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与德育的融合中释放“树人”效能

2023-04-29 03:52:22丁娟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26期
关键词:价值诉求融合路径树人

丁娟

摘要:体育与德育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的重要载体与路径,而如何在两者的有效融合中释放“树人”效能,也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在阐明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价值诉求的基础上,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指出了具体的融合路径,包括注重常规教育,促进纪律养成,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全面渗透,完善评价机制,确保长效生成。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主体提供有益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小学体育  德育  价值诉求  融合路径

2014年,教育部在部署立德树人战略实施方针时,明确了体育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将其作为推进立德树人战略发展的重要平台。随后,各项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功能价值。2017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中小学学校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开展德育教育,从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各个方面。但客观来讲,受思想认知、环境建设、体制建构等因素的影响,小学体育与德育之间的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发挥“树人”效能,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重点探讨两者的有效融合路径。

一、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的价值诉求

体育与德育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逻辑,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生能够在体育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理解体育竞技精神、团队合作、坚毅勇敢等思想品质。而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认知、政治品格,也可以促进他们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强化各种品质意识,提高综合素养,进而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另外,学校体育活动具有集体性、教育性、多元性等特点,能够为德育的深层渗透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德育思想能够有次序、有计划地融于体育项目中。如田径运动可以强化小学生拼搏、坚毅的意志品格;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体操运动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沉稳性格。特别是集体性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强化学生意志自觉性、动作规范性、规则严谨性、团队协作性,是实现德育柔性渗透的最佳载体与平台。

整体来讲,体育的育人功能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养成坚毅、拼搏、向上、勇敢等优良品质,提高学生应变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进步。由于部分小学生存在害怕面对问题、缺乏足够耐心,抗压能力、自控能力一般等特点,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体育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则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体魄,强化心理素养,促进自我完善,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特长运动,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可以说,小学体育与德育的融合,不仅符合教育新常态下立德树人的战略诉求,而且符合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同时符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政策逻辑。

二、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在明确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内在逻辑、价值诉求的基础上,小学体育教师要立足实际,加强现状审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两者的高效融合,积极寻求两者融合价值的长效生成路径。

(一)注重常规教育,促进纪律养成

小学体育教育以课外活动为主,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体育训练,并通过合作学习达成既定任务,强化竞赛意识、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等。在具体实施中,学生思维品质、意志品质等能够得到有效培养提高,促使他们在体育训练中加深自我认知,释放发展潜能。也就是说,教师要注重体育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如在进行队列训练、跑操训练、团体操训练等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前对学生站位、活动内容进行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有着明确的定位和方向,最开始时学生会出现秩序混乱情况,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教育,采用游戏化教学法帮助他们快速达成配合,并明确秩序的重要性,强化纪律性。另外,教师还要在着装要求、器材使用规范、体育训练安全等方面进行常规教育,有意识地开展纪律教育和集体教育,在看似平常的常规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纪律习惯的养成。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全面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灵活采用游戏法、榜样法、情境法、表扬法等,确保德育在体育活动中的全面渗透。教师可以通过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竞争内容与合作内容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团体乒乓球比赛,通过小范围的团体竞赛来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强化学生团队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节日营造课外体育情境,并通过文化渗透蕴养学生人文精神。如重阳节组织登高活动,端午节组织赛龙舟,清明节组织放风筝等体育活动,并有意识地输出相关文化知识,在达成体育锻炼效果的同时,实现体育竞技性和民族情感性的统一,强化学生民族精神,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要将表扬法贯穿其中,通过及时肯定和表扬,充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发挥学生创造性优势,从而提高体育与德育融合的效果。

(三)完善评价机制,确保长效生成

受道德表现特点影响,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评价的指标存在量化水平低、难度大的问题,因此小学德育与德育融合的评价和考核更多需要借助教师主观性手段,在激活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确保相关教育活动的长效生成。具体来讲,教师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时,除了关注技能学习、身体素养、理论把握等体育维度的指标外,还要关注学生人际关系、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德育维度的指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特别是对那些体育技能、身体素质较低,但体育参与意愿较强的学生,要避免在教学评价中过度强调道德维度的指标达成,要适度减少总结性评价,而是要分阶段、过程化实施评价。因为体育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挑战,更多的是成功体验、快乐获取,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强化,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把握学生差异性,通过学生间的横向对比,以及学生自我的纵向对比等多元化评价手段,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学习体验。总之,在小学德育与德育融合中,教师要树立全面育人思维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优势的挖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当然,学校层面也要构建完善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确保教师从自我能力入手不断进行学习和提升,以保证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的长效生成。只有从制度上进行系统驱动,才能形成文化层面的整体架构,促使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引导广发师生共同提升与进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具有较强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具体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常规教育,促进纪律养成,又要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全面渗透,同时完善评价机制,确保长效生成。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小学体育与德育融合的高效性、长效性,进而发挥整合优势,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诉求融合路径树人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现代中医药(2022年3期)2022-05-30 08:48:00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2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10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8期)2017-02-23 00:05:14
绿色发展的生态意蕴与价值诉求
理论导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09:0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43:13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伦理价值与时代进路
理论导刊(2016年1期)2016-01-20 13: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