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翻译学视角下《废都》英译版的副文本分析

2023-05-15 13:45焦育玲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废都代理人贾平凹

焦育玲

(安康学院 外语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多彩立体中国,本土文化的外译无疑是“最好的文化传播与推广方式之一”[1]。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之一[2],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早在1991年就在美国出版发行,但随后却鲜有译作问世。2016年,《废都》的英译版RuinedCity在美国出版,标志着贾平凹作品英译的全面复兴[3],其外译模式、出版方式和发行渠道对本土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但整体来讲,贾平凹作品的翻译研究与其在国内的文学地位不符,以《废都》英译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为单一。

《废都》英译版在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语言微观层面的研究上,如译本中陕西乡土语言的英译研究[4],也有部分学者对《废都》的英译版进行了描写性译介研究,如通过对比原作者和译者的诗学观、翻译观和价值观,发现作者和译者要共谋共策才能使其作品更好地克服意识形态的差异[5],而文化缺省与归化补偿策略则有助于原作文学性的再现[6]。孙会军梳理了《废都》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发现《废都》日语版和法语版在海外读者中间认可度较高,而英文版的接受却不尽人意[7];《废都》原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海外译者对乡土语言归化的处理,都使《废都》英译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效果大打折扣。这些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译介过程中意识形态、译者的翻译行为、原作的可译性以及原作者和译者合作协调的重要性,但尚未有学者结合意识形态环境、译者和商业出版渠道,分析社会因素在RuinedCity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海外学者对《废都》英译版RuinedCity的研究多见于报纸和网站的书评,几乎没有任何翻译研究的探讨,但是这些周边信息却为研究《废都》的译介提供了丰富的副文本信息。副文本(Paratext)指“围绕在文学作品周边,能够起到调节作品与读者关系,从而更好地展示给读者的材料”,通常包括正文之外的附录、扉页和封面封皮信息,以及外界相关宣传和评论性文章[8]。作为最接近正文的材料和信息,副文本能帮助译者进一步阐释和介绍翻译背景和翻译过程,减少文化误读,更全面地达成其翻译目的,还可以引导读者对正文的理解和接受,帮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和原作者。

本文从社会翻译学视角对译作的副文本进行分析,其创新点在于一方面将翻译实践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连,把社会因素、译者和作者、外部宣传推介力量置于社会翻译学要素下进行考量,有助于从社会层面审视翻译行为。另一方面,将研究焦点转移到译本之外,以RuinedCity内外副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因素对其翻译活动的制约、促进和影响,集中凸显翻译活动中文学外部机构、译本产生过程和相关行为者的关系,实现本土文学作品外译的翻译实践和社会传播效果的统一。

一、社会翻译学研究框架

翻译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语言学转向” “文化转向”和 “社会学转向”,而其 “社会学转向”无疑是该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最重要的转向, 最终促使了社会翻译学的产生和发展, 也使研究者们认识到“翻译始终是一种社会行为”[9]。翻译的社会属性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促使翻译研究摆脱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在语际交换研究之上,转向语境、历史和习俗等更大范围的研究。下文就社会翻译学的萌起和发展进行梳理,并阐释其相关核心概念。

(一)社会翻译学源起

Holmes最早提出了“Translation Sociology”和“Socio-translation Studies”两种说法,但根据该领域对命名的考察,国外目前使用最多的术语是“Sociology of Translation”[10]。李红满在介绍ConstructingaSociologyofTranslation(《构建社会翻译学》)一书时,首次使用了“社会翻译学”的说法,认为“社会翻译学”是站在翻译的本位立场上,从翻译角度探讨社会问题[11]。本文认同这一观点,在同一理论框架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翻译现象,分析翻译的产生、传播和接受与不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考察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的社会学转向使翻译的分析单位从文本延伸到了语境,社会要素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 20世纪90 年代开始,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论(Theory of Practice)频繁被应用于翻译的生产、传播、接受等活动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活动被视为社会实践,这一新理念衍生出诸多之前尚未被充分发掘的研究主题,如译者自我形象的构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译者培训机构和专业出版机构对翻译实践的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工作环境和种族问题等。

社会学视角下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社会背景下翻译机制和翻译社会属性的研究也迎来新的阶段。但由于其理论属性较强,社会翻译学研究大部分主要是从社会学视角来进行描写行翻译研究,缺乏案例分析和实证性研究。本文以《废都》葛浩文英译版为个案,借助其副文本,分析社会学要素下的翻译现象,揭示翻译的社会功能和各个社会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为本土文学作品在海外的英译和传播找到新的路径和模式。

(二) 社会翻译学核心要素:“代理人”“场域”和“资本”

布尔迪厄在社会系统学理论中并未设计出系统的理论框架来考察跨文化交际行为和翻译活动,相关研究者对其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和发展,提出“资本”“场域”“惯习” 与“幻象”等概念均适用于翻译研究[12]。这些概念在人文科学中的运用或单独出现,或组合出现,但缺点是太过于聚焦译者行为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对译者之外的行为人及其作用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引入布尔迪厄“代理人(agent)”的概念,将原作者、译者和其他行为人与“资本”和 “场域”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考察各类参与者在不同场域中如何获取资本、转化资本,为维护和改变不同场域中的资本分配所产生的行为。

翻译活动中的“代理人”指有助于改变语言文化政策的行为人,确切来说,包括译者、赞助出版方、期刊等任何参与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实体。与拉图尔(Latour)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行为人”(actor)相比,“代理人”不仅能有自主决断能力,能够与结构中的其他实体进行互动,侧重于各种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从人类扩展到了实体。本文认为,翻译活动中“代理人”的角色应该特指参与翻译生产活动、推动翻译传播,在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推介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行为者,如原作者、译者、出版社、发行机构和政府等。

“场域”指“具有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也是“竞争中的行为者和机构间互相作用的权力关系状态”, “场域可界定为不同位置间各种客观关系形成的网络或构型”[13]。场域包括知识、文学、政治、经济、高等教育、宗教等等,竞争是所有“场域”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任何场域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这一概念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后,“场域”的应用也从国内问题的分析扩展到国际问题的分析。

在每个特定的场域,不同类型的资本借助于代理人相互竞争,争取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经济资本与市场、货币有关;文化资本是指作品、翻译、文凭等文化教育资本;社会资本代表个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象征资本代表着一个知名且广受认可的个人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在翻译场域中,代理人借助资本参与场域中的资本竞争,以现有资本为筹码,重建翻译活动,促进资本转化,完成基本积累,推动场域构建和重组。

社会翻译学正在成为文化社会学的新分支以及文化——世界系统研究的主导领域,考察上述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运作,对于理解《废都》的翻译活动和解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废都》英译副文本的社会翻译学分析

本文选取了RuinedCity中与正文在同一平行空间的全部内副文本,以及围绕《废都》英文版宣传和评价的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外副文本(见表1),分析“场域”“资本”和“代理人”三者在文学文本译介中的作用。这些材料为英语读者走进和了解贾平凹及中国文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是通向正文本的门槛[14],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要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一)场域:《废都》英译的基石

国际文化交流主要取决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特别是与国际图书市场的关系)和文化交流环境。翻译是一种文化实践,隶属于文化场域,而文化场域又受到权利场域的指导和制约。政治场域在各种场域中占据统治地位,它对文化符号商品的产生和流通以及国际文化交流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政府历来就是中国文学对外交流活动的重要推手,也是各类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载体,国家战略的变化会推动权利场域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翻译场域。

在新时期新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提出,使得中国本土文学作品在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15]。为了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政府先后组织、协调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人民出版社、国家汉办和相关学术专门机构,策划和实施了“中国文化著作出版翻译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中国海外文学传播工程”等一系列本土文学作品外译项目,促使文化场域的主要任务发生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从“我拿”发展到“我给”阶段。其中,“中国海外文学传播工程”指导、策划和实施的“今日中国文学”系列丛书成为中国本土文学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也是《废都》英译在海外出版和传播的重要推手[16]。在《废都》英译的封皮和版权页明确及译者序言中明确提到,“今日中国文学(CLT)”参与了出版、赞助和发行, 而RuinedCity的编委中,有多达三分之二的委员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学府的相关研究机构。RuinedCity一书中Series page显示, “今日中国文学”系列丛书的实际赞助人是中国国际出版公司[17]。版权页中明确提到:“该书的出版得益于中国国家汉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俄克拉荷马大学文学院以及《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的大力支持”[18]。译者序言中也表示:“本书的出版一波三折,最初难以找到出版社。”[19]由此可见,国家政府和相关文化出版部门,在《废都》的翻译、海外出版和发行过程中,不仅是项目发起人,还是项目赞助人,为其搭建了海外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拓宽了出版渠道,提供了资金支持,为贾平凹的其余作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二) 资本:《废都》英译的助推器

《废都》的英译和传播,与国家政治资本的提升密不可分,又与翻译场域中行为者的资本力量同步变化。1993年之后,贾平凹持续发表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如《白夜》《土门》《高老庄》《暂坐》等,连续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和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等众多国内外奖项,在文学界受到持续关注。原作者文学作品的持续出版,不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同时也在文化场域中积累了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积累了雄厚的象征资本。译者葛浩文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作品外译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持续翻译了数十部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外汉学界享有盛誉,拥有其他汉学家无法比拟的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葛浩文在译者序言中,不仅花费笔墨对贾平凹的文学成就加以介绍,还特意提及《废都》获得1997年费米娜文学奖以及原作者被授予文学骑士勋章[20]。译者对原作者创作水准的肯定及介绍,成功地将贾平凹的象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同时,也为自己在汉学界积累了更多的象征资本。

国内出版社的文化资本也推动了原作者象征资本的积累和提升。作为国内出版业首屈一指的大型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接连出版了贾平凹的《老生》《带灯》《极花》等新作,将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本叠加在原作者身上,使贾平凹的作品积累了更多的象征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在各种国际书展上大力宣传推介贾平凹的作品,促使原作者的多部文学作品迈出国门,为原作者在海外文学界赢得更多象征资本。借助国家文化资本,原作者贾平凹也积极参加自己作品在海内外的推介和宣传活动,主动参加各类文学作品外译研讨会,接触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翻译家,如韩彬、罗鹏和葛浩文等,与国外的出版社编辑和读者沟通和对话,从而增加了《废都》在海外传播的社会资本。

(三)代理人:《废都》英译的加速器

《废都》的翻译场域中,参与其核心翻译活动的代理人有原作者贾平凹、译者葛浩文、出版社编辑和部分外界书评人。葛浩文在RuinedCity的致谢部分写道:“该书能够出版,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21]各类代理人之间的通力合作,不仅促使了RuinedCity在美国出版市场的面世,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原作。

作为代理人之一的译者,葛浩文在《废都》出版前后,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该书的翻译和推广宣传。他的译者序言,与作者前言相比,长度更长,内容也更加丰富全面。他对原作和原作者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废都》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贾平凹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兴趣广泛才华出众,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书中的主角的两个人命承载了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22],直接向读者肯定了原著的文学价值。此外,美国知名汉学家、俄克拉荷马大学中文系教授、时任《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Today)主编、《中国文学系列图书》总编辑Jonathan Stalling(石江山),也积极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向所有主流媒体和杂志推荐该书。在RuinedCity出版后,随即就在《今日中国文学》开设专题推介,并且附上了部分节选内容,随后更是利用个人资本争取到了一期在《卫报》上在线推广小说的机会[23]。由此可见,在《废都》的文化场域中,代理人借助自己的象征资本和文化资本,提升了原作者在英语读者中的地位,拉近了读者和原作之间的距离。

《废都》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不仅得益于译者的积极努力,还离不开出版社和相关学者积极的宣传和正面的肯定。《废都》英译版在美国出版后,《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发表书评,除了介绍该书的故事梗概之外,还提到故事的发生地“西京,即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认为该书“与《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名著相似,用小视角反应大主题”[24]。著名书评网站the Complete Review 也在同一天发表了长篇书评, 认为《废都》“是一部需要极大耐心去仔细阅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它是一部成功的力作”[25]。ChineseLiteratureToday杂志也对贾平凹和《废都》进行了专题宣传,其中专门介绍了故事的发生地西安,“是兵马俑发现的地方”[26],同时在期刊发表的贾平凹作品专题研究也认为其作品是中国1980年代的“时代线”,以文化转变的形式捕捉了当下社会城市和农村的巨变。这些外部代理人的评论和推介与译者葛浩文保持了较为一致的风向,并且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贾平凹的主要作品及其承载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为英语读者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和研究《废都》提供了充足且重要的材料。

三、本土文学作品外译的启示

对《废都》英译版的副文本分析表明,社会要素在RuinedCity的译介与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相关机构的运作和共同赞助下,通过翻译活动中各类代理人的通力合作,可以确保充分利用各方的社会、文化和象征资本,发挥其最大潜力,提高目标图书市场的接受度。在此过程中,代理人所拥有的各类资本也得到了积累和提升,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双赢局面。鉴于此,下文将从“资本”“场域”和“代理人”三方面讨论中国本土文学作品外译的路径。

(一)场域中的“厚植”与“适应”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栉,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不同场域下文学作品互相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本土文学外译,一方面要注重题材的选取,内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外注重文学的共通性;另一方面,要解决翻译上“水土不服”的问题。这就要求作家在创作时,要能够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国家战略,真实、公正、客观地展示中国的时代风采和社会面貌,同时,也要考虑那些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材,比如,婚恋、家庭、就业、教育和人类发展等。译者要转变翻译意识,充分认识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的差异,理解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社会性,从译入翻译意识向译出翻译意识转变,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还要考虑多种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在翻译习惯上,要改变唯“忠实”“抠字眼”的准则,考虑到译文出版的服务对象和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接受程度等非语言因素,翻译可以“连译带改”,使译文更加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受众的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贴近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

(二)资本的 “联合”与“转化”

中国政府集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于一体,是中国本土文学作品外译的强大后盾。国内外大型出版社集雄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本于一身,在本土文学作品的外译和流通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资本优势,吸引有实力的图书经销商,拓宽宣传渠道,扩大译作影响力。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推动下,中国国际传播集团陆续与耶鲁大学出版社、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亚马逊跨文化出版事业部开启了联合出版的译介模式,这种“联合译介”的模式已经成为本土文学作品外译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国内出版机构也要利用各种资本,为本土文学作品站台,推介优秀作家和作品,将自身的象征资本叠加在作者身上,进而转化为国际影响力。作者要笔耕不辍,持续创作和出版精品著作,积累名望;积极参加国内外出版推介活动和国际书展和各类文学作品外译研讨会,接触海外优秀出版商和汉学家,为自己的作品寻找有名望的译者,将双方的文化、社会资本叠加在作品之上,在合适的条件下转化为经济资本和更加深厚的象征资本。

(三)代理人之间的“合作”与“突破”

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化,作者、译者、出版社编辑、出版经销商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升级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土文学作品外译需要更加丰富立体的出版宣传模式,寻找专业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译者,尤其要重视出版后的评价效应和舆论引导。首先,要建立作家、译者、国内外出版社和出版经纪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建立并发挥专业书评网站的作用,改良版权所有人制度。随着大数据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出版社和经销商也要重视新媒体渠道的营销、宣传和推广,以适应数字媒体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其次,要更新译者标准和模式。以葛浩文和John Stalling(石江山)为例,简而言之,要以英语为母语、有中国经历、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超强的中文天赋、推崇汉学,且与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保持长期、稳定、密切的联系。最后,要重视副文本在译本之外的作用。一方面,要丰富译作的文内副文本种类和数量。比如,增加全面翔实的人物关系介绍和注释,帮助读者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尽可能减少文化差异和误读,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作品。另一方面,要重视外副文本的评价效应。不同作者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从不同视域和视角对正文本的评价和解读,可以在宏观层面上对文化差异进行调节,以弥补译者在正文本中微观翻译技巧的不足,有效提升译文在目标语读者中的接受效果。因此,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专业书评人,加入译后评价,有意识地引导舆论导向,发挥本土文学外译“话事人”的作用,提高译介作品的影响力。

四、结论

本文在社会翻译学视角下对《废都》英译版的副文本进行个案分析,是将社会翻译学理论运用于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研究发现,“场域”“资本”和“代理人”下的社会要素在译本之外作用重大。中国政府资本力量的积累、“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和“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理念给RuinedCity在美国的出版奠定了基础。众多代理人的推介,包括作者和译者、国内外出版社和杂志编辑、文学评论家推动了汉语文学作品在英语文化中的交流和融入。以此为鉴,中国本土文学作品外译要贴近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大局,充分发挥资本优势,凸显各类代理人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在此之上,后续研究仍需对“代理人”占有资本情况以及在场域中展开的资本竞争过程需要更加系统的考察,特别是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论证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学理论内涵和文学作品译介的社会属性的契合度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将其应用在不同的案例分析当中。

猜你喜欢
废都代理人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简介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简介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推荐的2018年第四期诉讼代理人名单
西安这座城
月迹
陕军东征,殊途同归——浅论《白鹿原》与《废都》
2016年第一期诉讼代理人名单
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