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空间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推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传播中的价值较为明显,能够起到精神传递、意识凝聚的作用。合理利用网络空间传递正向思想与理念,有利于在网络阵地意识形态斗争中占据有力地位,也可以培育网民的政治认同感,强化人们的民族归属感。正确认识到铸牢网络空间下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方法和策略向着这一目标而努力,能够为国家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本文主要对铸牢网络空间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舆论;“软传播”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0.026
一、在网络空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强化网民的民族归属感
人们在现代化发展形势下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归属感,而铸牢网络空间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强化网络平台上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参与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建设当中 [1]。虽然目前已经达到了民族大团结的良好目的,但文化、习俗的差异使得各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这一矛盾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更为明显,较多不良舆论和非理性信息的传播使得各民族网民的矛盾加剧,导致他们的中华民族归属感不足。而通过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对网民行为、意识进行正确引导,可强化他们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共同维护祖国并参与民族建设。
(二)培育网民的政治认同感
人们在社会中确认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并自觉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是人们政治认同的一种体现,而政治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肯定与维护。除青少年以外的群体也需要培养政治认同感,同时,在网民数量持续增加的过程中,上网者低龄化趋势也较为明显,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在他们“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思想的影响,而铸牢网络空间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良好网络空间环境建立,为青少年正确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环境条件,便于提升他们的政治认同,助力国家发展。
(三)稳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较为明显,对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形成积极、稳固的意识形态可助力社会稳定发展,但若是意识形态不正确,则会影响社会思想根基,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意识形态斗争一直存在于国家各时期发展中,网络时代到来后也使得相关斗争的阵地发展转移,社会民众的思想价值受到网络中各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在外来思想意识形态逐渐渗透的影响下,部分网民形成了反动思想,可能会做出危害国家、社会和民族安全的行为。通过铸牢网络空间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改善上述问题,促进意识形态工作有效开展,进一步稳固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利用主流意识影响和引领网民,从而占领意识形态斗争中的网络阵地 [2]。
二、铸牢网络空间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分析
(一)丰富网络传播方式,助力主流意识传播
1.创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要求和目标,要想充分发挥网络场域的功能作用,进行意识形态的精准表征,则应探究互联网技术特点和思想意识传播规律,将网络平台的互动作用和功能体现出来实现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传递。比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相关意识传播,开通专门的公众号和微博账号对意识价值进行解读与传递,使社会大众能够了解该意识的价值理念,实现对社会群众思想层面的积极引领,让他们可以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达成思想共识。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网民的诉求、喜好等进行客观、全面分析,以此为依据做好针对性引导工作,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切实提高共同体意识传播实效,为铸牢相关意识提供技术支撑。
2.革新与完善主流意识传播体系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一直处于持续变革的状态,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过程中也需要结合时代和网络环境的变化来创新和完善。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从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对以往的传播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深度筑牢相关意识。面对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应结合国民信息需求改变传统的共同体意识传播形态,融合网络平台,形成网络传播新局面。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传递相关思想意识,联系群众生活实际,使得传播体系更加完善,而且还可实现共同体意识常态化,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效果。
(二)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促进意识“软传播”
1.实现媒体交互融合,搭建多元渠道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促进了新媒体技术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一定冲击,为快速适应时代发展环境,进行媒介融合是必然趋势。要想铸牢共同体意识并在网络空间中有效传播,还应重视媒体融合,立足时代发展实际促进媒体交互融合,搭建多元信息传播渠道,确保可以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全面体现出来,实现优势整合,可促进两种媒体的共同发展,也可实现全媒体系统化、一体化发展建设,这对网络空间中共同体意识传播有着积极影响,能够形成合力,为相关意识传递创造良好条件 [3]。
2.转变信息传播样态,注重共同体意识“软传播”
在促进媒体融合拓展传播渠道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合理宣传,应了解网民需求和特点,软化传播方式,选择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途径,将理性与情感相结合,以此提升传播效果。“软传播”在铸牢网络空间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结合意识形态类型选择适宜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运用案件事例进行意识形态的真切传达,有利于加深网民对于相关意识形态的理解,便于共同体意识的全面传播与覆盖,强化各民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为民族发展增强隐性力量。
(三)促进信息传递共享,降低虚假信息的影响
1.掌握舆论动态,坚持正确导向
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较大影响,在铸牢网络空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舆论监测,了解和掌握舆论环境的具体变化,传递正确信息,做好正向的舆论引导工作。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作用,实现与民众的有效互动,促进社会正能量和正确思想意识的有效传播,正确引领民众思想,以免受到不良言论和错误信息的影响,保证网络环境中的舆论氛围良好。主流媒体需要起到正确思想和理论的传话筒作用,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在新时期发展环境中能够快速、有效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及时纠正虚假信息和谣言,降低这类信息的影响。
2.促进民族文化共享,建设文化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打破了以往各民族故步自封的发展模式,并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构筑了多民族文化信息共享空间,促进了命运共同体的合理建设,消除了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为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这就需要将各民族的多元资源整合在一起,消除信息和文化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信息的交互共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传递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对筑牢网络空间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着积极影响。
(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保障
1.促进法律条例中有关民族共同体内容的宣传
要提升人们的法制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利用网络空间宣传宪法中与构筑民族共同体有关的内容,加深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强化民族意识和团结意识,并在网络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网络法制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让网民可以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和宪法意识,在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增强他们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强化政治使命感和民族归属感。加大对网民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力度,创建网络文明,让法治精神在人们的网络行为中体现出来。
2.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制定了较多与网络安全、网络空间监管和防范网络犯罪有关的法律法规,但还是存在相关条例不完善的情况,与其他法律相比,移动互联网治理内容还不够全面,要想对网络空间中的各类违法行为和恶劣行径的严厉打击与处理,还应结合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对网络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完善,确保能够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还要加大监管力度,对网络发展和技术应用进行全面管理,并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对网络用户和网络上的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信息内容合法,为网络空间中共同体意识形成奠定基础。
(五)营造绿色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绿色舆论导向作用
1.确定舆论传播界限
网络舆论作为现代人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年轻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较大影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形成共同思想基础,促进国家战略发展目标达成有着积极影响。绿色的网络舆论环境对正确思想、观念的传递有着重要作用,也是网民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关键,可以发挥积极导向作用。要想营造绿色的网络舆论环境,则需要清晰网络舆论的传播界限,明确传播“红线”,鼓励传播有利于民族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运行的言论,坚决抵制有损国家形象、分裂民族国家和诋毁党和国家的信息,注重对不良思想和言论传播的严格管控 [4]。而整个过程需要社会群众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国家也要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清晰界定“底线”,并发挥有关部门的监管作用。网络管理者也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监督筛选,把好质量关,及时排除不良信息。各大媒体需要清楚自身在网络空间中的定位,对各类信息、言论进行理性分析,为构建绿色网络舆论环境提供助力。
2.构建网络舆论传播预警机制
还可通过建立预警机制的方式对网络舆论传播情况进行监控管理,确保可以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和不当言论。在网络环境中,有些信息源内容正常,但是在传播期间会出现意思转变的情况,逐渐转变成对国家安定发展和民族团结有害的信息内容。要想避免这一问题出现,还应结合网络空间环境发展特点,建立专门的舆论传播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言论。另外,还要建立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网络文化,并实现有效传递,促进绿色、健康网络环境形成,为铸牢网络空间共同体意识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语
网络空间是现代人们沟通交流、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要想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现对网民化的各地区、各民族人民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正确引领,还应注重主流意识传播,丰富传播渠道,促进信息共享。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式为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铸牢提供保障,实现相关意识常态化,切实把握好新时期网络平台这一重要思想阵地,发挥网络空间这一关键场域的作用,通过对互联网的持续探索,做好网络统战工作,更好地铸牢共同体意识,助力国家迈向新征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探究[J].文教资料,2022(9):79-82.
[2]刘聪,秦宗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的传播范式、困境与铸牢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44-48.
[3]刘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营造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22(4):26-31.
[4]李军龙.网络舆情“四要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民族论坛,2022(2):33-42.
作者简介:张利豆(1999.1-),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硕士,研究方向:公司财务、税收政策与宏观经济效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虚拟空间中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