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赜 张静怡
[摘 要]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迎来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根据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融媒体相结合的现状,提出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娴熟又专业的媒体素养、融会贯通的耦合能力以及精准匹配的供需平衡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则需要学校层面积极创设良好的融媒体育人环境及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同时教师本人也要主动提高融媒体环境下的自我学习能力。
[关键词] 融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3)05-0109-07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以“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傳统媒体与新媒体呈现出了融合发展的态势。2019年2月出版的《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9)》指出,我国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以“形式融合、内容融合、体制机制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融合3.0时代[1]8-30。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在方式、速度、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这一切都为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一、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相互贯通,互取所长,互补其短,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新一轮改革创新活动。融媒体以其具有的创新性、灵活性、迅捷性和全覆盖性的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欢迎,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初心使命提供了时代机遇。但也应该看到,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和确立的关键阶段,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来源与传播所具有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隐匿性特征,给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面临的机遇
1.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平台
融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与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环境,打通了以“纸媒”、电视、广播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体与以“两微一端”和短视频、VR全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壁垒,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会贯通,为高校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充分挖掘和发挥融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潜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能,既是对新时代传媒技术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也是践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平台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也不再依赖“纸媒”和电视、广播,更不是要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心放置在“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之上,而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种媒介资源的优势和价值,“使传统媒体形态与新兴媒体形态之间实现内容资源的兼容、宣传效果互融、传播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形态。”[2]通过各种媒体的交互融合,必将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路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平台建设。
2.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主体的能动性
在融媒体时代,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主体——广大思政课教师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渠道和平台,也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了诸多可能。融媒体环境下,教师摆脱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路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黑板、粉笔、“纸媒”以及广播、电视媒介,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等传播媒介与学生建立新的交流模式,建立师生间新的沟通交流平台,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与此同时,借助融媒体,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一方面将有助于教学主体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识别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改进算法,进而更加精准地推送融思想性、教学性、政治性和个性化于一体的内容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实时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提供助益,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与介入,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融媒体环境下,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释放和提高,也必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动能。
3.激发了思想政治教学客体的主动性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青春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于“互联网”加持下的融媒体的接受和使用比例高于一般人群。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前提是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3]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主渠道,它以限定的教材为依托,教师在统一的时空下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讲授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往往被忽略。在此条件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融媒体这一信息传播的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与社会的主要渠道。通过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互联网,借助形式多样的融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与教学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增强了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自主性。而“融媒体”的出现,使当代高校青年学生拥有了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4]。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1.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对教学主体掌控力的弱化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平台,深刻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态环境,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已经逐渐下降。融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做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也可以是信息资源的传播者。除了借助传统媒体渠道进行信息传播,以“两微一端”、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和平台,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已经超出了教学主体能够掌控的范围,弱化了教学主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更是对融媒体建设严重滞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信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与海量化对教学客体的“多元”影响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途径更加多样,而传播内容则呈现出“多元化”和海量化的特质。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内容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各种各样信息借助融媒体平台竞相涌现。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空间所具有的虚拟性大大增加了對信息传播监管的难度。一方面,使得一些涉嫌违法犯罪或者有悖公序良俗的思想内容借由融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通过融媒体平台潜移默化地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侵蚀着主流文化思想的根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建立与形成,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难度。信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对教学客体即大学生的多元引导已经影响到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3.供给主体与需求客体间的协调性待改善
融媒体的快速扩展推动了信息传播格局的重构,而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则打破了教师这一单一供给主体模式,以“两微一端”等为代表的新型融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供给主体日趋多样化,为需求客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供给主体与需求客体间在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以及供给场域等方面的矛盾却一直存在,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质增效的障碍。融媒体时代,作为需求客体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群体,他们对于供给内容的品质、供给方式的创新性以及供给场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性化色彩也愈加凸显。但作为供给主体一方,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学主导者的思政课教师,在如何协调好各供给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发挥各供给主体的优势,为广大学子提供更有品质的个性化产品方面却差强人意,导致内容供给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供给方式乏善可陈,供给场域僵化刻板,进而凸显了供给主体与需求客体的不协调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协调供给主体与需求客体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媒体优势,真正达到思政育人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挑战与难题。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升的四种能力
融媒体以其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信息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即时性等特点,深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融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机遇,最大程度地发挥融媒体的思想政治教学功能,同时亦能积极有效应对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趋利避害,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合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达到“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贯彻落实“六要”的要求,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融媒体环境下的相应能力。
(一)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5]这既对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近些年,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但在课程创新上尚存提升空间。作为当今社会最为活跃的群体,高校大学生富有理想,善于并乐于接受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使命意识。而落后的思维、老套的教学方法和陈旧的知识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新业态下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首先,应注重提升和培养自身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创新思维推动思政课教学。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以移动互联终端为主要载体的融媒体已成为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客观上为思政课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创造了条件。教师只有紧跟媒体传播的可视化、沉浸化和体验化,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活、更新、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最后,教师亦应提升内容的创新能力。善于结合国家、社会与学生的实际,因时而异、因势而宜,提升素材采集、内容研发的意识和能力,以时效性强、学理优的内容教学,提升课堂抬头率,从思想和心理引导达到与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共鸣。
(二)娴熟又专业的媒体素养
融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打通了媒体间壁垒,使信息全域呈现成为现实,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注入了活力。当下,绝大多数高校受媒体发展与能力提升的迟滞因素影响,能够熟练地将融媒体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教师所占比例仍较低。一方面,部分教师因习惯于利用简单的传统媒体开展教学,认为融媒体的使用仅仅是一种形式,并不会对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产生实质意义的帮助,对融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有着较强的排斥心理,不能顺应融媒体发展大势的需要而做出积极调整,这就直接导致了该部分教师运用融媒体的能力偏弱。另一方面,融媒体以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融媒体业态中的应用,增加了其操作使用的复杂性和难度,由此形成技术上的障碍,进而削弱了部分思政课教师运用融媒体的热情。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切实提升媒介素养和能力,如信息的编辑整理、舆情的判断、视频音频的拍摄和编辑、图片的拍摄和处理以及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能力。同时,面对人工智能迭代,教师还要提升微空间议题介入与设置以及智能算法赋权能力,以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他们潜在的需求,进而为学生推介或提供富有个性化、高品质以及精致化的产品和服务。
(三)融会贯通的耦合能力
融媒体是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于一体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它不仅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形式上的相互借鉴、互通共融,更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内容和实质上的融通发展。[6]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媒体资源优势的深度耦合。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其教学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社会、国防、外交等诸多领域,有一定的教学难度。而融媒体与思政课的深度耦合,则涉及信息的筛选、内容的编辑、平台的选择与运用、信息的发布以及受众的反馈等若干环节,也对教学主导者,思政课教师的有效资源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融媒体的中央厨房中,思政课教师所能支配与掌握“食材”之丰富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但要烹制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思政课佳肴,不仅需要教师有别具匠心的创意,更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高超的烹饪技能,即能够将思政课资源“食材”与融媒体的优势恰到好处地耦合一起,实现“食材”的选取与搭配、器具的选择与应用以及“火候”的掌控完美融合,进而打造符合社会需要与学生需求的思政课盛宴。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红色文化资源、VR视频、微电影以及抖音短视频等与思政课教学进行融合,实现线下与线上、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配合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和别开生面。通过将思政课相关资源信息与融媒体有效衔接,借助融媒体的优势,实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及教学手段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精准匹配的供需平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这一矛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则体现为思想政治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供给侧与需求侧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8],而教学供给和学生需求精准匹配,实现供需平衡,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关键。融媒体环境下,尽管各类媒体日渐智能化、移动化和大众化,但优质的内容依然是赢得受众的不二法宝。现阶段,内容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是高校思政课影响力不深的首要原因。教师所授与学生所需匹配欠精准是思政课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供不应需、供非所需和供需错位问题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由于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价值引领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目标、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展开,使得供给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甚至重复,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价值需求、精神需求以及职业发展需求错位或脱节,容易引发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疲劳甚至反感,无法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积极上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由于专业背景、认知结构以及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致使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课的需求也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和个性化特征。因此,在融媒体助力下,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提升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匹配能力,精心挑选思政课教学“食材”,创新多口味的“食谱”,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和色香味俱佳的思政课大餐,实现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匹配,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在实现思政课供需平衡基础上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融媒体时代,网络新技术层出不穷,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适应融媒体业态下新形势。鉴于当下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升融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师的相应能力,既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壁垒、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实效的应然之势。思政课教师应顺势而为,迎难而上,转变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发挥融媒体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一)创设良好的融媒体育人环境
随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融媒体渐呈合流之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地打造融媒体思政育人环境,形成人人“知媒、懂媒、用媒”的良好氛围。高校教师要有政治观、大局观,充分认识到运用融媒体开展思政育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根据校情和学情,有计划有步骤地统筹推进学校的融媒体思政育人工程建设,整合师资队伍与融媒体平台资源,将融媒体思想政治教学平台打造成全员共建、共创、共享的有益载体,“着力打造影响力强、公信力高的新型主流传播媒体,形成线上线下合力,更加强劲地弘扬正能量,更加高昂地传播主旋律”[2]84-87,實现“思政内容+媒体技术”互融互通,构建起高校思政教学媒体融合新格局,进而为融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1]333。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融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因受制于专业化师资队伍的缺乏而发展迟滞,尤其是能够熟练运用融媒体的思政课教师更是稀缺。与此同时,在实际招聘环节也很难聘到具备较强融媒体技术而又符合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在融媒体快速发展与普及的趋势下,高校思政教学主管部门应顺势而为,有意识地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大相关资源的投入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素养高,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具有融媒体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学队伍。唯有如此,融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师才能“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12],进而实现融媒体与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融合,充分发挥融媒体的思政育人功能,提高融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三)提高融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师的学习能力
高质量的思政课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思政课质量好坏的关键。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是条件,内因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融媒体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良好的融媒体环境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大皆属于外部条件,而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自身这一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事实上,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具有进取心和开拓精神,深入挖掘融媒体的思政育人功能;其次,有意识地学习和提高融媒体相关技能,能够合理地将融媒体运用到教学中,提升对媒体的使用能力。如利用融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启发与引导学生、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思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进而将思政课打造成深受学生喜爱的优质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3]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的确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但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融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影响,绝对是利大于弊的,问题在于该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和价值功能,使其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服务,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善于运用融媒体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随着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迎来创新创优的新业态[14]106-113,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梅宁华,支庭荣.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吴雷鸣.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探究[J].传媒教学,2021(14):84-87.
[3]王宇龙.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4):62-63.
[4]朱应开.“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径优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98-103.
[5]中国政府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3-02-26].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6]李佳琪.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21(10):248-250.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8]邢盈盈.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4):58-61.
[9]共产党员网.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EB/OL].(2017-02-13)[2023-03-26].https://news.12371.cn/2017/02/13/ARTI1486936055869952.shtml.
[10]央视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3-03-18].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习近平.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EB/OL].(2018-04-21)[2023-02-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4/21/c1024-29941345.html.
[13]李秋萍.媒体融合时代兵团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35.
[14]张宝君,常潇楠.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优的实践进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6-113.
【责任编辑 王金玉】
Explor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ed Media
LIU Mingze,ZHANG Jingyi
(School of Marxism,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136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ork in universities has ushered in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achiev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with integrated media,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in the integrated media environment,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es in whether teachers ha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proficient and professional media literacy, the coupling ability of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match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The improvement of this ability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tegrated media sports personn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teaching team in the school floor area.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themselves should also actively improve their self-learning ability in the integrated media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nvergence media;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bility improvement
[收稿日期]2023-04-16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LJY202353084047)
[作者简介]刘铭赜(1976-),男,吉林伊通人,吉林師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静怡(1997-),女,山东淄博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