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和实践路径初探

2023-05-15 13:45许春玲任晃晃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许春玲,任晃晃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的中心任务,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实现民族复兴直接关联起来,点明了实现民族复兴所要走的道路,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位提升到了全新高度。在新的征程上,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哲学意蕴,能够对现代化科学理论体系提供学理支持和指导原则。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本质和根源上来说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部分,其一般规定性体现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本质规定性上”[2],要从哲学角度把握其一般规定性,必须从中国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遵循上入手,以此探寻中国现代化所体现的普遍规律。

(一)人类社会现代化规律的基本规定性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基本类型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混合类型。其中,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在早期殖民掠夺的滋养下得以快速生根发芽,而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欧美各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通过政治上的去封建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文化上的多样化和平民化,顺利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些国家面对的主要矛盾在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因此通过政治革命就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开端,并在此道路上大步向前。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面临的矛盾不只是资本主义和社会制度的矛盾,还包括民族矛盾、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物质资料被资本主义和军阀、官僚独占的矛盾等,就矛盾的激烈程度来说,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人民所面临的敌人更多、成分更复杂、手段更残酷。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的代表国家是前苏联,其前身沙俄不同于古典西欧国家,政治上处于封建制和农奴制的结合、经济上贫穷落后、文化上封闭迷信,完全不具备自然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条件,因此在西欧国家实现资产阶级革命之时,沙俄还处在落后的制度下。受一战的影响,沙俄国内矛盾激增,列宁等社会主义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斯大林继任后,苏联走上了斯大林模式,也称苏联模式,标志是高度集权和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统一调配市场资料、集中发展重工业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后来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的影响,实行了计划经济和重视重工业的政策。就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各个国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都不相同,但其均表现出了普遍性特征,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等。

(二)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遵循和创新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充分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遵循和创新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社会矛盾理论的科学把握中。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社会主义理论时没有明确给社会主义本质下定义,但他们的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总结,将生产力要素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结合,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内涵和时代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更加细化的解读,对于新时代继续坚持和遵循社会主义本质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持,对走好新时代伟大征程具有指导作用。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创新。党的十三大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状况和具体国情的前提下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现了对列宁所提出的社会阶段划分理论的超越和发展。2021年,在时代潮流和具体国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阶段理论,进一步创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将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细化,为新时代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着力点。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全局、总揽大势,在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深谋远虑地提出了对应发展战略:新的三步走战略,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实现中国梦。随着全面小康目标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演变为了两步走战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准确把握了中国国情,是助力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规划。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了对社会矛盾的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因时而变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以来,受到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民族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主要矛盾是“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不仅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并根据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理论和更新实践。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般发展方式

现代化的核心是高度的工业化和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工业化在现代化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具体方式体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工业化在现代化中的主导地位。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不论是欧美资本主义还是苏联社会主义,其工业化水平都在现代化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列宁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4],点明了工业化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包含两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依然一贫如洗、“一穷二白”,生产力亟待发展。为了迅速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升国家实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彼时的重心就在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通过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方式以及“一化三改”的具体方式实现了对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又重新重视工业化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等的作用,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现代化道路,构建起了世界上最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进入新时代,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背景,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实了新时代发展理论,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现代化的核心是高度的工业化和人的现代化,不论何种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5]。中国式现代化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影响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现代化。2020年中国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完成以后,党中央并没有取消帮扶政策,而是实行脱贫不脱责任、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监管的四不脱策略,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以人为本原则。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逻辑理路

在遵循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前提下,中国走出了专属于自己的特殊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特殊性着重体现在对于中国具体国情的准确把握。中国的独特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发生机制、发展方式和发展结果,展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特殊性。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和具体特征也集中体现了其特殊性,深刻把握特殊性,对于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坚定道路自信提供了哲学支撑和理论支持。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机理

“中国走上通向现代社会之路的大变革是由外力推动的,这是它不同于历史上变革之根本特征。”[6]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特殊的发生机制。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间,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对于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设想和实践,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直到中国共产党才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对比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复杂、发展曲折,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发生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方式上具有特殊性。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领导人民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顺利进入小康社会,充分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次,坚持整体性的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全面部署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从整体上推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坚持和平、合作的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和平立场,依靠的是人民大众的不懈奋斗和国际平等合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结果具有特殊性。首先,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高,人民文化素养普遍提升,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长足发展。其次,中国的发展目标在于实现民族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民族复兴继续谋划布局。最后,发展结果重在互利共赢,给其他国家也带来发展机遇。中国通过建立“一带一路”、组建亚投行等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合作,通过投资、参与基建等方式促进更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完美展现了中国发展是惠及全人类的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7],就其本质上讲,这条道路能否顺利走下去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坚持党的领导。不论是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还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无不说明了党的领导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联系。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经历了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了建党百年的历史大事,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三是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制定精准脱贫战略并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总结过往现代化建设成果,提出了新发展战略,致力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发挥巨大历史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党始终坚持将科学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将社会发展理论付诸中国的发展实践,创造了伟大的发展奇迹,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了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阶段。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特征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这是对我国现实国情的基本概括,实现现代化必须科学把握人口因素的关键作用,始终立足这个现实国情。中国具有巨大规模的市场和足量人才,可以创造大量需求和消费,提供了创新的土壤,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来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全面脱贫战略并顺利完成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对共同富裕原则的遵循。党的十九大把共同富裕列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因素;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共同富裕在现代化道路中的重要地位。第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的现代化过程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等现代化任务。进入新时代,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物质文明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作用,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科教文卫事业,始终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发展。第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努力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向奋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强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五,坚持和平发展。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五项基本原则为基本准则,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对外政策的宗旨,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目标。同时,中国奉行平等合作的经济政策,不断加强对外投资和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三、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实践方法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包括坚持遵循发展规律和着眼远大理想相结合、坚持把握时代特征和把握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守正优秀成果和创新发展方式相结合。

(一)遵循发展规律,着眼远大理想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挖掘出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其坚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遵循。中国拥有丰厚的物质资源、文化底蕴以及正确的制度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目标是历史大势,不可阻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采取的道路,是合规律性的正确道路。

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在创造着满足人民需求的条件,一步步解决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民提供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环境,创造了全面脱贫和全面小康的壮举,使每个中国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更是体现了中国式民主理论的新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为人民负责的社会使命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目的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给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以亲身经历展示了发展的同时可以保持国家和主权的独立完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带动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9]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国发展强大之后,奉行多边主义,对别国采取的平等合作、积极帮助的方式,追求的是双赢、多赢的结果,这样的发展方式,于国际社会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方式,这给西方发达国家展现了新的发展思路,有利于促进他们反思自己的方式。

(二)把握时代特征,结合中国国情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诞生于山河破碎的年代,彼时还是革命与战争的时代,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顺应了时代潮流,顺应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最终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使中国顺利赶上了时代。改革开放时期恰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势,中国共产党抓住历史机遇,实行体制机制上的改革与经济市场上的开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持续深化改革,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更加完善,使中国人民强起来了。纵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始终立足于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而制定合适的政策,取得推动历史的积极发展成果,完美地展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遵循。

如何实现现代化,从近代以来就是中国仁人志士热衷的话题,关于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有很多,但成功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发展成世界第一大党,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选择和符合历史大势的决策,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了非凡的活力和潜力,正是由于它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是争取的道路。不论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方向,还是创造的巨大价值,都体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真理性。

(三)守正优秀成果,创新发展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发展重心侧重于重工业。1957年,中国顺利发展成工业国,初步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吸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向全世界各国证明了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也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价值,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现了对其他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超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肩负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责任,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社会前提;同时,在革命中培养的一大批领导干部也为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现代化提供了正确领导和人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党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利用市场经济的活力给中国带来了飞速发展,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体制基础和更加丰富的物质保障。进入新时代,党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成果,立足历史谋划全局,为中国现代化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伟大展望。

作为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社会目标、话语习惯等方面的精华,给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动力源泉。中国古代社会目标是“百姓安居,国运昌盛,四夷来朝,天下太平”,可以概括为实现“大同社会”;近代社会则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三个阶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继承性,同时又依据时代变化提出了新的目标,展现了其创新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普遍规律的科学把握和遵循,走出了以具体国情为基础的特殊发展方式。从哲学上看,实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同时完整把握了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