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涛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要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敬畏规则、自觉锻炼、勇于克服困难、协同合作、认真思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体育 教学 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说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而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浅显,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自控力较弱,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坚定,给体育学习带来了影响。所以教师应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
纪律和规则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和规则,以规范化的要求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习惯,能用不同的动作或信号表达不同的纪律要求,如声音的缓急轻重表示什么,不同的身体姿势表示什么等,使自己的一举一动能够正确地表达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达成师生间的默契;另一方面,要把纪律训练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竞赛、评比、榜样激励等,把纪律训练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对课堂纪律的遵守情况,对遵守纪律的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及时鼓励、表扬,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应有适度的引导,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习惯。
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提升体育锻炼的能力。有些小学生不重视体育学习,很少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要转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观念,引导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消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畏难心理,从而促进其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如此,体育教师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主动地锻炼,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锻炼方法;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逐步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为以后的体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协同合作的习惯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例如在进行某一项练习时,学生在练习某个动作有困难时,便要求他们开动脑筋,自主探究解决困难;又比如进行分组游戏的过程正是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每一个小组都要学会紧密团结,在互相帮助下共同完成任务。但是游戏过程中,总会有几个学生完成情况不好,这时能在同组学生的不断鼓励下可以共同完成任务,逐步学会合作。此外,教师需要在语言上激励学生,在行动上支持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不怕困难、乐于交往的习惯。
四、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听教师讲课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好奇心旺盛,注意力不稳定、不能持久,如果没有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是课堂常规,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讲解精练,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幽默,启发思维,引起兴趣。要运用不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注重层次化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关键一步,水平不同的学生只有对技术要领、练习方法、游戏规则等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才能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行动。事实上,体育学习是一项脑体结合的复杂劳动,只有不断的思考、反复的实践,才能更多的掌握体育知识、更多的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学会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自觉地从教师的示范、同学的展示中深入理解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体育技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体育思维,掌握体育技能。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能全部一下子养成,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只要坚持不懈,循循善诱,必将水到渠成。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学生良好的习惯由少到多,由部分到整体,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2023年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