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措施的研究

2023-05-21 00:58孙元哲项宁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减阅读素质教育

孙元哲 项宁

摘 要:“双减”政策多次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文学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落实“双减”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双减”政策解读与政策实际落实情况的研究,深入分析青少年文学素养及其核心阅读能力提升所面临的困境。围绕青少年阅读这一话题,本文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与社会教育为辅,探索青少年阅读能力提升的可行措施,进一步提升其文学素养,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目的。

关键词:阅读 “双减”政策 青少年 素质教育

一段时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功利性学习问题显著,“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双减”政策的出台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但是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双减”政策的解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 《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双减”政策的施行是切实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

(一)“双减”政策解读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负担,进一步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了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这对中小学生的作业时长进行了明确规定,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意见》明确提出作业设计要“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个性化作业,并通过学校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在作业之余,对于科普、文体、艺术、阅读等活动的需求,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初心。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教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近几年来,经过教育综合改革后,学生的校内负担切实减轻了,但是出校门后又进入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这不但加重了学生和家庭负担,而且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生态。

因此,《意见》从学生“作业”和“补课”两大负担出发,双管齐下,严格规范教育行业,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所谓“双减”,不仅是为学生减负,而且要在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构建课内外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育人格局。学校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进课后作业,改进课后服务等形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社会通过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健康的社会育人格局;家庭通过发挥亲子教育独特优势,推动家校协同育人,以此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因此,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全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完善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双减”政策不仅仅是单纯做“减法”,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毫无疑问地采取了“加法”。从《意见》中第八条“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和第十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可以发现,“双减”并不是让学生无意义地荒废时间,更不会导致“作业少,学生就去玩游戏了”的结果。相较于以往的“唯分数论”和“题海战术”的教学观念,《意见》突出了对于丰富学生兴趣和发展素质化教育的重视。

(二) “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素质教育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占用中小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极大地压缩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时间。

而“双减”政策力图从政策层面保障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丰富的文体、艺术、阅读等活动,另一方面“双减”政策为中小学生参加素质教育培训,如参观少年宫、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素质教育单位提供更多的时间,帮助素质教育建立“以学校为主、社会和家庭为辅”的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2]而在文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包含着审美趣味、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等多方面的培养,这一系列的教育培育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标准、思维形式和学习习惯,进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文学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发展素质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学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文学素养的提升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输入主要指的就是阅读能力,输出指的是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有输出,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很难表现出对文学的兴趣,也很难有更进一步的输出。因此文学素养的培育需要建立在廣泛的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对于作品的认知,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完善对于作品的理解,进而用作品中的思想指导生活。因此,本文结合“双减”政策与青少年阅读困境,探索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的可行措施。

二、应试教育下青少年的阅读困境

通过对青少年阅读习惯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提高其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其文学素养方面存在阻力。这些阻力,一方面是由青少年的年龄段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遗留的弊病所导致的。在此情况下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青少年阅读选择有“偏食性”的特点[3],青少年阅读受到应试体制的影响,青少年不正确的阅读习惯等。这些问题也是“双减”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青少年阅读选择有“偏食性”的特点

在阅读选择的过程中,许多青少年的兴趣集中于侦探悬疑类书籍和网络文学类书籍,而对于经典文学却兴趣平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归为青少年对文学经典的畏难情绪。相对于经典文学,侦探悬疑类书籍和网络文学类书籍多数浅显易懂,内容新奇吸引人。侦探悬疑类小说往往篇幅短小,情节离奇,青少年阅读一篇此类小说花费的时间较少,且悬疑故事之间联系不紧密,方便其碎片化阅读。而网络小说的类型化、虚拟性和游戏性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青少年的多元趣味,使得青少年在网络小说的世界中得到精神狂欢和游戏体验。而文学经典一般阅读时间较长,需要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和理解,比如古诗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文义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再如四大名著因篇幅较长,且“枯燥难懂”,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畏难情绪。青少年可能因此对名著“望而生畏”,这也就意味着青少年在选择阅读内容时需要合适地加以引导。

(二)青少年阅读受到应试体制的影响

在以往的教育体制中,教师布置阅读作业,往往会布置与考试相关的阅读内容,对于考试不考的内容鲜少提及。在考试范围之外的经典作品,因其不在考试范围内而不被教师推荐,甚至会有教师限制学生在校阅读“闲书”,这极大地限制了青少年培养阅读兴趣,也导致了青少年对于文学经典的漠视。应试教育使得阅读局限于“功利性阅读”,阻碍了青少年拓宽阅读视野。同时,这种为应付考试而阅读的情况,也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考试,青少年只阅读书籍提要或者背诵名著考题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忽视了文学多义性的客观存在,也限制了青少年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三)青少年不正确的阅读习惯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作业,往往需要在1—2小时内完成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短时间内既要完成阅读,又要做好读书笔记难度很大,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的阅读作业质量不高。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快餐文化的兴起,一分钟读完一本书的视频层出不穷,部分青少年为了追求极致的效率会通过观看书籍讲解视频来代替阅读,以应付作业。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获得较好的成绩,但却省略了阅读过程,阅读能力没有得到锻炼,长期来看并不利于青少年文学素养的提升。

基于以上情况,为应对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阅读问题,《意见》明确“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双减”政策中提到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设计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引导。同时,提倡家校合作,“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以文件的形式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政策中多次提及校外资源,鼓励社会资源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双减”政策下青少年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措施

针对应试教育下的青少年阅读困境,结合“双减”政策这一背景,本文提出青少年阅读能力的培养措施,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着手,改善青少年阅读困境,提升青少年阅读能力。

(一)学校方面

学校这一主体在青少年阅读能力培养中担任最重要的一环。过去,学校对于阅读能力的训练更偏向于应试,即归纳标准化答题模板,将文章内容转化为“套路”,与答案进行一一对应,所得结果与答案相悖即为错。但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国家政策对于素质教育的号召力不断提高,应试阅读显然已经不可取。在学校层面,需将文学作品从“阅读理解题”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1. 因材施教,培育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习惯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指出:“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4]这句话展现了阅读的核心是一种个性化体验,不应该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悟来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评价、个性化的追求、个性化的总结、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与教学中得到张扬。教师应该有选择、有差异性地向学生推介文学作品。以学生的年龄、性别或是兴趣等因素为主要划分依据,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人生之书”,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从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情感领悟,解决学生阅读具有“偏食性”的特点。所以,提倡个性化阅读要丰富学生的閱读书目,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2. 翻转课堂,增加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翻转课堂最早源自美国,它指的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顺序,并利用网络、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成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觉、自学和自律,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5]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交流,交流的中心是学生。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在课前对照任务清单自行阅读,在课堂上针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答疑,并在课堂设置阅读分享环节,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分享阅读感受,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拓展与交流。翻转课堂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形成“阅读—理解—表达”的良好循环,满足“双减”政策所需要的课堂提效要求,有助于打破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阅读”,满足学生个人阅读能力提升的需要。

3. 创设阅读成果展示平台

学校可以创设阅读成果展示平台,帮助学生将阅读成果可视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制作手抄报、绘制阅读记录卡等,通过阅读摘录、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见解,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感悟,将阅读成果具象化,并通过在校内挂出展览和利用网络平台交互功能提高传播度等方式,鼓励学生们养成在阅读时“留痕”的好习惯,使校园中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开展系列阅读等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交流活动等,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也符合“双减”政策中“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的要求,帮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进而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二)家庭方面

与学校相比,家庭在青少年阅读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正确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校教育起到补充作用。

1. 培养阅读兴趣

家庭作为阅读的重要场所,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一环。在家庭中,家长承担着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责任。首先,家长可以准备一些适合儿童年龄段的图书,放在孩子随时可见、随手可取的位置,创建适宜的阅读环境。其次,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解释效应”,鼓励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向孩子提出一些与书籍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同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孩子的课余时间增多,家长要接受课外书的出现。孩子只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才有语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也才能得以提高。限制孩子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自主性,挫伤孩子阅读的兴趣。因此,适当让孩子接触课外书更有利于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

2. 建立家庭读书氛围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起到示范作用。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让阅读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家长可以围绕孩子喜爱的书籍,通过亲子阅读或家庭读书交流会的方式,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机会,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适时给予引导。在家长的监督陪伴下,孩子更容易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进而增强其文学素养的积淀。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每周带孩子逛一次书店等形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书籍的喜爱,并通过帮助孩子建立剪报本、摘记本的形式,引导孩子进行阅读记录,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社会方面

社会需要在推动教育公平、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完善公共阅读服务等方面营造阅读氛围,为青少年阅读创造良好条件。

1. 推动青少年公益阅读走深走实

在社会方面,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乡村和偏远山区的青少年阅读品质。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理念的滞后,阅读困难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阻碍之一。他们缺少书籍资源与教育资源,很难接触到合适的书籍。社会需要大力推动青少年公益阅读走深走实,扎根在乡村和偏远山区,直接服务于贫困儿童。社会可以通过建立公益图书馆和公益阅读课堂的形式,构建一套成熟的旧书利用、书籍捐赠流程,均衡教育资源,提高乡村和偏远山区贫困的青少年的阅读品质。

2. 丰富数字阅读资源

随着科技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传统的纸质阅读资源也需要做出相应的革新。《意见》中提到:“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各级图书馆要把握时代发展契机,积极开展数字图书的普及服务,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将数字文献资源、数字图书期刊通过手机应用的形式,为公众阅读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平台。同时,相关部门也应鼓励更多自媒体公众平台对阅读活动进行线上宣传,举办线上读书讲座或分享会等,让阅读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关网络平台也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青少年的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引导青少年进行阅读选择,对阅读内容进行有益拓展,让新媒体时代下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形成互补,推动青少年阅读的发展。

3. 解决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

各级图书馆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公共文化主阵地作用。图书馆及相似场所应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社会的阅读设施网络体系,建立24小时城市书房、智慧书屋等,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将读书教育、阅读意識深入渗透至整个城市的社会文化中,养成浓厚的社会阅读氛围,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阅读。

四、结语

在“双减”政策下,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学生能自由进行阅读,为青少年文学素养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校作为提升文学素养的主要阵地,应该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联合家庭、社会等各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其文学素养,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茜.“双减”格局下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5):28-30.

[2]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3] 李登举.浅谈初中生文学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3(2):7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王纯.“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22(12):58-59.

基金项目:辽宁大学2022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减”政策下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研究(S202210140011)。

猜你喜欢
双减阅读素质教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