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辞》中特殊义涵词语的案例考析

2023-04-29 00:44:03贾学鸿
鹿城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楚辞

贾学鸿

摘 要:上古汉语中,单音词语义涵丰富。其中有些义项由于在后世典籍中很少出现而渐渐被淡忘,在词义研究中可称为特殊义项。上古文献,特别是具有浪漫色彩的楚文献中,采用特殊意义的词语,常常造成后人阅读的障碍。试以战国《楚辞》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文字的语素溯源、文献对读的方法,就《招魂》中的“哀”、《九辩》中的“在”以及多篇作品中出现的“容与”等词语进行语源探讨,以期更准确地领会先秦楚文学作品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楚辞》;语素释义;特殊义项;文本细读;文学意蕴

An Analysis of Words with Special Semantics in “Chuci”

Jia Xue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009)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monosyllabic words often had rich semantic connotations.Some of these meanings have gradually been forgotten over time,as they rarely appeared in later texts,and can be referred to as special semantic items.Ancient documents,especially romantic texts from the Chu region,often use words with these special meanings,causing difficulties for later readers.This study takes the Warring States text “Chuci” as its subject of analysis.Through tracing the origins of word morphemes and employing methods of textual reading,it delves into the etymology of words like “ai” in “Zhao Hun”,“zai” in “Jiu Bian”,and “rongyu” that appears in multiple works.The aim is to gain a more accurate appreciation of the unique charm of Pre-Qin Chu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Chuci”;Morpheme interpretation;Special semantic items;Detailed textual reading;Literary connotations

《楚辞》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词语的运用,有时不是取其常见意义,而是用它的特殊义项。这种做法给后人造成解读障碍,容易出现误读。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按照词语的常见意义进行文献解读,而词语的特殊义项则往往被忽略。有鉴于此,对战国《楚辞》出现的运用词语特殊义项的案例进行解析,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相关文献,推进语素构象方面的研究。下边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辨析,以期在文献的历史还原方面有所裨益。

一、《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之“哀”

“魂兮归来哀江南”,这句诗出自《楚辞·招魂》乱辞的末尾,对这句诗进行解读,须放置到该篇乱辞的具体语境中加以考察。乱辞开头写道:

献春发岁兮汩吾南征,菉蘋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1]213

文中自称的吾,指招魂对象,即王逸所称:“巫阳受天帝之命,因下招屈原之魂。”[1]198吾,屈原自称。屈原在春天到来之际从所居之地南行,“路贯庐江兮左长薄”,王逸注:“贯,出也。庐江,长薄,地名也。言屈原先行出庐江,过历长薄。长薄在江北,时杀行,故言左也。”[1]213王逸是今湖北宜城人,对楚国地理比较熟悉,所作的解释是可信的。屈原此次出行是在长江北岸,沿着江东行,并且在那里向远方眺望,即诗中所说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关于文中所说的庐江,汤漳平先生指出:

明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襄汉之间,有中庐水,疑即此水。”这一解释较合理,其水在今湖北襄阳、宜城交界,称潼水,汉代在这里设中卢县,其江为庐江。长薄:大片丛林。[2]272-273

所作的辨析是可取的。屈原是从位于汉北的庐江一带出发南行,到达长江北岸,在那里向远方眺望。屈原曾经被贬谪到汉北,显然,他是在自己的贬谪地向远方眺望。那么,屈原的远眺见到了什么呢?文中写道:

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君王亲发兮惮青兕。[1]214

屈原在江北眺望所见到的是楚王大规模的狩猎场面,具体地点是在“梦”,众多陪猎人员“与王趋梦”。楚国有云梦泽,跨越江汉南北大片地区。洪兴祖经过精审的考证指出,所谓的云梦泽,位于长江以南的部分称为梦,江北的部分称为云。[1]214明人陈第亦指出:“楚有云梦,云在江北,梦在江南。”[3]242屈原在江北向江南眺望,亲眼看见楚王率领大队人马在草泽中狩猎。那么,眺望在屈原那里引起什么样的感受呢?乱辞结尾对此作了交代:“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1]215他所见到的是幽深的江水,江岸上的枫树,放眼千里之外,时值春季而内心悲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所见到的是江南广阔的大地,那里是楚国政治中心所在地,是自己曾经任三闾大夫的朝廷所在地。而如今遭到贬谪,身居汉北,隔江可以亲眼见到楚王狩猎的场面,自己却无法置身其间,不能重返朝廷,因此眺望远方而悲伤。“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屈原的自我呼唤,也是对前边巫阳招魂所作的回应。巫阳反复呼唤“魂兮归来”,乱辞结尾也就以这句呼唤语作为回应。为什么灵魂要返回呢,因为“哀江南”,热爱、喜欢江南,所以灵魂要返回那里。这里的哀字,指的是爱恋,而不是悲哀。《释名·释言语》:“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4]121以此解释“魂兮归来哀江南”,倒是非常合适的。对于“魂兮归来哀江南”,王逸注:“言魂魄当急来归,江南土地僻远,山林险阻,诚可哀伤,不足处也。”[1]215这是把“哀”字释为悲哀,按照它的常用意义去理解。为了能够把这句话解释圆通,又把屈原设定为被流放在江南,从而与屈原当时身处汉北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也与王逸本人在上文的注解“长薄在江北”的结论相背离。把“魂兮归来哀江南”的“哀”字释为悲哀,当代楚辞学界往往沿袭王逸注。或称:“哀,哀怜,引申为拯救。”[5]273或把“哀江南”译为“哀怜江南”。[2]273

“哀”指爱恋、热爱,这种用法在汉代以后确实比较罕见,成为哀字特殊的义项,这是人们往往把它按照常见意义加以理解,释为悲哀、悲伤的原因。然而,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哀”指喜爱、怜爱的案例反复出现,并不是偶然、个别的现象。《管子·侈靡》先是强调实施教化对待百姓必须“敬而待之,爱而使之”[6]265,兼顾敬与爱。后文又称:“国虽弱,令必敬以哀。”[6]281显然,这里所说的敬与哀,就是前边提到的敬与爱,哀、爱声通义同。《吕氏春秋·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高诱注:“哀,爱也。”[7]908这是直接以爱释哀。《管子》《吕氏春秋》都是战国文献,上述两个案例都是运用哀字表示喜爱、怜爱义项,可与《庄子》及战国楚辞同类案例相互印证。《淮南子·说林训》写道:“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高诱注:“哀,爱也。”[8]555高诱是东汉后期人,他为《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上述两处都是以爱释哀。《释名》作者刘熙亦是东汉后期人,他也是以爱释哀。由此可见,直到东汉后期,“哀”字存在表示爱的义项还为人们所熟知,并且在注疏和字书编纂过程中加以昭示。由于“哀”字的这种义项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到了汉末以后人们对此义项越来越陌生。

二、《九辩》“若在远行”之“在”

宋玉的《九辩》开头一段如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本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对于“若在远行”以下三句,王逸注:“远客出去,之他方也。升高远望,视江河也。族亲别逝,还故乡也。”[1]183王逸对这三句诗是逐句加以解说,把“若在远行”释为离开家乡而前往遥远的地方。“在”字被理解为正在、现在。明人陈第对这个段落所作阐释颇为具体,其中对于“若在运行”,释为“远行在客也”[3]230,与王逸注大体一致。当代楚辞学界对于这句诗所作的解释,基本是把它视为一种比喻,或称:

以上“在远行”与“送将归”都是比喻说法,故以“若”字领起,以状写秋气萧瑟,一岁将终时人的心境。[9]202

或称:“若在远行:言面对秋景,心中凄冷,就像远行在外孤独无依的感觉一样。”[10] 216“若在远行”是以“若”字领起的句子,因此被视为是运用比喻。其实,这里出现的“若”字,指的不是好像、犹如,而是用作代词,指的是如此、这样。而句中的“在”字,指的应是问候、存问。“若在远行”,即如此存问远行的人,指文章作者本人。“若”字指的是这样,如此,具体指前边描写的秋天萧瑟景象,意谓是在令人悲伤的情况下存问远行的人。至于后边一句“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是前来对宋玉进行存问,为他送行的人将要返回,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这个段落开头两句渲染秋天的萧瑟凄凉,然后转入文章作者的远行,人们对他的存问,给他送行。而当他与送行的人一道登山临水之后,送行的人即将返回,只剩下宋玉一个人,独自远行。把“若”字释为如此、这样,把“在”字释为存问、问候,这个段落的解读就会很顺畅,前后一脉相承。这句诗不是运用比喻,而是直赋其事,是对现实场景的直接描写。

如前所述,“在”字指省察、存问,这种用法在《左传》《逸周书》等战国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义项。《庄子》所说的“在宥”,《九辩》的“若在远行”,用的都是“在”字的这种含义。对于“在”字古义的运用,《庄子》与《九辩》是一致的。了解“在”字的这种含义,对于解读先秦其他相关文献具有借鉴意义。如《诗经·小雅·鱼藻》首章如下:“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郑玄笺:“鱼何所处乎?处于藻。……武王何所处乎?处于镐京,乐八音之乐,与群臣饮酒而已。”[1]789这章诗的“鱼在在藻”“王在在镐”,都是两个“在”字连用,属于一种特殊句式。为了解释这种奇特的现象,郑玄以回答句释之。按照郑玄的理解,这章诗应做如下断句:“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明人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继承的是郑玄的说法:

两言“在”字者,作诗者自为详审之辞。言鱼何在乎,在于藻也。“王在在镐”放此。[12]6450

郑玄的解释固然可立一说,然而在《诗经》其他篇目见不到这种句式,找不到内证支撑。从这章诗的语境考察,“鱼在在藻”“王在在镐”,其中第一个“在”字,指的是正在,表示动作的进行时。第二个“在”字指的是关注、注视,用作动词。“鱼在在藻”,谓鱼正在注视藻草。“王在在镐”,指周王正在关注镐京。藻草是鱼的依托,镐京是周王的栖身之处,故二者对言。由此可见,掌握“在”字表示省视、存问的义项,对于解读古文献某些特殊的句式,可提供一把钥匙。

三、《楚辞》中的“从容”

战国楚辞多次出现“从容”一词,对此,刘永济先生所作的辨析如下:

《九辩》“信未达乎从容”,王逸注“君不见察其真伪也”。又《抽思》“尚不知予之从容”,王注:“未照我志之所欲也”,《补注》:“言尚不知己志,况能召我也。”又《怀沙》“孰知予之从容”,王注“从容,举动也,言圣辟重华,不可逢遇,谁得知我举动欲行忠信也。”按《广雅·释训》:“从容,举动也。”王念孙谓从容有二义:一训为舒缓,一训为举动,复引《抽思》一句及《哀时命》“孰知余之从容”,谓“此皆谓己之举动非世俗所能知,与《怀沙》同意”。……王逸惟于《怀沙》之“从容”解为举动,其余二句注语含浑,实则均当作举动解。此亦古义之经久消失者,详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13]380

所作辨析颇为透彻。战国楚辞中出现的“从容”一词,无一例外都是用作动词,指的是人的举动。而《庄子》中出现的“从容”一词,也全是用作动词,指的是动作,其中包括人、动物的动作。由此看来,对于“从容”一词的运用,《庄子》和战国楚辞取向一致,用的是它表示动作的义项,体现出楚文化的共性。

“从容”指动作、举动,这是它的古老含义,在战国之前就已经存在。《尚书·君陈》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孔安国传:“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孔颖达疏:“从容以和,言动为从容也。”[14]237《尚书·君陈》是西周文献,可见至迟从那时起,“从容”已经作为表示动作的词语加以运用。

从容的古义指动作、举动,这与从和容的原始本义密切相关。《说文解字·从部》:“从,随行也。”[15]388“从”字的本义是指二人相随而行,指行走的方式,属于动词。《说文解字·方部》:“容,盛也。从宀,谷。”徐铉称:“屋与谷皆所以盛受也。”[16]150“容”字的本义是盛受、容纳。“容”字的构形从宀,指交覆深屋。从谷,指山谷。房屋、空谷都能盛受外物,故“容”字有盛受之义。“从”和“容”的古义都是动词,或是表示行走,或是表示盛受。因此,它们组成联绵词之后仍然用作动词,表示行动、动作。至于它用于表示悠闲舒缓的义项,则是后来衍生的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楚辞》文本中个别特殊用语的字义追索,可以精细地把握楚地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中的“哀”释为“爱怜”,更加彰显出楚人对家国热土的热爱和依恋,蕴含的是深挚可贵的民族情感。宋玉《九辩》中的“若在远行”,将“在”解为存问,强化了即将离别的人之间的互相劝勉、安慰,抒发的是难舍难分的惜别之痛。《楚辞》中的“从容”,指动作、举动,用于表示悠闲舒缓的义项,突显出文学形象生动的审美属性,也意味着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出现,比现代人所说的魏晋时期要早得多。由此可见,楚人任情、虔敬的宗教性情感,以极其细腻的书写方式,蕴藏于《楚辞》的字里行间,非常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汤漳平.楚辞评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

[3]陈第.屈宋古音义[M].武昌张氏校刊本,清光绪六年(1880年).

[4]刘熙.释名疏证补[M].毕沅疏,证.王先谦,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周秉高.楚辞解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6]姜涛.管子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6.

[7]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21.

[9]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等.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0]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1]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鲁洪生.诗经集校集注集评[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13]刘永济.屈赋释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5]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责任编辑 蔚红霞)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楚辞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中学语文(2019年7期)2019-03-27 01:21:4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文理导航(2016年31期)2016-12-19 09:18:24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用“文本细读”探讨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2016年38期)2016-11-15 17:49:36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