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生态养殖技术引入水产养殖中,可以充分提升养殖品质,提升养殖户收入。同时,基于生态保护要求,生态养殖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对此,本文主要阐述生态养殖的意义,研究绿色养殖技术运用策略,分析生态养殖技术实际应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态养殖;策略
我国各个地区的水产品养殖一直以来均选择淡水养殖模式,采用人工养殖技术。此种养殖模式对养殖数量与规模较为重视,而不重视水产品质量与品种。传统养殖方式存在较多缺陷,养殖成本高,还会破坏生态环境,无法满足当前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生态养殖能充分确保水产品养殖产量与质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借助循环技术,可以充分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养殖人员劳动量,降低人力成本。
一、生态养殖意义
(一)经济效益
传统水产养殖中,养殖池的微生物菌群无法达到均衡状态,导致病原微生物快速增长,同时此类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抗药性。但养殖户为了减少经营风险,会增加抗生素的使用量,使得水源与水产品体内的药物残留量增加,影响水产品质量,导致水产品病情加重,影响品质与产量,如果病情严重,还会提高水产品病死率,导致养殖户生产成本增加、影响收益,并产生恶性循环。
此种不达标水产品无法充分占有市场份额,传统养殖模式需要养殖户投入较多资金,而收益较少,导致无法获得良好利润,影响水产养殖行业经营水平。所以,要引导养殖户重视生态养殖,改变传统生产理念,以突破传统养殖困境,让水产养殖与社会需求紧密关联。
(二)环境效益
传统养殖模式的用水无法满足可持续、绿色发展需求,还会浪费水资源,并且会使用孔雀石绿、敌百虫硫酸铜等禁用药品,含有此类药品的养殖水未经过处理即排放,会严重危害当地水资源环境,增加水源中的有害物质。药物使用数量增加,也会损害池塘底质,严重破坏池塘附近生态环境,滋生大量微生物与恶性病原体,水产品吸入此类物质之后难以充分排出。另外,水产品进入市场后,在食物链扩散过程中,会威胁消费者健康。
(三)社会效益
在民众健康意识与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背景下,采购食物更加青睐绿色产品。网络媒体快速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加,如果水产品养殖存在问题,会被快速曝光,媒体监督社会负面问题,可以促进水产行业环境更加规范。所以,应积极引入生态养殖模式,提高水产品品质,才可以有效避免问题,减少社会舆论影响。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开始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更加需要提高水产养殖水平。
二、绿色养殖技术运用策略
(一)科学选择养殖位置,优化养殖环境
在应用绿色养殖技术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充分了解技术特点,积极遵循因地制宜、环保性等原则,结合绿色养殖技术,营造生态养殖环境,确保池塘附近没有污染源,充分促进水产品的发育和生长。积极建立干净的水体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水域并不适合养殖。由于水产品运输过程中对保鲜条件具有一定要求,挑选淡水养殖位置时,还应考虑交通条件的便捷性。开展淡水养殖活动时,尽可能贴近自然生态,种植水草时要体现绿色养殖理念并严格控制种植密度。此外,养殖户还应检测水体益生菌种类,提供浮游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入生物技术,充分提升水产养殖效果与质量。
(二)采用标准化管理
第一,对于基地内部,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上墙公示禁用渔药与养殖制度等内容,积极根据用药规则进行操作。确保养殖活动中销售、用药、生产完善性,记录“减少用药量”的要求和技术措施。例如,当阳市的苏沟养殖合作社在2021年接受当地相关部门的水产品质量抽查工作达到4批次,检查合格率为100%。挑选优质苗种,降低用药量,严格控制苗种质量。采购外来苗种时,应该要求供货商提供生产许可证,并考察其信誉资质。
第二,相关部门应积极进行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活动,全面落实渔业技术服务方案与计划,充分提升养殖户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水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积极引入实用技术、名特优品种,认真进行培训活动,充分强化标准化管理能力。
第三,为了有效应用绿色养殖技术,相关单位引导养殖户树立正确养殖理念,明确养殖目标,确保水产养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达到预期要求,合理优化传统养殖模式。
第四,在淡水养殖中,为了充分提升效率与产量,采用合理的养殖技术,可以采用合作社模式,发挥合作社的相关职能,定期组织养殖户开展交流会,分享养殖经验,共同讨论分析养殖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制定处理措施,相关部门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和主导作用。现阶段,一些养殖户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开始扩大养殖规模,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三)科学挑选菌种和水产品种类
第一,挑选菌种时,养殖人员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充分了解各种菌种特点和类型,有效对比水体中各类菌种与菌种具体生长,通过详细分析进行合理选择,确保淡水环境中菌类与所选择菌种类似。相关部门需要指导养殖户开展淡水养殖工作,定期检查水质,投放菌群,确保水产品可以健康生长。选择菌种时,应采用正确渠道,开展专业测试,符合要求的菌种才允许投入池塘中。同时,养殖户可以采购有益藻类、EM菌与光合细菌,持续优化池塘水体环境,确保养殖质量,有效观察养殖环境,根据该地区具体生态环境,科学确定水产品品种,也需要水产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抗病性。
第二,确定水域位置后,养殖户应提高水质检测力度以及科学确定水产品种类。合理设置养殖数量与规模,挑选水产品时,尽可能挑选抗病能力突出的品种,充分减少病害造成损失,确保水产养殖的效益,为大规模养殖提供保障。
第三,养殖户开展养殖活动时,应全面分析养殖市场,合理确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养殖户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合理调整水产品构成体系,引入优秀品种,不仅可以充分保证经济效益,还能促使水产品市场快速、稳步发展。
第四,绿色生态法调节水质。首先,借助生物工程方法,例如,选择活性酵母、EM菌、光合细菌等与沸石粉、底净等改良剂,采用人工方式培养水体中的有益生物,进而吸附有机物,净化水体环境,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生长,让池水保持良好状态。其次,认真开展日常监测,优化池塘水体环境。再次,将在线监测装置安装到池塘中,实时监测水体pH值、亚盐、氨氮、溶氧等指标,增设增氧机的数量、使用量,确保在恶劣条件下水产品可以获得足够氧气,强化水产品免疫性能,有效控制病害,降低养殖用药。最后,养殖户定期开展去污除草工作,保证池塘干净、水质清晰,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科学控制池塘排水量,防止发生逃鱼问题,通常每隔两周注一次水,为水产品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空间。
(四)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精准用药
构建规范制度,积极遵守《兽药管理条例》《动物防疫法》等法规,聘请相关专家编制处方笺,基于专家指导下使用,根据处方规定的次数与剂量进行实践操作,防止盲目增加用药次数与使用剂量。药物应满足农业农村部制定的用药清单规范标准,水产品的销售符合休药期规范标准,严查禁用药物。积极通过生态养殖降低用药量,引进循环水养殖等模式。水产养殖中,为了防止水产品发生严重疾病,应提高疫病防治力度,一般可采用混养法与植物、水产品共生法等。
(五)科学确定饲料
第一,科学确定饲料,充分提升水产养殖的效益,基于绿色养殖技术,相关单位应指导养殖户采购环保养殖饲料,禁止将过多激素或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以确保水产品正常、健康生长。为了提高水产品品质,提升产量,将腐殖酸物质添加到饲料中。
第二,养殖户在日常工作中,应根据水产品生活习性,合理控制饲料供给量。例如,在草鱼食量较大时会出现较多饲料残饵与排泄物,基于微生物作用,可以分解变为杂食水产品的饲料,相关部门指导养殖户混养鲤鱼、草鱼,减少杂食性鱼类饲料投入成本,进而减少养殖成本。
三、生态养殖技术实际应用
(一)循环水养殖技术
在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地区中适用该模式,实施要点为:
第一,水质三级净化。三净化的净化系统为三个,借助层层净化促使水体水质达到水产养殖要求。一级净化主体是河道,将植被种植于河道两侧,可以选择芦苇或水花生等,同时放养河蚌、花白鲢等水生物,形成天然净化系统。自然坑塘为二级净化系,种植浮水、沉水等水生植物,放养河蚌、花白鲢等生物。建设池塘(1.3公顷)作为三级净化,将潜流坝设置在二级净化池与三级净化池之间,设置沉水与浮水植物,并放养青虾等当地水生物。
应用三级净化技术,向净化系统排入养殖废水,展开逐级循环净化。三级净化模式可以养殖1500kg/667m2的团头鲂、1500kg/667m2的草鱼、1500kg/667m2的鲤鱼。开展养殖实践时,将检测仪设置在水体中,在养殖池与水源地中安装,检测水体中叶绿色、TP、TN以及其他物质含量。
第二,微生物净化技术。该技术需要建设水源池塘(2公顷),选择固化微生物净化水质。将微生物附着到载体上,强化水体中有机物、营养物质处理质量,合理调节单循环细菌的分布,控制水体氮磷物质。选择弹性材料制作的生物刷,长度为2m,纵向分布为1m,横向分布为2m,在整个池塘水面中生物刷占比为40%,将适量生物制剂加入池塘中,水体完成净化后,传输到水塔中直接储存。向生态排水沟直接排放养殖废水,流入人工湿地,完成净化处理后传输到池塘。
将浮窗设置到富氧化水体中,种植根系发达、耐湿性强水生植物,此时浮床能吸收水体营养成分,降低水体氮磷浓度,集中处理浮床上废弃物,促使营养更加平衡。
(二)“稻—鱼”养殖技术
“稻—鱼”养殖结合了种植业与水产业,鱼池面积与稻田面积比例为3:1。所有系统均涵盖4个鱼塘(2000m2),“田”字排列。选择3个池塘用于水产养殖,1个池塘用于稻米种植,养殖池塘投喂的磷肥、碳铵、商品饲料分别为80kg、80kg、400kg。实现零废水排放,每天8:00~11:00向稻田中排放5%水体开展降解处理,再借助潜水泵向鱼塘中抽取稻田中水体,充分提高养殖池塘水体稳定性。“稻—鱼”养殖技术能充分降低水池中磷含量与氮含量,优化水质,减少用药量,提升育苗成活率。
应用实践时相关指标如下:第一,稻田能有效控制水池中磷元素与氮元素,第二天去除率为50%左右,第十天为80%左右。第二,与对照池相比,可以显著提高循环塘水溶解氧性能以及水体通透性。循环塘磷元素减少17.6%,氮元素减少20.1%。尤其对于水产品生长产生影响的氨氮、压缩酸盐等进行有效控制,分别为50.9%、33.5%,同时显著降低池塘COD。第三,循环塘用水量为80%的对照池塘,减少20%用水量,基本上实现无废水排放目标。
(三)池塘原位技术
水体净化过程中,水生植物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发达的根系可以和水体之间大面积接触,形成过滤层。水流经过水生植物根系时,基本上能过滤水中污染物与杂质,进行离子交换以及沉淀处理后,可以有效集中水中垃圾。根系分泌胶性物质促使促,促使垃圾成团沉降,水体更加清澈。水生植物借助光合作用能直接增加水体养分,首先可以释放氧气,氧化分解沉降物;其次,在水体中形成多个好氧区域与厌氧区域,进而为微生物提供良好活动场地,厌氧环境可以去除水体中的硝氮,应用实践时应发挥水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确保水生植物适量,否则会影响氧气和水面接触面积与水体光照,水生物与水面之间比例保持在1:5~1:7范围内,以此充分提升水体生态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水产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传统养殖模式开始暴露出一些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为了充分提升养殖水平,应积极创新养殖模式,应用绿色技术,从多方面提高养殖效果,充分促进养殖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注重科学选择养殖位置、科学挑选菌种和水产品种类、科学确定饲料,合理采用循环水养殖、“稻—鱼”养殖等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梦琪,黄瑞到.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实践要点与应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06):206-208.
[2]王守军,莫广尧,王大新,等.蟹池套养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22(05):31.
[3]符永刚,雷湘龄,林之盼,等.文昌市冯家湾水产养殖清退地块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热带林业,2021,49(03):33-36.
作者简介:罗囡(1986),女,山东省滨州市人,中级工程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