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丽
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家校合作,满足小学生健康成长需求。通过家校合作方式,家长与教师互通有无,了解学生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中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作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家校合作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家校合作 实施策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家校合作策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共同探寻满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措施,解决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准确定位双方角色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执行者就是教师,他们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组织与参与者。学校教师还承担着向家长宣传与普及家校合作思想的责任,可以说家校合作组织与落实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可见,需要及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关于家校合作的知识,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激发他们参与家校合作的意识。[1]
家校合作的另一主角就是家长。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扮演着观察者、教育者等角色,体现出小学生教育中家长的重要性。因此,家校合作背景下家长也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自身的角色,主动和教师配合开展教育工作。如,学校可以开设网站,方便家长了解学校,加强双方的联系。还可以开设家长课堂,满足家长对育儿知识的需求等,通过这种方式深化家校合作,夯实班级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在现代小学生教育中,每所学校都会组织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但是家长委员会的实际作用和功能有哪些,如何对家长委员会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当前学校发展建设需要考虑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家长教育水平、家庭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其在教育理念以及处事原则上的不同。因此,针对家长委员会,学校不仅要加强管理,做好协调,通过相互间的沟通,使家长和教师明确自身职责,实现教师和家长教育合力,将自身职能和作用发挥至最大,共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家校共建理念要求教师和家长都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教师不能将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问题认为是家长教育不及时,家长也不能将学生成长教育的所有问题都让教师处理。两者需要以合作的姿态共同应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跟随时代发展及时转变自身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关心学生实际需求,理解、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苦闷,并给予及时的开导和关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要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思考,陪伴他们一起经历成长的苦痛,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长群、编写家长手册、召开家长会、公开校讯等多种形式和家长进行经常性联系,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的前提下相互合作,进行有效帮扶和监督,针对学生教育问题能够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提高互动效应的基础上将学生教育落到实处。
三、建立家校共育档案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实际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体系和共育理念,并建立专门的家校共育档案,其中包括学生学习档案和家庭成长档案,针对学生每个时期的成长经历进行观察、记录和总结,根据其需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积极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通过德育工作组、红领巾广播站等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3]
在教学之余,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更加自信和活泼。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现状为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如“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过度沉迷网络对自身成长的危害”等等。也可在红领巾广播站为学生推送一些当前时事热点、身边涌现的好人好事、学习标兵以及道德模范等,借助积极上进的人物事迹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并在校园内形成特有的人文理念,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熏陶。家长和教师需要针对每次活动成果进行记录,对其中优秀案例进行筛选、总结和推广,扩大其影响。
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健康积极的心态可以促进他们后期健康成长,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而家校共育则是最有效的方式,家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时解决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成莲.浅析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家校合作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4):3-4.
[2]邓少勇,张小梨,吴欣欣.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呈现[J].知识文库,2021(19):28-30.
[3]李雪.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策略的相关研究[J].名师在线,2019(0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