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

2023-05-15 13:45李彩霞柳梦娇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李彩霞,柳梦娇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百年奋斗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得出的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从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视角,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于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其内涵特征、在实践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始终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开启的,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的工业化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经济基础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同志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习近平同志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历程,我们在以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也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在这个大的逻辑前提下,党将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征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基于巨大人口规模的国情,党提出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保证全体人民进入现代化,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体人民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认识,党提出了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并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共同富裕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完善三次分配制度等;在中国实现物质上“富起来”的目标之后,更加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党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着力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的思想的基础上,从解决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的需求出发,党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关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性层面,从思想、法律、制度等全面发力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在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反思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党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为如何推进现代化提供了思路方法。

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的逐步深化;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逐步丰富发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创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路径方法等等,都体现出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根本前提。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逐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证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坚持在“两个结合”中塑造中国特色

“两个结合”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早在革命时期,党就是在“两个结合”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同样也是依靠“两个结合”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实际,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几次质变都是在科学判断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完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变中国普遍贫穷落后面貌的现实推动下,认识到“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2]。在认真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要避免脱离中国实际,静止孤立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者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又要避免脱离先进理论的指导,只关注中国的具体实际,就问题谈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指导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现代化是相对传统衍生而成的一个概念。在近代,由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极大反差,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曾经经历了一个关注西方的先进、东方落后的过程,背后埋藏着非常浓厚的西方中心论思维。中国共产党跳出西方中心论思维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事求是”“小康社会”都是成功实现这种转化的生动体现。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3]“小康社会”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进行了时代创新,赋予了现代化的中国式内涵,也切中了当时中国面临的普遍贫穷问题,还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光明前景,从而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推进现代化的最大能量。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力量,文化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新时代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汲取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三、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推进路径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中国共产党化挑战为机遇,不断提出了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同时逐步拓展了现代化的具体领域,形成了对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性认识。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不断正视和创新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逐步走出来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我国工业化底子薄的现实问题,把重工业确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才有了短期内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问题,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6],并从关系经济发展、党风社风好转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全局性高度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改革的利益调整产生了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党正视矛盾,把实现和谐社会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层面,开始了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布局。高速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中国共产党站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我们在不断回应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中,逐步拓展了现代化具体领域的认识;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深挖问题根源,更加注重通过制度完善,发挥制度比较优势,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解决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系统问题。由此可见,正是在不断正视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对现代化具体内容与实现方式方法等整体上的创新。未来仍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四、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7]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更是将“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中国道路内在蕴含着两层意思:其一,坚持中国道路并不是闭关锁国,排除外界的影响,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成果,来推进现代化进程;其二,坚持中国道路要依靠自身力量,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研究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基于中国后发、外生、追赶型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现代化潮流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初期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主要以向苏联学习为主。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党逐步认识到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工业建设要按照适合我国情况的办法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提出,使我们开始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如果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更多体现为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的借鉴,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真正开始“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不断加大开放的力度,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完成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正是在社会主义的坚守和扩大对外开放中,中国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真正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的,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而且得到实践检验证明的正确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8],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走自己道路的信心越来越坚定。只要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目标、内涵、路径等认识的深化中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反过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阶段,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路径选择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一个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过程,有着其内在的发展逻辑,不能将其割裂开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关键环节是坚持“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自觉到自为的融入、参与、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过程。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和新特征要在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的贯通中来把握。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