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豪 龙冥
【摘 要】近年来,受到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与高考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潮形成。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具有成因复杂、表征多元、持续发展等特点,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为中学历史教育在新时代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热潮背后也潜藏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研究理论基础薄弱、理论研究脱离教学实践、研究的问题意识薄弱等。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要不断发现问题,突破思维壁垒,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引领作用,落实历史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 研究热潮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4-37-04
目前,国家日益重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各学科协同,助力新时代教育发展。在新时代、新要求、新课标与新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迅速升温,参加历史教育讨论的人群越来越广泛,相关议题不断深入,相关学术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基于中国知网的精确检索发现,近五年以中学历史教育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有近万篇,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著作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超越了任何历史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潮形成。这一热潮不仅吸引大量学者参与讨论,而且引发广泛的关注,反映国家、社会与学校对历史教育地位和价值的认可。此外,热潮的背后也有许多潜藏的问题亟待解决,如新概念、新思路与新模式等难以落实,历史教育的问题意识不够鲜明,新课标普及度依旧不够,教师培训相对落后等。充分理解这些问题并寻找对策,对于中学历史教育进一步发展,推动中学历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的多重成因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历史教育承担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如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培养与中学历史教育相融合,寻找中学历史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的契合点是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中落实教育根本任务,进一步应用历史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与拓宽历史视野、运用历史思维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进一步挖掘历史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找寻历史学科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定位,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形成的根本原因。
“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已经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促进公平的新阶段,在中学历史教育方面则是要充分实现教育的普及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历史教育新理念落地,充分利用各学科优势提升育人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2017年《普通高中教学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2017年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方面进行阐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具体化,特指学生在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充分发挥本学科特色,利用本学科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重要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许多内容相对抽象,在中学历史教育实施中需要进一步阐释,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
2019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编审工作完成,于9月秋季学期开始在北京、上海等6个省(市)率先投入使用,此后湖南、安徽、广东等地陆续推进,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充分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建设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国家统一与教学灵活之间的关系,二是学科体系完整与学习内容选择性的关系,三是教材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关系。”[1]新版教科书的编写充分适应时代需要,在整体编排、图片使用、史料选择与单元设置等方面颇具新意。纲要式的教科书采用通史的方式积聚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言简意赅。选择性必修教科书采用专题史的编排方式,各个专题的内容横贯古今中外,强调专题的内在联系。但是这种编排方式使中学历史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教科书的正确使用方式是历史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而教科书中各个板块的内容运用又是研究的热点。
随着高考制度深入改革,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权,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历史学科从传统的文科大类中分离出来,其在高考中所占分值与比例均较之前的大。历史学科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在课程标准指引、新版教科书使用与高考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潜藏的问题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潮形成,教研队伍不断扩大,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界研究热情日益高涨。但在热潮的背后,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如对中学历史教育学科体系建設关注不够、新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教育研究问题意识淡薄、针对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推进缓慢、历史教师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等。充分认识这些问题是推进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前提,只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根源,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中学历史教育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一)中学历史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学界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存在重大分歧,中学历史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界限相对模糊。关于历史课程论的研究,薛伟强、范红军、陈志刚认为:“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理论。”[2]而历史课程论便是与历史课程相关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理论。这一观点借用教育学的理论框架解释历史课程论,内容显得较宽泛,无法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学科特色。针对历史课程论进行专题研究的陈志刚认为:“历史课程论就是指根据对历史学科系统、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3]通过联系历史学科的系统性,结合历史学科课程的各要素,将历史课程论定义为课程编订理论与方法体系,相对而言具有历史学科特色。该观点比较完整地论述了历史课程论的研究范畴与学科边界,同时添加了历史课程内容编制的原因,进一步充实了历史课程论的内容。但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制在理论上又与教材研究的内容有重合之处,且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分离难免造成衔接困难,两套理论体系再进行整合容易对指导教学实践产生不利影响。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目前在国内缺乏深入研究,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大多借鉴国外现有的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在中国的教育实践研究中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中学历史教育界就一些重要的概念解释难以取得统一意见,如史料教学这一概念是作为一种中学历史教育理念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各方争执不下,难以取得统一意见,致使一线历史教学各自采用一套理论体系,教学效果与教研效果不佳。历史教育学的学科边界与学术体系依旧存在较大争议。“必须从基础教育、公民教育、人文教育和历史教育等不同范畴考虑历史教育学,必须从历史教育实践、历史课程改革和历史教育研究等不同层面系统解决其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真正解决历史教育学的学术归位问题。”[4]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历史教育转向的重要问题即是要解决学科属性问题。
(二)理论研究脱离教学实践
目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标准中的新提法、新要求、新体系、新方法等层出不穷,但是在中学历史一线教学中是否得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新理论、新成果与新内容是否被中学一线教师所认可,实施的效果如何,这些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迫切关注的基本问题。但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可能还是如何评价教学效果、学生的成绩如何。“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徐徐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帷幕。然而,既合情理,又感可悲的是中学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关注程度远不如课程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迫切,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新课程的高考怎么考?”[5]教师更关注如高考命题方式、高考新题型的解法与得分技巧等,研究高考题的远比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的多。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这种研究现状既与历史教师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又与学校的绩效紧密联系。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的群体多是历史教育界的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导致历史课程标准在一线教学实际中存在感不强,特别是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学校,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能力培养要求与教学实践存在差距,新的教学方式难以落实。
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在少数地区教研活动中颇受关注,但在历史课堂中缺乏实践土壤,“新瓶装旧酒”式的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笔者在一线调研中了解到,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认识不充分,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在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依旧遵循三维目标范式,培养学生相关素养的内容不仅生硬而且粗糙,具体的教学使学生难以接受。在课后评价中,试题设计刻意标注这一题考查什么核心素养,殊不知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各个要素联系紧密,相互关联,各有侧重,这般生硬使用,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差之千里。根据教育部组织的调研及相关研究,2004年开始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实施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线教师普遍不重视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的理念理解不到位。虽然教育管理者与教学实践者都对课程改革的理念表示赞同,也表示有触动,但是这种浅层的触动对于历史教育的价值并不大。而绝大部分教师对理念理解有偏差和不到位,对教师的教材观或课程资源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6]事实上,在课程标准实施后,这些问题依旧存在。
(三)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淡薄
目前,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在不断提升,但是问题意识并不鲜明。“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不断地积极思维,直到问题解决。”[7]问题意识的核心在于认知冲突的产生,而有关的研究则是亦步亦趋,新的概念、模式未经吸收消化就放进实际教学活动中,相关研究者再与概念、模式进行拟合。这样的研究成果既不是一线教学中实际问题引发的思考,又没有深入挖掘相关教育理论,得出的成果无法反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一线教学又难以提出有效的建议,反而营造出一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十分繁荣的假象,这种繁荣的假象恰恰掩盖了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实际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确立到发展已有十余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填鸭式”“灌输式”“讲经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在部分学生、家长或社会的意识中,历史学科的学习靠背诵历史知识就够了,背熟知识点再刷高考题就已经解决了历史学习的大难题,这种意识不仅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甚至在历史教师中亦生根发芽。而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被大多数学者忽视,部分了解的学者也由于问题棘手,深感难以解决选择避而不谈。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现状影响中学历史教育实践,这与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围绕着热点却是讨论颇多,这种研究偏差使得中学历史教育研究集中在理论探讨中出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问题与学习评价等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却止步不前,一旦热潮退去,又回到原来的教育模式,解题技巧、试题命制、应试能力等内容的研究反倒成为持续发展的热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被大家抛诸脑后,关于历史教师的核心素养培训、新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历史教育中的学生培养等关键问题,目前学界研究存在滞后性,这都是问题意识不够鲜明的重要体现。
三、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展望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总体向好发展,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学教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中学历史教育学界要充分利用历史机遇期,立足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回应时代关切,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创新研究方法,共同推进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发展。
首先,回应时代关切,落实立德树人。中学历史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历史教育任务重大,历史作为基础学科,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为重要。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要充分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与内在逻辑联系,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有怎样的优势,如历史意识、历史思维与历史方法等内容与学生成长发展、未来生活的联系,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要发挥基础功能,特别是要通过中学历史教育培养学生了解歷史、热爱历史、研究历史的精神。中学历史教育应当充分把握学科定位,遵循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一步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重要意义,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评价方面多下功夫。精选最重要、最核心的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视角,帮助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素养,增强历史洞察力。同时要注重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认识过程相结合,注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学历史教育在新的基础上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创新研究方法,构建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创新是推动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教育学科边界不明确,长期在教育学与历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徘徊,历史教育研究时常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历史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要立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在充分利用教育学的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和行动研究等基本的研究方法之外,也要充分借鉴哲学的思辨、逻辑分析、概念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学的社会调查、个案分析和扎根理论等。在了解这些方法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结合中学历史教育学的学科特点进一步融合,扩充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方法。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方法的融合有益于各学科相互借鉴教学方法,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最后,加强学科融合,理论联系实际。目前,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明显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巨大缺口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各学科先进的知识理念、研究方法与优秀成果,不断提升本学科的内涵。跨学科的前提是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寻找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把各个学科的知识理论、共同主题提炼出来。同时要进一步充实跨学科主题的理论基础。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尚处于推广阶段,对许多理论尚缺乏全面了解,而且跨学科学习的理论来源丰富,如系统论、脑认知科学、心理学理论、历史学理论等。这些理论或多或少从认知角度或从历史角度阐释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但跨学科学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些理论还不足以夯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基本理论方面依旧需要加强研究和推广。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发展迅速,在教育教学理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还将持续发展。针对热潮背后的关键问题,中学历史教育界要充分抓住历史机遇期,迎难而上,进一步挖掘历史学科的资源,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推动中学历史教育向前、向深发展,发挥历史学科优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新时代教材建设面临的挑战、问题和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7-9.
[2]薛伟强,范红军,陈志刚.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9:9.
[3]陈志刚.历史课程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6.
[4]徐赐成.再谈历史教育学建设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7):58.
[5]聂幼犁,刘立新.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机遇和责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4.
[6]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7]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