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中的地方形象:基于外媒“一带一路”涉陕新闻报道的分析

2023-05-24 07:08王贵斌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议题陕西框架

王贵斌,赵 璇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自提出之际,“一带一路”倡议在多方合作下已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国家形象有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倡议的提出促使重庆、西安等国内城市与一些国家建立了更广泛的合作,这些城市或区域的对外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国家整体形象的构建。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陕西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对象,构成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新内容。国际媒体对陕西这一地域的感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陕西与“一带一路”的重要关系,也凸显了中国形象中的地域性。那么,国际媒体选择了哪些内容进行报道,又怎样呈现陕西形象,就成为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文献综述

媒介建构是关于媒介如何塑造外部世界的知识。塔克曼等认为,媒介做新闻不意味着对客观世界的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的知识生产,是一种结构化的集体的构造物[1]。它不仅反映媒体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反映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为此,新闻研究发展出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人负责新闻的采集、加工和最终呈现,在把关过程中,根据考虑事项的多少和复杂程度,就体现出了媒介建构的框架方向。框架最初见于戈夫曼的分析,体现了参与主体及其在特定环境中的互动情境[2]。框架描述了媒介从业者与媒介消费者之间的同构现实,尽管框架的设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却促成了社会意义的交换,因此框架具有很大的作用力。在国际传播中,他国媒体对外国或某一地区的报道,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国对于他国的价值观,在媒体上的正面或负面形象会对公众对被报道对象的态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3]。

形象理论最初由博尔丁提出,他认为形象是对行为体总体的认知、情感和评估结构[4]。国家形象不仅是当下的,更是与传统相连接的对象,意味着人们可以经由相应的感知资料和现实体验,形成对一个国家的一般认知和情感偏向。国家形象相当重要,因为它可以直接转换为现实货币,当然更深层次的影响,会形成人们的认知,塑造社会认知和情感偏向的态度。

全球化背景扩展了一国的形象,使地区成为重要的国际传播对象。通过展示城市或相关区域,使以往限定在国内的形象研究,扩散到了全球传播空间。经由媒体报道的地区或城市,就有可能成为吸引该国公众的重要缘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为陕西形象提升的重要机遇。Sheafer、Gabay等学者指出国际媒体的注意力是国际传播领域中的稀缺资源[5]。正面偏向的新闻传播,将体现出中国形象的正面性,能够带来互动与合作机会,而负面偏向的新闻,则会加剧国家间的不信任,甚至冲突。所以,像BBC将“一带一路”倡议描绘成了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计划,就是一种负面的建构[6]。那么,在全球范围内容,陕西形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如何呈现,就具有了分析的必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国际媒体关于“(一带一路)&(西安)”和“(一带一路)&(陕西)”的新闻报道,使用ProQuest数据库进行相关数据搜集。ProQuest是目前西方相关研究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本研究搜索关键词为“(One Belt One Road)&(Xi’an)”和 “(One Belt One Road)&(Shaanxi)”。搜索时间设定为2013年9月1日(“一带一路”倡议伊始)至2021年12月31日。按照这一设定,本研究共收集884篇英文新闻报道。考虑到本研究关注的是国际媒体,剔除来自中国媒体的英文报刊(如ChinaDaily和SouthChinaMorningPost等),同时通过人工筛选,删除仅提及部分关键词的报道后,共保留177篇外国媒体的英文新闻报道。这些英文语篇涉及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加拿大、黎巴嫩、美国等25个国家;《华尔街日报》(WallStreetJournal)、《海峡时报》(TheStraitsTimes)等66家媒体。

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法。编码员为经过专业训练的研究生,所有文本都进行了二次编码,以确保其信度。编码指标是按照国家形象测量的标准选择的,即通行的知名度和效价两个标准[7]。知名度是指一个国家被媒体报道的总量,效价则指媒体对于一个国家的描述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根据新闻话语的呈现,以报道分布和报道议题为编码主要内容,报道分布重点突出报道时间、地域分布,以及报道关联性等,报道议题涉及新闻内容中的类别和价值选择(或媒介立场)等内容。

三、数据分析

(一)基本分析

1.国家类型及报道数量。本研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分析,由于涉及的国家数量较多,借鉴了研究者宣长春等人的研究指导[8]。故本研究将所有样本划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沿线国家,据此对177个样本进行逐一编码,其中“沿线国家”20个,分别为泰国、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黎巴嫩、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沙特阿拉伯、乌干达、阿富汗、埃及、爱尔兰、巴林、孟加拉、墨西哥、南非、尼日利亚、塞浦路斯、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非沿线国家”5个,分别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中沿线国家20个,报道数量114则,非沿线国家5个,报道量63则。在报道数量总排名方面,美国列第一,泰国第二,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位列3~5位。

2.报道时间。报道时间反映了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兴趣,可见泰国为最关心的,泰国的媒体报道了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陕西。从2015年起,每年涉及“一带一路 陕西”的报道均未低于19篇,报道数量在2017年达到顶峰,这可能是由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展。从2013年起,每年皆新增国家对“一带一路 陕西”进行报道,如2014年新增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2个国家,2015年则新增9了个国家进行相关报道等(表1)。

表1 报道时间及报道国家

(二)报道关联性

本研究将报道分为强关联性和弱关联性。强关联性是指一篇报道围绕陕西展开,弱关联性则指陕西在整篇报道中仅作为某一事例出现,服务报道主题。在177篇报道中,强关联性的报道仅占5%(9篇),弱关联性的报道占95%(168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新闻中直接围绕陕西进行报道的数量还很少,这是因为国际媒体选择的标准多以国家为单位。

(三)报道议题与陕西相关的事件

由于样本中大多数新闻都是在报道“一带一路”时提及陕西,本研究重在探究陕西形象以及国际媒体如何呈现陕西形象,所以这里的报道议题不涉及整篇报道的议题,而是根据新闻中“陕西”或“西安”所在段落,对涉及到的事件进行归类。

表2是关于“一带一路 陕西”报道议题的统计,主要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类议题。由于一些报道中可能包含几个议题,如2018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开始了对中国的访问,本研究将这一报道归为两个议题:政治议题(会客厅)和文化议题(丝路起点),所以表中的文章总数大于样本数(总的新闻报道数量为190则)。

经济议题的报道在样本中比重稍大(72则,占比38%)。其报道的相关事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经济发展,包括建立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立陕西自贸区、与他国进行经济合作、能源充足等方面。第二类为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是列车发展,其次提及航线发展。

政治议题(59则,占比31%)主要包括各国总统访问西安(会客厅),举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一带一路合作论坛、c+c5等会议(举办会议),陕西省代表团访问他国(代表团),疫情期间为巴基斯坦提供政治援助(政治援助),西安法院将负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商业纠纷(西安法院)等事件。

文化议题则包括三类(59则,占比31%))。第一类有关历史,即陕西系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4则)。第二类有关文化遗产,如西安是唐朝古都,拥有着陕西历史博物馆、兵马俑、大唐不夜城等古迹,是文明发源地,也是旅游胜地。第三类关涉教育,提及西安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陕西形象是一种比较“丰富的形象”,显示了国外媒体的总体态度[9]。在190则涉及陕西的报道中,陕西形象是全面的。

(四)报道框架分析

1.框架析出。一个国家在媒体上的正面或负面形象会对公众对该国的态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10]。通过分析新闻中的报道框架可以考察效价,即国际媒体对于陕西的描述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由于除了9篇强关联的新闻外,其他新闻中陕西作为例证出现,整体的报道偏向必然会影响事例的性质,所以此处分析的框架为整篇文章的报道框架。通过分析发现,样本中包含6种框架,即友好框架,合作框架,质疑框架,威胁框架,竞争框架和成就框架。

友好框架是指媒体在报道时,表现出认可,赞扬的态度。如对“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果、习近平本人、陕西的历史文物等表示赞扬,或表明赞扬、庆祝两国之间友好关系等。友好框架侧重于报道积极正面的形象。

合作框架是指他国与中国或陕西已经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者表明两国区域对未来的合作的期许等。合作框架也侧重于报道积极正面的形象,且多用于在经济和文化。

质疑框架是指他国对于中国持怀疑或批评态度。如对西藏和新疆人权问题的质疑,对未来经济合作发展的担忧,批评质疑中国政府或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等。质疑框架侧重于将中国形象描绘为消极的。

威胁框架是指报道中,他国认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造成了不良影响。相较于质疑框架,威胁框架描绘的形象则更加负面,由于涉及到他国利益,符合接近性原则,所以更能影响人们的认知,这些内容主要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媒体,它们的报道立场是负面的。

竞争框架是指报道中提及中美竞争问题,或者说明中美竞争对别国产生了影响。竞争框架在本研究中多用于政治方面,主要是说明中美之间的关系。

使用成就框架是泰国媒体《亚洲新闻》(AsiaNewsMonitor)特有的现象,其指泰国这一媒体直接转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其内容多为近年来中国与他国的合作成果,所以将其命名为成就框架。成就框架最主要体现了中国对于泰国的影响力大。相较于友好框架,成就框架所传递的即为最积极正面的形象。

2.报道框架的使用频度。进一步分析这些框架的使用,我们看到经济议题报道基本都是友好框架(8则)、友好框架(24则)、合作框架(28则)和成就框架(14则),只有美国的1则报道为威胁框架,然而,美、英、澳、加等发达国家报道总量超过28则,表明基于陕西的经济议题总体向好。

有关陕西政治议题的报道中使用最多的是合作框架(22则,占比35%),且只表现在他国访问西安、西安举行国际会议以及陕西代表团访问他国三个方面,表明通过“一带一路”,西安与一些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友好框架(15则,占比24%)则最多使用在描述陕西是习近平主席的家乡这一方面,表明非沿线国家对于习近平主席的形象呈正面态度。相关报道关注了西安法院处理“一带一路”纠纷等方面,这一内容的关注多为质疑框架(14则,占比22%)。

有关陕西文化议题的报道多使用友好框架(13则,占比21%)、合作框架(22则,36%)和成就框架(12则,占比21%),文化议题使用质疑框架的数量相较于经济议题和政治议题来说减少,这表明各国对于陕西的文化方面持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见表2)。

表2 文化议题中各国报道框架频度

总体来看,所有报道中各框架的使用占比分别为:友好框架27.7%,合作框架34.3%,质疑框架15.7%,威胁框架1%,竞争框架3%,成就框架18.3%。使用最多的是合作框架,友好框架紧随其后,这表明陕西在世界各地的形象总体良好,尽管存在一些质疑的情境,而且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报道中出现。受中美贸易竞争和全球未有之变局的影响,这种情形是可以理解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度认同,为我们开启了陕西形象认知的新境界。

(五)国际媒体中的陕西形象

根据报道主题,新闻框架可进一步析出。我们发现,国家媒体主要传播了陕西“内陆枢纽”“历史文化之乡”等形象。这两种形象分别渗透在经济和政治等诸领域的行文报道中。

1.内陆枢纽。在经济方面,我国进行 “西部大开发”,设立陕西自贸区,在陕西建立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等,壮大了陕西经济。同时以西安为起终点的中外货运列车和航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促使陕西能够与他国进行更好地经济合作。

在政治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领导人在西安接见了多国总统,西安可以称得上是除了北京以外的第二“会客厅”。陕西还举办了如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一带一路合作论坛、c+c5等国际会议,加之陕西为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的家乡,使得陕西国际形象有所提升。

2.历史文化之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首先出现在国际媒体的报道中。此后媒体在介绍陕西时多都会提及这一历史事实,已然已经成为了陕西的一张名片。此外,一些报道对西安的历史文物如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不吝溢美之词。陕西还举办了各种如“陕西‘一带一路’国际学生文化嘉年华”、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展览等国际交流文化艺术节,国际媒体多用友好和合作框架进行报道,表明对于陕西文化的喜爱。

四、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际媒体中关于“一带一路 陕西”的报道增多,陕西逐渐被其他国家熟知。在国际媒体报道中,陕西多作为例证出现,这表明陕西逐渐有了知名度,但其国际地位和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国际媒体对于陕西的报道主要在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类议题,内含多个方面,形成陕西在国际中的形象的丰富全面特征。在报道过程中,国际媒体主要使用了友好框架、合作框架、质疑框架、威胁框架、竞争框架和成就框架等六个框架,其中合作框架被使用最多,表明陕西已与一些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陕西在国际媒体报道中呈现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内陆枢纽”和“历史文化之乡”。由于国际媒体对于陕西文化议题的报道多呈正面态度,且关联的报道中也多为文化议题,所以坚持文化这张名片,并加强内容生产的视角转换,可增进陕西形象。

本研究对框架理论和地区形象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于框架理论而言,自戈夫曼的《框架分析》出版后,应用于新闻生产研究的、并持续为之做出贡献的研究者当属安特曼(Entman, Robert M.)。安特曼不仅发展了关于新闻框架理论,并在四十年的研究中,推进了框架理论在组织机构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价值。在新闻框架联动效应中,作者指出,框架是新闻报道的利器,更是影响组织机构和用户的利器。通过框架联动,社会机构与新闻使用者建立了相互认同关系[11]。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自我设定国际新闻报道的立场上,因而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非常积极,但试图将中国纳入“挑战国际秩序”的国家队列,或者说,这正好体现了国际媒体的一些基本价值,即将发展中国家看作“异常”进行报道[12]。即便如此,它们也大量报道了陕西的积极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负面立场。换句话说,如此一来,对于陕西的国际形象而言,确有利而少弊。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这一议题的敏感性有所差异,泰国是最先认知并给予了大量报道,通常以成就框架和合作框架进行报道,这也可以看作是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也是逐渐推进的过程。研究已经发现,发展中国家对这一倡议的认知是不断累积,且大都保持了积极的框架。于地方形象而言,全球化扩展了地方形象作用的地理区域,使原来不可见或不可企及的地区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是对国家形象的国家传播的补充。不同于国家形象,地方形象相对灵活,可产生的负面框架较少,对于国际受众而言,这是增进其突破媒体框架限制的一个重要路径。由于国际受众较少有完整知晓特定区域的知识,因而像陕西这一地区呈现为主的报道并不多见,如众多文本所显示的,陕西形象是以例证的方式出现在国际报道中。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考虑到网络使用中的最佳叙事策略,本研究以内容分析为方法,尚未对文本报道中的情感充分挖掘。另外,如前所述,媒体报道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受众认知突破传统框架的限制也在发展中。因而,在上述两个方面,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语料库进行分析,同时要持续收集相应的数据,以便深入探讨陕西形象的国家化传播。

猜你喜欢
议题陕西框架
框架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WTO框架下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