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永 樊宝敏 高月 叶兵
摘要:森林康养是利用优质森林环境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和预防生活习惯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森林康养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森林康养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文中从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古典园林造园理论3个方面梳理中国森林康养的思想渊源,并重点分析其表现特征,最后从厚植发展基础、增强内生动力和提升服务软实力3个方面提出森林康养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森林康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森林康养;思想渊源;传统文化;生态哲学;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7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9546(2023)01-0058-05
DOI: 10.12344/lczcyj.2022.12.05.0002
张志永,樊宝敏,高月,等.中国森林康养的思想渊源及表现特征[J].林草政策研究,2023,3(1):58-61,71.
Forest Therapy in China: Ideological Origin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Zhang ZhiyongFan BaominGao YueYe B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Abstract: Forest therapy is the activity to promote huma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y using high-quality forest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ng life style related diseases. Forest therapy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in China once its concept was proposed, and the forest therapy industry ha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This is largely owing to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study reviews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forest therapy in China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philosop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healthcare concept, and analyzes it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end, the study comes up with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enhancement the endogenous impetus and improvement of soft power,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forest therapy.
Keywords: forest therapy; ideological origin; traditional culture; ecological philosophy; policy recommendation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森林环境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和预防生活习惯病,已成为社会公认的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新趋势[1-2]。同时,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森林作为一个“健康空间”,是休闲、放松、度假的好去处,在森林中开展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3]。在中国,这类健康活动被称为森林康养,是在引进并推广国际相关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同时,通过出台相关指导性政策,积极推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步开展相关基础性研究[4]。目前,森林康养在康养资源评价、基地规划、业态模式、产业发展路径分析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服务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森林康养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满足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支撑意义,其所推崇的健康理念也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5]。传统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对于推动新生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中国森林康养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目前,针对中国森林康养发展的思想渊源及表现特征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难以有效地支撑森林康养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因此,本文将重点梳理中国森林康养的思想渊源、表现特征,并结合传统文化提出森林康养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森林康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参考。
1森林康养的提出及发展
“森林康养”一词在中国第1次被正式提出是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供给的建议》的提案,在提案中呼吁国家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自此,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康养理念及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
在此期间,《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相关指导政策相继发布,均对森林康养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分会、中国林场协会森林康养专业委员会、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等协会组织相继成立,致力于森林康养理念的传播,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导则》《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等国家林草行业标准的颁布,则用于指导基地建设、质量评定及试点单位验收等工作。
在2020年,共有96家森林康养基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选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021年,中国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访客近5亿人次。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类型森林康养基地已达4 000余家[6]。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初见成效,森林康养已经成为增进民生福祉、服务大众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的生动实践。
2中国森林康养的思想渊源
在中国,森林康养是近10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直接利用自然促进人类健康的活动方式,但其所倡导的理念与中国传统健康保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中的共生思想。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探讨,在中国自古有之。先秦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之一,其中蕴含着人类健康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孕育了优秀的生态哲学思想。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鼓励人们向自然学习,敬畏自然。庄子相信自然是万物之母。他们都建议人们将心灵融入自然,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晋乃至后世的田园归隐、山水栖居思想开创了一种平淡清新、淳朴和谐的生态文化意识,提倡崇尚自然、远离闹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生态哲学观也认为,人与森林均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中国的传统生态哲学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可以说是森林康养理念的源头。
2)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养寿思想。在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中,植物和自然被用作治愈材料或背景,促进人类健康。《黄帝内经》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上工治未病”的说法,倡导自然、生命、文化各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牵制、未病先防,人作为万物的一种需顺应天时,从而生生不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古代农学著作[8],不仅具有重要的农耕文化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书中倡导“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融入了中医药文化中“以养育避害为主”的思想。药食同源、阴阳平衡、情志调摄等传统中医药文化体现出的养寿思想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森林康养的服务形式和内容,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3)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中的健康思想。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庭院、建筑、自然于一体,是传统造园智慧的结晶和健康养生思想的积淀。造园的核心思想是人们的健康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通过筑山理水营建宜居的生活环境[9]。例如,汉朝“一池三山”的宫苑布局,北宋“寿山艮岳”的整体布局(“左山右水、后溪而傍陇,连绵弥漫,吞山怀古”),以及明清私家园林的“前厅后山,隔池相望”等[10],突出反应了在营造宫苑和私宅时,均注意将自然引入到居住环境中,利用植物和水系营造自然空间,增进精神和身体的健康。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力求身心平衡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健康思想也是森林康养理念的重要思想内涵。
正是在上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在借鉴国外森林康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传统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不断培植和升华大众的生态健康意识,利用中医药文化丰富和发展森林康养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借鉴古典造园的技艺、手法及健康理念开展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形成了中国森林康养的概念内涵和产业发展模式。也正是由于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森林康养理念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认可和广泛推广。
3中国森林康养的表现特征
森林康养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健康理念是依托于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衍生出来的,呈现出以下表现特征:
1) 体现民众健康意识的革新。森林康养的提出体现了民众健康意识的革新。自然环境中具备诸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保健因子。研究证实,当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漫步时,自然可以让人们恢复注意力,改善心理状态,感到自由和放松[11-12]。人们将森林作为预防疾病、辅助康复的“药方”,利用森林及其空间和文化内涵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
2) 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森林康养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开展都受到了各地区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发展方式和活动形式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如古朴淳厚的秦晋文化、重礼崇义的齐鲁文化、精美秀丽的云贵文化、典雅开明的岭南文化、豪放开朗的草原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森林康养模式,如贵州的林茶复合康养模式和民族医药康养模式[13],云南的森林温泉康养模式、森林茶园康养模式和森林梯田康养模式[14-15]等。地域文化融入森林康养活动,增进了人类与自然、历史、文化之间的连接,为人们与自然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与感悟奠定了文化基础[16]。
3)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目前,森林康养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发展阶段、认识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湖南省、贵州省和四川省通过出台发展指导意见、制定基地建设标准等积极引导产业发展,福建省三明市试点将森林康养纳入医保统筹支付,北京市出台了基地认证体系标准,浙江省重点关注森林教育和森林体验,山西省致力于建立全域范围内的以森林康养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生态文化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建立了良好的局面。
4发展建议
1) 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厚植森林康养发展基础。地域特色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过历史积淀逐渐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它所体现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是森林康养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也是森林康养的优势和特色。因此,需要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康养元素,尤其是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古树群落、林业遗产等,并积极融入特色康养活动中。创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风格的康养形式和活动,以此破解全国范围内森林康养内容同质化的难题,形成多元化的森林康养发展新局面。
2) 传承优秀传统健康理念,增强森林康养发展内生动力。森林康养需要充分借鉴和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健康理念,重视森林及其环境的健康价值,巩固以辅助健康促进为主旨的产业发展内核。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引导,树立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提升在森林中获取健康的受众基础。在基地建设中,充分借鉴古典园林的健康思想,依据山形地势营建森林步道,依托优质森林微环境建设活动场地。同时,还应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充分挖掘森林中有利于提升健康的特色资源和植物素材,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森林康养产品。
3) 繁荣林草生态文化,提升康养服务软实力。林草生态文化的一大鲜明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是森林康养服务的核心理念。因此,需要积极开展林草生态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增进人类对森林的认知,厚植民众的健康生态意识。同时,注重依托林草生态文化,开展从业人员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革新森林康养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打造专业的森林康养服务队伍。最后,还应构建全社会共建共享机制,搭建全社会参与平台,培养正确的森林价值观,满足全民的健康服务需求。
5结语
森林康养属于森林服务人类身心健康的一个新兴业态,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众健康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17],同时也是在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相信随着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康养理念应用到森林康养的发展中,森林康养必将为增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BRAY I,REECE R,SINNETT D,et al.Exploring the role of exposure to green and blue spaces in preven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young people aged 14-24 years living in urban setting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2,214:114081.
[2]LIU H X,NONG H F,REN H,et al.The effect of nature exposure,nature connectedness on mental well-being and ill-being in a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22,222:104397.
[3]ZHANG Z Y,YE B.Forest therapy in Germany,Japan,and China:proposal, development status,and future prospects[J].Forests,2022,13(8):1289.
[4]ZHANG Z Y,WANG P,GAO Y,et al.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rest therapy in China[J].Healthcare,2020,8(1):61.
[5]刘利琼,乔旋.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及育人功能:以红旗渠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0,(4):63-67.
[6]冯璐.森林康养,让人民尽享森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综述[N].中国绿色时报,2022-10-18(1).
[7]钱正青,沈潇玲.生态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0(5):64-66.
[8]惠富平,孙雁冰.《齐民要术》农耕文化价值的再认识[J].中国农史,2020,39(2):50-57.
[9]杨霞,李榜晏,赵娜,等.中国古典园林健康思想在适老性社区景观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2,35(20):214-216.
[10]张志永,杨军.中国古典山水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历史演变[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6):8-11.
[11]LI Q,OCHIAI H,OCHIAI T,et al.Effects of forest bathing (shinrin-yoku) on serotonin in serum,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in middle-aged males[J].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2022,27:44.
[12]RAJOO K S,DALJIT S K,WOOK N F,et al.Forest therapy:an environmental approach to managing stress in middle-aged working women[J].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2020,55:126853.
[13]姚建勇,张文凤.贵州大生态背景下森林康养模式与路径探索[J].林业资源管理,2021(5):27-32.
[14]李甜江,马建忠,王世超,等.云南森林康养典型模式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3):60-65.
[15]王世超,刘红位,李甜江,等.滇西北森林温泉康养模式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2):160-164.
[16]马国洲,樊宝敏.福建林业遗产特征及成因分析[J].林草政策研究,2021,1(2):73-79.
[17]宋维明.关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必然性与路径的思考[J].林业经济,2020,4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