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05-14 01:11田亚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田亚明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架构完善的素养结构.但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学生学习起来颇有难度,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学具,将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具体的事物,让他们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深刻、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促进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形成.文章就学具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积极的探索,旨在让学生高效获取数学知识,积淀动手操作的经验,从而建构更加精彩、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学具的引入刚好符合这一要求,借助学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探究知识的发展过程,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直接对知识进行讲解,将相应的结论告知学生,这样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影响着新知建构的历程.因此,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引入学具,促进学生探索新知,这样不仅可以使数学课堂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欢快,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手、口、脑等各个器官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数学课堂的课堂效果.

一、引入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他们的形象思维正在高速形成,而抽象思维相对欠缺,为了迎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恰到好处地引入学具,使学生在用学具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没有兴趣的支撑,学生的参与性必定不强,学习效果也不好.而在具体的形象感知中,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就不用只是一味地在被动中接受知识,也不用只是机械地去学习知识.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的时候,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的数字提不起兴趣,对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上,大家可以展示自己的寻找成果.有的学生拿来了酒的商标标签纸,上面说明了各种酒的酒精度数如20%,38%,55%等.有的学生拿来了奶盒上的标签,上面标有蛋白质含量比调制乳国家标准最低要求多39%等相关内容.有的学生找到了商场的利润以及打折比率……同学们的展示五花八门,这样大家就可以充分理解百分数的用途了.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充分被调动起来了,对于所学知识充满了兴趣,可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时候,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1.说出你的百分数是从哪里收集到的?2.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3.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这样,在大家激烈的讨论声中,轻轻松松就把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解决了.

教学中,教师借助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组织学生自己去生活中寻找学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带着生活气息走入学生的学习,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帮助他们轻轻松松地去理解,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有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二、引入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认识逐渐发展到表象,再由具体表象逐渐抽象成概念的.在认识表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学具,借助学具的形象性,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会更快速、准确地获取事物的表象.之后,通过对学具的恰当运用,在具体的操作中,认真观察、思考、深入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再把这些表象经过思维加工转换成抽象知识,再次形成相应的概念、定理.

例如,在学习“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去寻找对称的事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对称性的蝴蝶图片,用这张生动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硬纸板自己试着剪对称图形,学生一边用硬纸板比画一边讨论着.有的同学直接用硬纸板去剪自己喜欢的图形,图形很好看,但是却不是特别对称,总存在着误差.有的同学,先用尺子测量,再用铅笔勾画出自己中意的对称图形,之后再用剪刀剪取.有的学生先把卡纸对折,之后用剪刀随心所欲地剪着……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大家的思绪借助这些学具被打开了,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些轴对称的事物都是具有对称轴的,这条对称轴可以把对称图形平分.这样,教师再引入相关概念,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可见,教师带领学生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动手操作,自己制作学具.在经历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把相关知识生动演绎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自己领会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份经历中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引入学具,探究知识形成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过程教学,随着过程教学的实施,教师不可以直接把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需要师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師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学具,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数学真理,尽管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们可以在学生灵巧的指尖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学具使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准备面积为一立方厘米的小木块,每个小组分发24块.之后,组织学生运用这些小木块拼接成任意的长方体,并且试着记录拼接长方体所用的小木块数量,用这些小木块数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体积.以此类推,每组同学试着拼接出4个小长方体,分别统计他们的体积、长、宽、高,并且制作成表格.之后,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看看从中能够发现什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小正方体的体积加起来与拼接的长方体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棱长相加的方式来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乘,刚好等于长方体的体积.这时候,教师再讲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了.

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个公式的形成過程,从中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感悟数学的奥妙.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仅掌握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四、引入学具,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学具,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节课的重难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得到了实现.数学知识相对抽象,而且逻辑性比较强,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学具使知识变得直观有趣,同时渗入相关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课堂的重难点,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并且试着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学习的本质,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学具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角”的画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三角板试着去画,学生一边画一边思考画角都需要哪些步骤和?通过手脑齐动员,学生很快就会掌握要领.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木条分别钉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之后用手分别向两边拉伸三角形和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就会感受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而四边形很容易变形,用亲身体验来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点.

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用学具,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数学知识,并且用事实证明所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将知识学懂学透.

五、引入学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复合型人才的代言,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会有所进步,也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数学的学科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创新性,教师借助学具可以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条件.学具可以搭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搭建上,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立体,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找到自己的自信,享受成功的幸福,激励学生不断地迸发出创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圆柱形的火腿肠来做学具.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借助圆柱的展开与折叠过程,认识圆柱的特点.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切去火腿肠的两端,接下来把它变成真正的圆柱.之后仔细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两个圆构成了它的两个底面,它是具有一定高度的,而且有侧面,但是侧面的具体形状看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一条垂直的线把火腿肠的外包装剪开,打开外包装,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圆柱的侧面是由长方形构成的.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与圆柱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说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这样,学生借助熟悉的火腿肠这一学具就打开了思绪.有的学生把一根火腿肠分成了两个大小相等的圆柱,观察着它们都多了哪些面积;有的学生把火腿肠从中间劈开,观察着两个半圆柱……大家利用手中的学具,各自探究着自己的疑惑.

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来充当学具,巧妙地利用学具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沿着自己的思维不断创新,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本知识,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引入学具,促进学生掌握本质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以批评来对待,以为这样会刺激学生努力前行,其实不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只会愈发地讨厌数学、惧怕数学.可见,教师需要有包容之心,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进行智慧处理,将错误转化成有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主动地寻求错因,进而修正错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将错误直接告知学生,因为那样学生缺少反省、顿悟的过程,对错误的认知并不深刻,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应适度“隐身”,让学生主动剖析错因,而引入学具操作,就可以将知识的本质凸显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动.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知识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判断练习:①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必定相等.( )②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必定相等.( )对于这样的两个判断,很多学生都是不假思索,认为括号中都应该打“?”,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陷入了定式,出现了错误的判断.此时,教师没有急于帮助学生指出,因为直接告知,学生还是不清楚其中的缘由,于是教师放慢授课的脚步,让学生拿出学具,进行动手操作:

用20根1厘米长的小棒,摆长方形,可以拼成怎样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学生立即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发现可以拼出多个不同的长方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表格进行了整理: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都是20厘米,但面积却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必定相等”这句话是错误的,原先的判定不对的.经历这样的操作,学生不但找到了错因,还知道了错误的根源.

结 语

综上诉述,学具可以架起学生与知识的桥梁,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在以后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利用学具,掌握好学具使用的要领和使用的时机,及时地进行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华.智慧出在指尖上———借助学具教学感悟操作体验培养动手能力[J].考试周刊,2020(92):15-16.

[2]马慧婷.运用动手操作活动,激活小学数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38):64-65.

[3]刘炳晓.巧用学具,建构高效数学课堂[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3):100-103.

猜你喜欢
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