课”、习得“非核心知识”夯实基础.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可坚持“四步一环”原则.下面将继续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教学为例展开探讨.

1.初思:鼓励质疑

初步引导,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活动多由问题引起.对学生而言,学会质疑也是一项关键本领.故而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核心知识,教师可采取鼓励质疑的手段,结合核心知识“前后勾连”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如果说比和除法、分数有关,那么杨利伟展示的国旗长和宽的关系,能不能用比表示出来?”“飞船运行的距离和时间之比,是不是就是飞船每分钟运行的速度?”等质疑.质疑体现学生对比的初步思考,促使学生发现比的意义.教师可以学生质疑的具体内容为支点,引出“比的意义”相关讲解,如“比”和“倍”统称为“倍比关系”,在长是15cm、宽为10cm的国旗中,长是宽的二分之三,宽是长的三分之二,表示长和宽存在倍比关系,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用比表示.

教师基于具体案例讲解“比的意义”相关内容,回应学生对核心知识的质疑,进一步引起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其“比的意义”探究学习.与此同时,为使学生“再思”,教师可加强问题引导.

2.再思:问题探究

问题既是学习的障碍,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层层思辨,教师可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又思:对比分析

又一次引导学生探究核心知识,教师应以对比分析核心知识本质为重点.以“比的意义”为例,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虽然理解比的本质和表达形式,但是没有深入把握比的数学意义.又一次引导学生,教师必须侧重于此.教师可继续以“国旗长宽比”为切口.比如,教师可询问学生:“已知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你能否说说这里的3和2分别代表什么?”同时提示学生画图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在算草纸上“还原”国旗,将其长平均分为三份,测量每一份的长.紧接着,将国旗长的“一份”旋转、平移至“宽”的位置,学生能够发现,国旗的宽刚好是长的“一份”的2倍.也就是说,3和2并非国旗的长和宽的真实长度,而是代表一种“份数”关系.

学生提出此观点后,教师可对其探究内容进行总结,板书“在同类量中,比就是表示量与量的份数关系”.板书既肯定学生观点,也完善观点表达,从而使学生“比的意义”深层对比分析告一段落,更加准确地把握核心知识.但是,教师引导不能就此止步.

4.深思:关联现实

为使学生深思,充分把握核心知识,教师可关联现实引导学生.另外,在关联现实时,教师可结合学生最初质疑设计问题,从而使引导形成闭环,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知识“真理解”.

比如在“比的意义”探究初期,学生质疑“飞船运行的距离和时间之比,是不是就是飞船每分钟运行的速度?”本质上是质疑非同类量之间比的关系.教师可在学生掌握“同类量之比”后,继续以比值为“新量”的求比关系提问,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思考非同类量之比.比如,教师提问学生:“哲哲为迎接新学期开学,花费20元购入5本新笔记本,她购买的笔记本总价与数量之比是多少?这个比值代表什么?”等.通过关联现实的拓展计算和推理分析,学生能够发现,在非同类量之比中,总是有“新量”生成,进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非同类量之比会产生一个新的量”这一结论,全面完善核心知识学习.

至此,学生也在最大限度上掌握了“比的意义”,“1+X”单元整体教学“种子课”取得良好成果,实际教学向“生长课”稳步推进.

(四)自主学习,以生为本构建“生长课”

“基于学生“种子课”积累的充足经验,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即构建以生为本的“生长课”.教师应综合运用教学手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助学资源,并让学生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学生先自主分析助学资源,形成一定猜想和问题,再凝聚智慧,在合作中自主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生长.

比如在“比”单元“1+X”单元整体教学“生长课1”中,为使学生自主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教师可通过微课出示比的化简动画.动画由“1.5∶1”“200∶30”等复杂的数字之比引出,通过“前项和后项同乘相同的数”“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逐步转化为“3∶2”“20∶3”等最简形式,既示范了比的化简方法,也揭示了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学生可先观看微课,针对其内容提出问题,再在小组中共同讨论问题,发现化简比的“秘密”,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方法.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小组合作后,鼓励学生通过“汇报”手段分享学习成果,同时对学生结论加以补充和强调,以此确保学生合作学习成果准确性.单元“生长课2”“生长课3”,教师亦可运用此法,使学生坚持自主学习,持续共同生长.

(五)整体复习,巩固单元整体教学效果

“生长课”全面结束,“1+X”单元整体教学真正进入尾声,教师一方面应检验学生单元整体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巩固单元整体教学的效果,从而充分利用“1+X”单元整体教学优势,促成学生系统化学习和进步.对此,教师可以思维导图为首选.比如,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思维导图思路提示,如“紧扣本单元核心知识完成一幅思维导图”“尝试将思维导图细化为三个层级”“注意在思维导图中补充对应的问题实例”等,紧接着指导学生按照“从局部到整体”原则,系统梳理本单元知识.随着思维导图的形成,学生一方面反馈单元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强化单元整体学习,单元“1+X”整体教学效果得到巩固,进一步实现预期目标.

结 语

总之,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心中有根,眼中有生,更要求教师找准核心知识,前后勾连教学,耐心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基于“1+X”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教师应注重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分析,适当借鉴文中策略,落实小学数学“1+X”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会学”“学好”,从而全方位提升其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华.基于“1+X”主题拓展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23):56-58.

[2]季香觅.小学数学“1+X”拓展性教学实践[J].学园,2022,15(15):43-45.

[3]顾玉华.基于“1+X”主题拓展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0(12):44-45.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整体核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