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秀段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本质为核心的课程。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进而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的劳动实践中去。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模式。[1]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实践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参加劳动实践的能力。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去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小学科学教育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劳动热情。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利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知识。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动植物》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播放一段视频,介绍黄瓜和西红柿的生长习性。学生们对黄瓜和西红柿进行了深入了解,通过了解得知黄瓜和西红柿都是喜阴植物。教师在视频播放结束后就可以提问:“黄瓜和西红柿都是喜阴植物,为什么黄瓜和西红柿都喜欢在阴凉处生长呢?”这就是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关键所在,教师通过视频播放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生活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亲身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科学在我们身边》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适量的塑料瓶、肥皂、食用色素和盐等材料,在其中一个瓶子里装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将两个瓶子倒置,再放入装有适量食盐的瓶子中,最后向两个瓶子中倒入适量清水。通过实验观察两个瓶子中水的变化情况。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在解释原因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2]
三、积极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活动
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实践的能力。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科学与劳动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我们的食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清单,让学生写下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在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制作食物清单,将这些食物写到表格中,了解每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并对每种食物进行简单分析。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食材做不同的美食。如做胡萝卜汤时,可以加入青菜、白菜、芹菜等蔬菜;做西红柿炒鸡蛋时可以加入鸡蛋、番茄酱等;做鸡蛋饼时可以加入葱花、火腿等;做鸡蛋汤时可以加入玉米、青菜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各种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还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劳动参与度,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总之,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让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热爱劳动的精神。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劳动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生活问题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同时教师要重视课堂评价,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娟.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1(36):103-104.
[2]徐喜凤.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1(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