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卉,朱 硕,王海红,贾乔静,孙 玉
(徐州市肿瘤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肝癌是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或干细胞发生恶性病理性增生的肝胆外科系统疾病[1]。常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刺痛、恶心呕吐、脾大、腹水等症状,在自身癌细胞组织、代谢系统紊乱等因素影响下,会引发高脂血症、低血糖等内分泌异常的类癌综合征[2]。现阶段,对早、中期肝癌患者采取切除根治性手术,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同时对肝脏器官代偿功能起到最大限度保护作用,成为临床治疗首选[3]。但在手术创伤应激、悲观、焦躁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障碍,增加机体疲劳乏力程度,术后近期、远期效果均不容乐观[4]。因此,采取高效、靶向性术后康复护理干预十分关键。量化评估策略下个体化护理是指以促进患者术后机体功能快速康复为目的,在对患者自身体格、症状等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基础上,有计划、综合地开展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术后患者临床护理领域取得较好效果[5]。本研究对肝癌术后患者采取量化评估策略指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7月1日~2021年1月31日我院肝胆胰外科接收的128例肝癌患者。纳入标准:经肝脏B超、增强CT、肝癌标志物检测、正点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者[6];甲胎蛋白(AFP)>400 ng/ml者;临床资料完整,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伴菌血症、感染性休克、急腹症等肝手术禁忌证者;合并呼吸、肾、心、脑等功能障碍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血小板紫癜、多发性神经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系统紊乱者;淋巴结癌、甲状腺癌、肺癌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对照组男35例、女29例,年龄(52.38±3.42)岁;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37例,本科及以上27例;体质量指数(21.45±1.37);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38例,B级26例;TNM分期:Ⅰ期33例,Ⅱ期31例。实验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52.43±3.37)岁;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38例,本科及以上26例;体质量指数(21.38±1.4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37例,B级27例;TNM分期:Ⅰ期34例,Ⅱ期3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后协助其每2 h被动翻身、变换体位1次。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认知能力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主动与患者有效沟通,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强调早期开展规律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呼吸训练等。
1.2.2 实验组 采取量化评估策略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组建量化评估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1名肝胆外科住院医师、1名科室护士长、4名肿瘤科室责任护士。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前对小组成员进行疾病相关概念、手术流程及预后护理等知识集中培训,提升小组成员临床专业性与规范性。同时对量化评估策略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制订合理有序的康复护理流程及步骤。
1.2.2.2 量化评估标准 根据患者年龄、负性情绪、休克指数、疼痛情况、合并症等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中年龄<60岁,轻度焦虑、抑郁,休克指数<0.7分,VAS评分1~3分等,以上各项计1分;年龄60~75岁,中度焦虑、抑郁,休克指数0.7~0.9分,VAS评分4~7分,合并压力性损伤、高热、肺部感染等,以上各项计2分;年龄>75岁,重度焦虑、抑郁,休克指数>0.9分,VAS评分>7分,合并呼吸衰竭、败血症、窒息等,以上各项计3分。满分29分,依照具体综合评估得分进行不同危险等级的精细划分。①低危险:6~13分。护理人员可将肝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以声音、案例、图片及视频等形式制作教学PPT进行讲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依照护理人员预先准备好的卡片,抽选扮演的角色,重现临床实际情景,参演人员包括:1名患者扮演住院医师、1名患者扮演护士长、2名患者作为辅助护士、1名患者本色出演,其余护理人员及患者作为围观群众及评审。对于患者自我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医生进行答疑解惑,专业护理人员从旁补充,并借此进行深入分析与引导,强化患者对知识点记忆的同时激发其学习积极与主观能动性,每周举行1次,可以角色交互。②中危险:14~21分。功能康复锻炼:术后早期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半坐卧位训练体位,指导患者紧闭双唇,气体经鼻腔吸入胸腔内部,以胸部轮廓处于隆起充盈状态为宜,保持气体在机体内部滞留5~8 s后双唇呈紧缩状缓慢呼出气体,控制时间8~10 s,如此循环反复,两次呼吸间隔10~15 s,15次为1组,3~4组/d。呼吸训练结束后休息5~10 min,协助患者转换成双上肢自然垂落于躯体两侧、下肢打开与肩平齐体位,嘱患者跟随护理人员的口令进行由上至下、躯体各个器官组织序惯性收紧放松训练,肌肉紧缩保持6~8 s的同时指导患者经口缓慢呼气,肌肉放松保持15~20 s,2~3个循环为1组,3~4组/d。患者运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可监测患者桡动脉,依照最大运动量时心脏跳动频率的55%~75%作为日常运动强度的规范标准,充分供血供氧。③高危险:22~29分。对于术后胃管拔除患者,应给予早期营养流质饮食支持,可选取红枣豆浆、米汤、果汁、新鲜蔬菜汁等作为主要摄入食物。将患者床头抬高35°~40°,摄食初期进5~8 ml流质饮食,依照患者对膳食量的耐受能力调整喂养量,单次喂养量控制在20~50 ml,每次喂养时间10~15 min,两次喂养间隔时间1.5~2 h。术后第2天,由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半流质饮食和正常饮食。同时,护理人员应详细询问、倾听患者需求和手术体验,与患者交流过程中积极共情,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 ①自我效能:干预前后采用自我效能评估量表进行整体评估,包括达成结果、完成自我管理、应对问题、一般自我效能4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分,量表Cronbach′s α为0.87,分数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好[7]。②癌因疲乏:干预1、3、7 d采用 Piper 疲乏量表对患者行为程度、情感、认知、感觉4个维度进行评估,满分40分,量表Cronbach′s α为0.83,分数越高表明疲乏程度越严重。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后癌因疲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癌因疲乏评分比较(分,
随着现代化临床医学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发展,癌症治疗方式得以革新,患者生存期得到不同程度延长,世界卫生组织于2006年将癌症列为控制范围内的慢性疾病[8]。肝癌是肝胆外科系统中发病率、病死率相对较高的疾病之一。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于2008年肝癌年新发病例约75万例,其中病死率达70万例,在全部恶性肿瘤疾病发病中顺位第六位,病死率居第三位[9]。我国作为肝癌发病的重灾区,发病例数占全球发病率的50%以上,男性患者发病率约为女性患者的2倍,对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0]。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逐步提高,肝癌诊治治疗手段逐步完善和升级。相关资料显示,切除术后患者围术期病死率从15%下降至3%~5%,在预防癌细胞转移、保护肝脏功能持续恶化中起到关键作用[11]。患者作为临床诊疗护理最直接的获益者,在护理核心与角色不断转化影响下,对自身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其在临床医疗中无可代替的位置与特殊作用逐步得到高度重视[12]。但患者在诊治、治疗、疾病、不良反应与应激叠加效应刺激下,导致其主观认知疲劳、应对问题精力衰竭感持续增加,降低了患者参与护理的积极性,手术预后效果期望值降低。因此,术后及时采取有计划、高质量的术后康复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量化评估策略下个体化护理干预通过评估患者术后机体情况、疼痛耐受程度、心理、生理等情况进行观察评估,采取有计划、靶向性护理干预对策,很好地弥补了常规康复护理的缺陷[13]。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患者相比,实施量化评估策略指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呈逐步提升趋势(P<0.05)。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可组织患者进行疾病相关临床情景模式演练,促使患者参与活动过程,提高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通过形象生动的声音、视频等传播途径,保证患者对于疾病信息接收的高效性,有助于患者明确自身康复护理目标,激发其自我护理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个体化护理干预后,在不同时间段内通过对患者癌因疲乏程度进行多次评估比较,表明随着护理干预时间的推移,实验组干预1、3、7 d因癌症产生的虚弱、无力感情况逐步改善(F=2.770,P=0.041)。可见,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呼吸系统、肢体部位等收缩放松训练,加速外周、心脑血管血液循环系统流通顺畅,促进机体器官功能水平恢复,有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和创伤应激水平,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调节与适应能力[14]。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支持,促使患者肝脏、机体免疫功能早期恢复,提高自身机体代谢功能,增强患者对负性情绪、生理行为的控制调节能力,减轻了癌症因素疲乏程度。
综上所述,对肝癌术后患者实施量化评估策略指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缓解癌因疲乏,对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