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机制下留守儿童积极同伴交往意识培育探索

2023-05-01 12:40沈晔敏姜永志
成才之路 2023年7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培育策略留守儿童

沈晔敏 姜永志

摘要:留守儿童的积极同伴交往对其健康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当前,部分家长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同伴群体会出现欺凌现象。家庭和学校是留守儿童最直接接触的两个社会子系统,以家校协同的视角探讨培育留守儿童积极同伴交往意识的对策,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构建健康的同伴关系。文章分析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现状,明确留守儿童积极同伴交往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家校协同机制下留守儿童积极同伴交往意识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家校协同;留守儿童;同伴交往意识;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7-0141-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健康中国视角下青少年问题性移动媒体使用行为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机制研究”(20XJC190001)、内蒙古民族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BS-478)、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科社会服务项目“通辽市家庭教育社会服务实践创新”(2022XFK003)、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改革”

留守儿童一般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被留在户籍地的未成年人。父母是儿童成长中的领航者,子女与父母的日常互动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社会化成长。儿童的社会化一般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宽度的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二是深度的跨龄交往,包括与父辈、祖辈、教师、教育者之间的交往。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而当父母无法及时陪伴在子女身边时,子女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亲子沟通就会受限,同伴交往意识也得不到有效引导,这会导致亲子关系淡漠,甚至仅停留在表层。分析纵向的深度人际交往,可探求其对横向同伴关系的影响。下面,课题组立足留守儿童现状,对家校协同机制下培育留守儿童积极同伴交往意识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助力留守儿童良性社会化发展。

一、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现状

留守儿童常常以相似的生活背景为基础,能动地选择同伴群体,这使得其很可能误入不良的同伴群体中。而不良的同伴群体交往会给留守儿童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出现群体欺凌情况,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1.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

当留守儿童获得家庭支持不足时,其对其他外在支持的需求会显著增加,如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的支持、学校教师的支持、同伴群体的支持、社会的支持等。亲子沟通质量与留守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相关,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处于分隔两地的生活状态,其对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全面,和父母感情不深厚,因此孤独感较强烈。这使得同辈群体成为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而同伴群体的内部活动则成为留守儿童接触人际关系、进行社会化成长的重要渠道。

2.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表现

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因自身家庭构成的不利,人际交往主动性较差,不愿主动参与群体活动。在与同伴沟通交流上,留守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并习惯于采用从家庭教育中习得的命令式口吻处理同伴关系。当冲突发生时,留守儿童通常采取消极的回避方式处理相关问题。

3.留守儿童同伴群体的欺凌现象

父母的缺位会导致子女表现出抑郁及社交恐惧倾向,因此更容易被不良同伴群体侵害,而其在被侵害时往往表现出自我保护不到位的状况,这会进一步激起侵害者更强的欺凌想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留守儿童常因与父母分离导致情绪低落、抑郁,这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处于弱势,会增加其被侵害的风险。(2)留守儿童是否受到校园欺凌与其个人因素有关,欺凌过别人的以及人际关系表现不佳的留守儿童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3)当留守儿童处于歧视知觉的环境中时,其安全感不足、自信水平较低,这时其极易采用攻击行为维护自尊,从而导致同伴间欺凌行为的发生。(4)心理力量偏弱的留守儿童会因孤独、懦弱的性格在面对校园欺凌时采取忍让的方式解决,这无形中助长了施暴者再次欺凌的行为。(5)同伴间的欺凌现象会增加留守儿童的抑郁倾向,使留守儿童在面对欺凌情况时易陷入悲观心理状态,并采取消极方式应对。

二、留守儿童积极同伴交往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1.积极的同伴交往能促进缺失情感的补充

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对父母的依恋情绪会出现空缺,因此极易产生孤独感。父母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为目的外出打工,这有助于满足留守儿童的生活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情感需要的满足极为不利。同伴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留守儿童对情绪的感知,降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可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补足留守儿童的部分情感缺失。

2.积极的同伴关系能促进问题行为的缓解

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重度问题行为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家长角色的空缺和监护不到位使得同伴交往成为儿童感知责任行为的重要途径,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缓解生活于父母缺位负面环境中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能促进留守儿童对自我行为的监管,而消极的同伴关系则会恶化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加剧问题行为的出现。

3.积极同伴关系能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家庭环境的变化会使留守儿童的社会观念发生变化,其不得不适应父母的缺位。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亲密交流对留守儿童的社会自我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质量的、密切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留守儿童在成长中感知到来自人际关系中的支持和帮助,能使留守儿童产生社會交往的主观意愿。而主动接触社会的意愿会对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形成正向促进作用,进而助推留守儿童良性社会化成长。

三、家校协同机制下留守儿童积极同伴交往意识的培育策略

1.家校协同机制的价值

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家、校正是与留守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微观环境。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以及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家庭、学校都不再是单一的内部领域,而成为教育体系中具有准公开性特点的一环。家校协同机制将教育从学生扩展到家长,将教育追求目标从功利的升学、考试上升至谋求个体的完善和发展,从课业成绩、升学选择转变为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多维度发展,这使得家庭教育从学校教育的依附转变为与学校教育具有平等地位的又一教育主体。于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心逐渐转向在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中形成合力,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着力点,结合留守儿童群体同伴交往的特殊性,促进留守儿童积极人际关系的形成,以此为留守儿童个体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2.家校协同机制下的培育策略

(1)家庭教育层面: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关注子女同伴交往需要。家庭是留守儿童生活成长最直接的微观系统,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日常溝通情况,以及家长的教育素质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父母是子女成长道路上不可替代的存在,留守儿童父母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多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以便与子女形成亲密的关系。留守儿童父母还应多关心子女的交友情况,并给予其有效建议,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促进其良性社会化发展。

第一,在家庭亲子沟通上。在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留守儿童父母虽不能给予最及时的帮助,但是仍可以通过频繁通信了解子女的生活及交友状况,并对子女进行择友观引导。亲子间的密切交流能使留守儿童在与父母长期分离后依然保持亲子依赖关系,这便于家长及时知晓子女的交友情况并给予有效指导,以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同伴交友认知的形成。另外,父母要在尊重留守儿童交友想法的基础上,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人际交往自信,并积极参与到子女的同伴交往群体中,了解子女交往朋友的类型以及和朋友的相处模式,这对于制止欺凌现象,引导留守儿童构建健康向上、互帮互助的同伴关系都极为有利。

第二,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留守儿童父母要改变传统的权威压迫式不平等教育形式,努力让留守儿童从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主动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和处理中,以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使其在与同伴交往时会更加自信。另外,从家庭群体内部来看,父母教育水平越高,对子女的家庭支持越充足,越能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质量的提高。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应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以此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不被距离阻隔的父爱和母爱。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的亲密沟通关系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交友的主动性。在跨辈教育中,祖辈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其对留守儿童采用的多是传统的家长权威至上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从祖辈处习得这种单向性的沟通方式并将其迁移至同伴的沟通中,这会使得其同伴沟通质量不理想。当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温暖及监管时更容易结交不良伙伴,出现行为问题。由此,祖辈也应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从吃喝的生理层次提升到关心情感渴望、交友情况的身心统一层次,重视留守儿童的择友需求,以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多重依恋关系。

(2)学校教育层面:构建亲密师生关系、加强寄宿学校引导教育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质量。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因家庭因素产生的不安和孤独情绪。微观的师生亲密亲近的关系能给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带去激励,宏观的寄宿学校形式也能对同伴的不良行为进行监控和教育,微观和宏观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同伴交往关系的形成。

第一,在师生关系层面。要想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友质量,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以便与留守儿童构建更加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此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撑。当留守儿童与教师发生冲突时,教师应理智和平处理,以便将师生关系向亲密方向引导。在面对存在攻击性行为的留守儿童时,教师应主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以爱包容、化解留守儿童内心的不满。教师要及时把握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赞同留守儿童间真挚、正向的友谊,并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助推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积极发展,激发留守儿童正向交友需求,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第二,在寄宿学校生活层面。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生活及学业上的照顾与监督方面做得较好,但对留守儿童的情感、交友方面的支持明显不足。当前,大部分寄宿制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上较为单一,仅解决了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心有所欠缺,对留守儿童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心不到位。留守儿童过早在寄宿制学校中生活,使家人这一初始依赖对象出现空缺,留守儿童很难对同伴产生信任,易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因此,充分发挥寄宿学校对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空白的弥补作用,提高寄宿学校管理的人文关怀性和科学有效性是预防留守儿童不良同伴行为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此,寄宿学校应制定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积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增加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鼓励留守儿童交友,以同伴力量转移留守儿童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引导留守儿童融入集体,及时制止留守儿童群体的不良行为,助推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留守儿童群体的榜样,引领留守儿童向模范的方向发展,鼓励留守儿童自信勇敢地成长。

3.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共促留守儿童正向积极交友

家庭、学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育环境。父母是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依赖,学校则扮演着类似长辈的规范引领者角色,在留守儿童亲子情感渴望得不到满足时进行补充,转移留守儿童对家人的过度依附情感。加大家校合育力度,并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的依恋感和对教师的向师性两个层面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情感发展,能帮助留守儿童主动构筑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

第一,以家校协同理念为内部动力。家校协同治理的助推力量是完善的理性指导,家庭和学校都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避免浅层成绩至上的功利思想,因此家校这两大教育主体都应积极进行思想意识提升,共同为促进留守儿童积极人际交往而努力。另外,家庭、学校都要理清自己的教育职责,切不可将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另一方,要进行合理分工,并统筹推进合育实施。

第二,以家庭教育的根基性反哺学校教育。家长应意识到家庭是留守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发挥着协同机制中的基石作用。家长不能产生孩子放到学校就甩手不管的错误想法,而要强化自身在子女同伴交往中的重要职责。另外,家长要主动与教师进行信息互通,且将交流重点主动转向留守儿童的情感渴求和人际交往等全面发展维度,并主动将子女的交友情况告诉教师。因家长暂时无法在留守儿童交友不当处境中及时发挥作用,所以教师要暂时代替家长进行相关教育。家长通过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及合作,可以有效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同伴关系的构建。

第三,以學校教育的专业性指导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的分隔,以及其与教师的消极沟通易导致其对留守儿童校园生活认知的主观化。因此,增加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频次,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以教师的客观角度和科学教育方式为家长对子女进行同伴交往教育提供指导显得十分必要。增加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频次能增加家长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家长将主观的子女表达和客观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可以对留守儿童的交友状况进行较为完整的了解。家长在此基础上对留守儿童交友情况给予指导会更加准确,也更有利于留守儿童正确交友观的形成。另外,学校需积极推进家校协作,并以家长日、家长见面会等活动形式构建家校沟通桥梁。教师可在与家长持续沟通合作中精准把握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情况,从而以教师专业的眼光发现问题并及时制止。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家长的思想引导,以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促使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并明确同伴交往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部分留守儿童因家庭原因寄宿于学校。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寄宿学校形式并非阻断家校沟通的障碍,自己应与寄宿学生家长保持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交友情况,进而调整教育策略并告知家长,从而提高家校合作质量,共同助力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因家庭构成使其在同伴交往上存在特殊性。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对情感的渴求可以由积极的同伴关系缓解,且良好的交友情况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而积极的同伴交往要基于家校协同的良性运作,因此促进横向的同伴交往需加强纵向的长辈和教师的同伴交往教育,形成家校良好协作机制,从而共同协助留守儿童构建正确交友认知,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及质量的提高,保证留守儿童良性社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

[2]陈子循,冯映雪,宋文莉,刘霞.亲子分离与青少年同伴侵害和抑郁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03).

[3]金灿灿,刘艳,陈丽.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05).

[4]谭德琴,谢瑞波,丁菀,吴伟,宋省成,李伟健.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影响: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03).

[5]陆芳,付淑英.师生关系对农村儿童道德敏感性的影响: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1(03).

[6]王时英.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3).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Peer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under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Shen Yemin1, Jiang Yongzhi1,2,3

(1.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 Tongliao 028000, China; 2. Inner Mongolia Family Education Research Base, Tongliao 028000, China; 3. Inner Mongolia Nation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Research Base, Tongliao 028000, China)

Abstract: The positive peer interac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can promote their healthy growth. At present, some parents and teacher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left-behind childrens peer making, which makes left-behind childrens peer group bully. Family and school are the two social subsystems that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the most direct contact wi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exploring the countermeasures to cultivate left-behind childrens positive peer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will help promote left-behind children to build healthy peer relationship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awareness of peer communication, cla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left-behind childrens awareness of positive peer communic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awareness of positive peer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home-schoolcollaboration; left-behind children;peer communication awareness;cultiva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培育策略留守儿童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