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辉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天然放射性环境调查与评价迎来了崭新的局面,对相应技术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部门和机构应总结探索相关方法路径,提升调查与评价实效。基于此,本文以某扶贫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调查工作方法,探讨了放射性环境现状调查及特征,就放射性环境现状评价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放射性环境;调查评价;方法运用;优化分析
DOI:10.12433/zgkjtz.20233443
随着经济发展活力提升,传统条件下的区域天然放射性环境调查与评价面临严峻考验与挑战,有必要立足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优化改进调查工作方法,细化对放射性环境的评价分析,全面提升调查质效。
一、地质背景
某县出露的地层有:南华系、震旦、寒武、泥盆、石炭、二叠、侏罗、白垩系及第四系,总面积1843.5平方公里。其中,具有一定分布规模的地层有寒武、震旦、白垩系,其余地层呈零星状分布,石炭系上统船山组、黄龙组,二叠系下统茅口组、栖霞组,零星分布于区内北东角三溪及南东角黄婆地一带,分布面积仅4.9平方公里。工作区岩浆活动强烈,以加里东期、燕山期为主,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东部和北部,岩性以二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以及花岗闪长岩为主,面积650平方公里,占工作区总面积的49%。工作区地处某隆起带的交汇地带,断裂褶皱及断陷等构造形迹走向表现为北西向,由于岩浆侵入形成的顶托挤压力,在北部形成弧形构造。区内地层走向大都与断裂走向一致,地层岩性主要为坚硬的寒武系及震旦系砂岩、硅质岩,由于岩层坚硬加之岩浆岩的侵入和断层的剪切破坏作用。向斜或背斜褶皱形迹甚不规整,总体表现为复式褶皱,局部倒转。工作区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运动,区内构造发育。
二、调查工作方法
(一)γ空气吸收剂量率测量
重点调查区测量按网度为1000m×1000m的密度布置测量点;在人口密集的城镇,按500m×500m的网度布设测点。一般评价区测量按网度为2500m×2500m的密度布置测量点。重点区块测量按网度为250m×250m的密度布置测量点;如果遇特殊地质体,按网度为100m×100m加密测点,并向周边地区追索测量。部分地段山高林密、水网密布、地形切割深且长时间封山育林,农村山沟里的田地已基本撂荒,测点网度放稀处理。野外调查采用1:5万地形图,利用罗盘、地形图、便携式GPS定位仪定位。野外测量点选在地势较开阔平坦且有裸露土壤的地方,测点距周围建筑物应大于30m,尽量避免周围天然或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地方。测量时探头距地面高度1m,操作人员距探头1m以上,每间隔10s读数1次,3个读数为1组,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测量值。雨雪天不测量,雨后6h内地面潮湿亦不进行测量。
(二)空气中氡活度浓度测量
空气中氡活度浓度测量主要是在构造带、异常区和人口密集区按网度250m×100m均匀布设在地形图上、GPS定点。严格按GB/T14582-1993《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的要求进行大气中氡的活度浓度现场测量。测量仪器为DHC-C型高灵敏度环境测氡仪,探测下限为2.1×10?Bq·h/m3。空气中氡活度浓度测点选择在有代表性地区,地表伽马辐射偏高区或人口密集区,直接测量点位上的空气中氡活度浓度值,测量一般选择在上午7~12点进行,测量时间约20min。
(三)水样品采集及测量
水样的采样点布设主要为水源地、重要水系,生活饮用水,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在水系干支流按3~5km长布设一个点位,湖泊按约10平方公里布设一个点位,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小河、水库布设1~2点,地下水布点范围主要为居民密集区。选择在水位稳定时期进行采样;采样时尽量轻扰动水体;取样前先用待取水洗涤装样瓶和塞子3~5次,尽量把取样瓶沉入水中30cm深处取样。地下水样品采集采用瞬时采样法,采样时尽量轻扰动水体。取样前先用待取水洗涤装样瓶和塞子3~5次,然后把取样瓶沉入水下深处取样。
(四)岩土样品采集分析
土壤样的采集为随机性,岩石样的采取尽量覆盖测区内出露的各类岩性。岩石土壤样品采集、包装与运输严格按照行业标准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采样深度(0.2~1m)为深处土壤的B层(淋积层),采样应以采集代表性样品为主要原则,合理选择采样位置。装样新布袋及装过样品的布袋要经过洗涤,保证布袋不受污染。采样点按采样格子均匀布点,点位尽量布置在格子中间部位。测点采集的土壤样品在采样记录单上做专门记录:每个样品填写一份采样记录单和样品标签(标签放入塑料袋夹层里),然后填写样品送样清单,连同采样记录单和样品一起送至实验室。
三、放射性环境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一)空气吸收剂量率调查及特征分析
根据规范的要求,在测量的γ辐射剂量率中,所包含仪器对宇宙射线的电离成分响应值(包括仪器自身本底值),在报出结果中应予扣除,扣除该响应值的方法是在广阔的湖(水库)水面上测得使用仪器对宇宙射线响应值。本次调查选择在长岗水库进行宇宙射线响应值测量,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测量结果为60nGy/h。通过现场测量,对区内各个乡镇范围内的γ空气吸收剂量率网格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得到相应的γ吸收剂量率平均值和标准差。从调查结果看,依据《铀矿地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EJ/T977-1995)环境标准规定,退役处置后,空气吸收剂量率扣除本底后不超过174nGy/h,发现γ辐射吸收剂量率超标点142个。
(二)空气中氡浓度调查及特征分析
调查区位于石芫乡白石村,覆盖面积1.1平方公里,布设L6、L7、L8、L9测线4条,共计测点68个。从调查结果看,本区室外空气中氡浓度均低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放射性指标氡浓度400Bq/m3的限值。根据区内空气中氡浓度平均值、标准差,确定正常区(<16Bq/m3)、偏高区(16~21Bq/m3)、高区(21~26Bq/m3)、异常区(>26Bq/m3)。由此可见,空气中氡浓度分布规律明显,异常区呈椭球状分布在测区东南部L6线和L8线,出露岩性单一,仅为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异常浓度变化范围在26~78.7Bq/m3。
(三)水中放射性核素铀、氡调查及特征分析
总体上,地表水中氡浓度平均值低于地下水,地表水中铀含量也低于地下水。地下水中铀含量在0.03~8.57ug/L之间,平均值1.09ug/L,变化不大,变异系数0.85;地表水中铀含量在0.39~0.86ug/L之间,平均值0.6ug/L,地表水中铀的分布均匀,离散性小,变异系数0.28。地下水中氡含量在7.1~864.4Bq/L之间,平均值为96.4Bq/L,变异系数0.96;地表水中氡含量在1.1~52.9Bq/L之间,平均值为4.7Bq/L,变异系数0.81。从调查结果看,水中铀含量均低于国际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铀15ug/L的限值;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水中氡限值为11.1Bq/L,发现水中氡浓度超标点43个。
(四)部分饮用水水源放射性核素调查
对区内主要居民群的饮用水源,采取了5个水体大样,进行了放射性核素镭、总α、总β分析测定。从分析结果看,区内主要居民群的生活用水中放射性核素226Ra、总α、总β普遍较低,镭一般为1.19~10.24mBq/L,总α为0.014~0.074Bq/L,总β为0.058~0.187Bq/L。从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饮用水源放射性比活度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饮用水限值为镭5pCi/L(185mBq/L)、总α(0.5Bq/L)、总β(1.0Bq/L)国家规定限制要求。
(五)岩土中放射性核素调查及特征分析
岩土中放射性核素铀比活度平均值为169Bq/kg,变化范围2.54~490.85Bq/kg;镭为67Bq/kg,变化范围6.41~219.74Bq/kg;钍为92Bq/kg,变化范围37.84~245.54Bq/kg;钾为769Bq/kg,变化范围197.29~1682.72Bq/kg。区内岩土中放射性核素比活度总体高于江西省和全国放射性水平,属于岩土放射性核素偏高区。铀比活度大于285Bq/kg的偏高区、高区集中分布在东北部的田村镇、南塘镇、湖江乡等3个乡镇,面积130平方公里,约占工作区总面积的10%,出露岩性为中三叠世—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变余粗碎屑岩。镭比活度大于105Bq/kg的偏高区、高区、异常区分布在东北部的田村镇、南塘镇、三溪乡等3个乡镇,面积200平方公里,约占工作区总面的15%,岩性为中三叠世—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变余粉砂岩。
四、放射性环境现状评价
(一)放射性环境现状综合评价
放射性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东部、中部以及西北部,主要涉及石芫乡、吉埠镇、南塘镇、三溪乡、田村镇、沙地镇等6个乡镇,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出露岩性主要有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砂岩、碳质板岩以及硅质岩。有的几种放射性核素相互重叠或部分重叠,具有一定规模异常区或组合异常区。
(二)放射性环境辐射剂量评价
1.γ辐射外照射剂量评价
全区γ辐射照射年均有效剂量当量为0.69mSv/a,低于标准GB15848-2009规定的公众所受的平均有效剂量当量1mSv/a的限值。区内各乡镇γ辐射照射年均有效剂量当量在0.35~0.91mSv/a,以吉埠镇年均有效剂量当量最高,达到0.91mSv/a,接近标准规定的公众所受的剂量限值。
2.氡子体吸入内照射剂量率评价
本次测量工作面积小,并未覆盖整个调查区,并不能全面反映整个调查区空气中氡活度浓度的本底;同时,未设计室内空气中氡活度浓度测量,测区内氡子体吸入内照射年有效剂量当量,儿童组为0.11mSv,成人为0.07mSv。
3.饮用水食入剂量评价
居民饮用水食入年有效剂量当量,少年组0.88×10-3mSv/a,成人组0.52×10-3mSv/a。
4.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评价
全区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儿童组为0.80mSv,成人组为0.76mSv。相当于40次胸透或0.4次头颅CT(一次X线胸片为0.02mSv,一次头颅CT扫描2mSv)。
五、质量评述
(一)仪器“三性”检查
项目所使用的5台HD-2005x-γ剂量率仪和2台HDC-C型环境测氡仪均由国防科技工业1313二级计量站进行计量检定,获取检定证书确认其合格方投入使用,即相对误差不超过±10%。为了保证仪器工作期间的工作状态,仪器出工前和收工后在自制半饱和模型上进行稳定性检查,稳定性误差小于±6%,仪器稳定性良好。为了保证多台仪器工作结果,对本项目工作中同一种方法使用的仪器进行了一致性检查,一致性误差小于±8%,仪器一致性良好。项目工作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放射性仪器“三性”检查质量良好,符合要求。
(二)工作方法质量评述
1.γ辐射吸收剂量率测量
本次工作共取得数据1310个,对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辐射吸收剂量率基本呈正态曲线分布,数据可信。根据《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14583-1993中规定,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的总不确定度不超过20%,本次工作检查测量点143个,检查比例11%,计算出合格测点140个,合格率98%。γ辐射吸收剂量率测量质量符合要求。
2.空气中氡活度浓度
本次工作共取得数据68个,对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空气中氡活度浓度呈正偏态曲线分布,数据可信。根据《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14582-1993)规范要求允许限不超过20%,本次工作检查数8个,检查比例12%,计算出合格测点8个,合格率100%。空气中氡活度浓度含量测量结果合乎要求。
3.水中铀、氡浓度
本次工作共取得数据55件,对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水中铀、氡浓度均呈正偏态曲线分布,数据可信。根据《水中氡测量规程》(EJ-T1133-2001)、《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技术要求》(DD2014-15)规范要求,检查数6件,检查比例11%,水中氡浓度合格率100%;水中铀含量合格率100%,均符合规范要求。
4.岩土中铀、镭、钍、钾比活度
本次工作共采集并分析岩土样50件,对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岩土中铀、镭、钍、钾比活度均呈正偏态曲线分布,数据可信。根据《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规定,重复检样允许误差不超过20%,岩土样检查5件,检查比例10%,岩土样(铀、镭、钍、钾)重复检查合格率100%。岩土样采集质量及分析结果符合要求。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受技术方法、数据分析与评价过程等要素影响,当前区域天然放射性环境调查评价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调查评价整体工作质效的协同提升。本研究认为,应摒弃传统陈旧的工作模式,围绕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实际,基于全流程的调查与评价规则,拓展延伸各类数据分析方法,提升数据处理精准度,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彦明,李冠超,阙泽胜,等.广东省某地重点矿山天然放射性环境调查与监测[J].世界核地质科学,2022,39(03):614-622.
[2]徐文喜,李光辉,李成禄,等.黑龙江省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J].矿产勘查,2021,12(05):1285-1293.
[3]刘勋,罗红梅,李政龙.湖州市老虎潭水库天然放射性环境调查研究[A].浙江省地质学会.防治地灾除险安居——浙江省地质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22.
[4]莫纯銮.广东省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评价与治理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5]刘基,卢映新.天然放射性环境监测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17(08):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