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性高频搭配“也就”用法探析

2023-04-29 07:08王凤兰
关键词:词汇化虚词

[摘 要] 虚词性高频搭配“也就”是典型的跨层结构。当“也就”用在单句或者分句内部时,主观化程度较高,常含有与自己或他人心理预期不相符、低于预期的意思。后接成分一般是数量词、动词重叠形式及“随便”“那么”等词,表示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数量少、把事情往小里说或者带有贬损评价等。“也就”用在复句中连接后一分句时,表示说话人主观中认为前一分句(X)要经由隐含项(Y1)才能引出或者推导出某种结果(Y)。隐含项(Y1)在句中不出现,隐含项可能是类同,也可能是推断。“也就”用于复句中时,其词汇化程度与主观性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高频搭配;虚词;“也就”;词汇化;跨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 H0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3)05-0085-12

一、引 言

“也”和“就”这两个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经常紧邻搭配使用,虽然尚未词汇化,但是其黏合度和使用频率非常高,如:

(1)如果早晨不到7点出门,从北京到秦皇岛,开车也就两个半小时。

(2)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学术水平几乎等于零,也就一文学青年。

(3)他知道朝廷亲贵之中,这等不学无术之流比比皆是,也就一笑置之。

(4)医院除了与海南万宁制药厂有联系外,还与广东省揭西制药厂及地方的医药公司有业务往来,梁昌达收了他们的好处,也就一家都不愿得罪。

上述例句中的“也就”的语义并非“也”和“就”的简单组合。“也”和“就”作为虚词,其本身的用法也比较复杂。如《现代汉语八百词》把“也”的语义分为四种:1)表示两事相同;2)表示无论假设成立与否,后果都相同;3)表示“甚至”;4)表示委婉的语气。去掉“也”字,语气就显得直率,甚至生硬[1]595-597。马真把“也”的用法分为“实用”和“虚用”两种,另外指出“也”还表示委婉语气[2]22-33 。崔永华将“也”的意义类型概括为“表同样”“表共现”“表语气”三大类型[3]。毕永峨把“也”的用法分为对称性并列、程度性包含及评价性婉转等三种[4]79-94。张建理认为“也”所指代的概念为“大同小异”,在不同句式中的语义分别为“异畴类同”及“同畴个异”[5]。“就”也有多种语义,如《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就”的语义概括成“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强调数量多寡”“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等七种[1]315-318。也有一些学者,如陈小荷等从主观性的角度对“就”进行了研究[6]。

上文例(1)和例(2)中的“也就”可以替换为“就”,但表达的意思与原句有所不同,例(3)和例(4)中的“也就”不能替换成“也”,也不能替换成“就”。可见,“也就”具有相当高的独立性,可以看作是正在词汇化中的高频搭配。董秀芳曾提到有词汇化倾向的结构“也就”,但未详细进行阐述[7]。吴小燕曾分析了“也就”在不同句类中的分布情况,把“也就”的篇章衔接功能分为“确认”“解说”两类,但未对“确认”这个概念进行界定,所得结论有待商榷[8]。其他研究“也就”的文献较少。在本族语者书面语和口语中高频使用的这个搭配在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的语料中却很少发现,可以说“也就”的用法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本文以“也就”作为对象进行考察,研究此虚词性高频搭配的用法,希望有助于外国留学生对此搭配的习得。本文的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故不一一标注出处。

二、“也就”形成的机制及特点

“也就”是典型的跨层结构。董秀芳指出,跨层结构是指句法上本来不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成分在发展过程中跨越原有的组合层次,彼此靠拢,逐渐凝固,最后组合成的一个新的结构体。[9]“也就”最早见于元朝《老乞大新释》及话本小说中,在明代小说中开始大量使用。如:

(5)主人家你种些火,我明日五更天起来,就要早走的。那么的,客人们请歇息罢。我查看了门户也就去睡了。(《老乞大新释》)

(6)那病人想着,没有朋友的情分,自己心里凄惶么。才得五分病,也就添做十分了。(《老乞大新释》)

(7)次日到了无锡,见画舫摇进城里。解元道:“到了这里若不取惠山泉,也就俗了。” 叫船家:“移舟去惠山,取了水,原到此處停泊,明日早行。我们到城里略走一走。就来下船。”(《元代话本选集—唐解元出奇玩世》)

(8)日往月来,不觉一年有余,李公子囊箱渐渐空虚,手不应心,妈妈也就怠慢了。(《元代话本选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9)还没得勘问了,崔近塘、薛家兄弟随即来拜,亲友也就络绎不绝。看看日落西山,掌灯就寝,一宿夜景不必絮烦。(《醒世姻缘传(下)》)

“也就”能够成为跨层结构的原因是高频使用和重新分析。在句法层面上,如果两个不同语法层次的语言单位经常作为紧邻的组成部分一起使用,那么经过历时的发展及重新分析,有些语义逐渐固化,变成一个语言单位,内部语法结构无法进行分析,实现了词汇化,如“非常”“否则”等。还有一些共现频率非常高的双音节的跨层结构,仍可分析其内部结构,如“还没”“不太”等,尚未完全词汇化,但可以说基本实现了词汇化。

更多的跨层结构并没有实现词汇化,它们在句法排列上彼此相邻,不属于同一语法层次,也不会被作为一个词使用,例如“是为了”“从来没有”等。事实上,在语料库技术引入语言研究领域之前,学术界并没有发现这类结构的高搭配力。从语感的角度来看,这些结构不能被归类为词汇单位。此外,由于词汇化需要一个长期的共现、重新分析和黏合的过程,这类高频搭配的跨层结构无法在短时间内固化成词,但这类跨层结构的互信息值和频率都超过了阈值。

“也就”就是尚未词汇化的跨层结构。由于“也+就”频繁使用,使得“也就”渐渐固化,使用者也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也就”具有尚未词汇化的跨层结构的特点,即语义和结构不完整,后面必须要有附加成分,也就是说其语义及结构的完整性需要在进行组合和填充之后才能完成,所以此类跨层结构通常具有较强的句子生成能力。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此类组构性成分通常被忽略,原因是在使用频率相似的情况下,意义相对独立的同层短语成分在心理学上比跨层的非短语成分具有更高的认知凸显性,后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复杂度。

三、用在单句或者分句内部的“也就”

“也就”用在单句或者分句内部时,一般连接主语和谓语成分。主要的语义及句法表现如下:

(一)表示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数量少,或者把事情往小里说

从句法上看,“也就”的后接成分有以下几种:

1.“也就”+ 数量词

(10)中国原先有300多个地方剧种,但目前能正常演出的也就100多个。

例(10)与“中国原先”的“300多个地方剧种”相比,“目前能正常演出的”只有“100多个”,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数量少。

2.“也就”+“随便”

“随便”后边常常是“一+动词”或者是动词重叠的形式。“也就”用在“随便”前,表示说话者主观上觉得所谈事物或事件并非很重要,有往小里说的意思。如:

(11)那件事我也就随便一说,谁知你较起真来了。

(12)这个电视剧开始我也就随便看看,没想到一不小心看进去了,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例(11)含有“我”对“那件事”并没有特别看重、特意强调的意思。例(12)含有“我”对“这个电视剧”的态度跟其他节目一样,没有特别重视的意思。

3.“也就”+“那么”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指示代词“那么”有指示程度或数量的用法,可强调数量之多或少,或无所强调,可从上下文知道[1]402。“也就”与“那么”一起使用时,则是强调数量少,把事情往小里说。如:

(13)其实公务员考试也就那么一回事,上与不上不在试题难易,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想从事这一行业。

例(13)含有“公务员考试”跟其他考试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之义。

4.“也就”+ 动词重叠

動词重叠本身就有小量、轻松的意思,“也就”用在其前,更加凸显了这一层意思。如:

(14)去年10月底就下雪了,今年的冬天也就下下雨,都没到过0度。

(15)总监们一般每个月也就看看大致的数字,不会去核对细节。

例(14)表示“今年的冬天”不像真正的冬天,只是“下下雨”;例(15)含有“总监们”对查阅数字并没有很重视之义。

5.“也就”+ 动词 +“个”+ 名词

“动词+‘个+名词”结构本身就有量小,轻松的意思。“也就”用在其前,更加凸显了这一层意思。如:

(16)休息日时间过得真快,起床以后我也就上个厕所,刷个牙,洗了桶衣服,就到下午两点了。

(17)据我所知,他平时也就搓个麻什么的,倒真没有什么其他不正经的爱好。

上面两个例句都含有跟以往一样,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的意思。

6.“也就”+ “算了/罢了/是了”

“算了/罢了/是了”这三个词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如此而已,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思,与“也就”一起使用,起到更加强调这层意思的作用。如:

(18)我也觉着说这话是要负责任的,不过菊英不追究了也就算了,再要那么说,我们就要到法院去控告她。

(19)这种短信要是发给别人,看了笑几声也就罢了,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二)表示贬损评价

带有委婉地否定评价对象在自己、听话人或一般人心中印象的意思。常用“也就一”这一带有明显属性意义的表现形式。此时“也”仍隐含着“类同”之义,“就”是加强肯定。如:

(20)我敢保证玛丽莲梦露什么妆都不化,头发也不弄,就往那随便一呆,她也就一大妈。

(21)为促进旅游业开发的伪历史文化街区也就一主题公园,而主题公园,旅游业界公认,其经营寿命也就15年左右。

例(20)意思是“玛丽莲梦露”不打扮的话,“跟普通大妈一样”;例(21)意思是“伪历史文化街区”跟其他主题公园类同。

以上对用在单句或者分句内部的“也就”的两种语义进行了分析,这里的“也就”如果换成“就”,一般来说句子同样成立,不过句义上就有一些区别。用“也就”时,常含有与自己或他人心理预期不相符、低于预期的意思。以上述例(1)和例(14)为例:

(1)如果早晨不到7点出门,从北京到秦皇岛,开车也就两个半小时。

如果早晨不到7点出门,从北京到秦皇岛,开车就两个半小时。

如果只用“就”,表示说话人觉得“从北京到秦皇岛开车两个半小时”时间快,而用“也就”除了这层意思以外,还有低于自己或他人心理预期的意思,可能说话人认为谈话对方觉得“从北京到秦皇岛开车”时间会比较长,所以用“也就”表示实际上时间并不长,低于谈话对方的心理预期。

(14)去年10月底就下雪了,今年的冬天也就下下雨,都没到过0度。

去年10月底就下雪了,今年的冬天就下下雨,都没到过0度。

如果用“就下下雨”,只是“限定范围”,有“只”的意思。而用“也就”除了这层意思以外,还有与自己或他人心理预期不相符、低于预期的意思,即“冬天只下雨”是不正常的。再如:

(22)说白了,经济学家也就一吃饭谋生的职业。

说白了,经济学家就一吃饭谋生的职业。

如果只用“就”单纯表示强调,而用“也就”除强调的意思以外,还有一层意思,即在一般人看来,“经济学家”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可说话人觉得“经济学家”其实与其他职业并无不同,低于一般人的预期。

四、用在复句中,连接后一分句的“也就”

邵敬敏在谈到复句的类型时,认为“事理关系,也就是两个现象、事件内在的逻辑事理关系,可能是符合事理的,也就是说,按照常规、常理、常态、常识的预期,从X可以推导出Y的结论……这就构成了‘顺理关系”,并指出“因果复句”“条件复句”都属于顺理类复句[10]71。“也就”可被用于“因果复句”“条件复句”中,连接后一分句。

“也就”在复句中的功能是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前一分句(X)要经由隐含项(Y1)才能引出或者推导出某种结果(Y)。隐含项(Y1)在句中不出现,隐含项可能是类同,也可能是推断。隐含项的内容可能是常识、社会经验等,有时甚至很难说清楚,要由听者或读者主观填补。如果只用“就”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前一分句(X)可以直接引出或者推导出某种结果(Y)。

(一)“也就”用于因果复句中

表示前边的原因经由某个隐含项而产生了某种结果。这种结果通常是非预期的、非一般的、非正常的,所以经常需要解释。

句法表现:(因为/由于)+ 小句,(所以)也就 + 小句

(23)“那边有水龙头。”罗绍两三口吃完手上的冰品,指着对面的小吃店道。她点头,直直走了过去。由于路上看不到什么车,所以也就不太注意路况,一心只想洗去手上的黏腻。

中间的隐含项是“就不需要那么小心”。人们过马路的时候,正常情况下要注意路况,可是由于“路上看不到什么车”这个原因,产生了“不太注意路况”这个非一般、非正常的结果。“因为/由于”和“所以”在句中可以不出现,但可以补充进去。“也就”也可以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中。如:

(24)发病后六小时之内与六小时之外的治疗效果截然不同。可以说知不知道“六小时”完全是两个世界。知道“六小时”的,可通向光明世界。因为能在“六小时”之内治疗,就是掌握住了疾病的转机,也就一定程度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这句话可以变换为下面这句:

(24a)知道“六小时”的,可通向光明世界。因为能在“六小时”之内治疗,也就一定程度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这里去掉了“就是掌握住了疾病的转机”这一小句,句子同样成立,而这一小句就是“能在‘六小时之內治疗”和“一定程度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之间的隐含项。

用于因果复句中的“也就”可以换成“就”,但表达的意思就有些不同。如:

(25)车到我们农场时,有雄叫我们回场去,不必送他回家来了。曹场长看他身体状况基本恢复正常,也就下车了。

例(25)如果只用“就”,即“曹场长看他身体状况基本恢复正常,就下车了”,只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用“也就”则隐含了一个推断的过程,即“如果身体状况基本恢复正常的话,不送回家也没关系”。说明“曹场长”做出“下车”这个行为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再如:

(26)大院东头有一片空地,后勤部门在那儿规划了几幢宿舍楼,于是,钢筋混凝土还有卡车和吊车开始昼夜不停地从外面运进来。噪音虽烦人,但因为楼房建成之后大家的住房条件能够改善,所以也就咬着牙忍受了。

这里的“也就”假如换成“就”,句子为“因为楼房建成之后大家的住房条件能够改善,所以就咬着牙忍受了”,单纯表示因果。如果用“也就”,则隐含了结果是非预期、非一般的意思。因为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忍受的。

因果复句中还有一种是“推论性因果”。“前行分句说出一个已经发生的情况,后续分句以此为前提,推断出一个应该发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是‘既然……就……。” [10]74 如:

(27)我只是出去走走而已,不会有什么危险的。这里除了幽灵客栈以外,还有其他人吗?既然没有人,也就没有危险,因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是人,而不是鬼。

正常情况下,从“没有人”这个前提很难推断出“没有危险”这个结果,所以例句中用了“也就”,说明中间隐含了一个中间项,经由这个中间项能够推断出后句的结果,后续句就说明了这个中间项的内容。

(28)我这一辈子,害了多少人,可人家谁都不记我的仇,照样拿我当自己人。既然都这么善良,我也就别客气了,苦了我一个,幸福你们大家伙……

从“都这么善良”很难直接推断出“我别客气了”这个结果,用“也就”说明中间隐含了一个中间项,经由这个中间项能够推断出后句的结果,隐含项就是“对善良的人不用客气”。

(二)“也就”用于条件复句中

“也就”可以用于假设条件复句和充足条件复句中,具体分析如下:

1.用于假设条件复句

句法表现:如果(要是)……也就……

“如果(要是)”所在分句表示一种假设条件,“也就”所在分句是这一假设条件满足后产生的必然结果。用“也就”表示在前后分句中间有含有类同意义或是由前一分句引起但直接导致后一分句结果的隐含项。“也”仍隐含“类同”的意思。用“也就”表示句中出现的事件的结果通常是非一般的,非寻常的,与众不同的。如:

(29)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的衰落,以及我国古黄河文明的转移,都与森林被破坏密切相关。可以说,人类如果失去森林,也就会失去未来,失去一切。

这个例句“也就”之后是肯定形式,类同项是“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下是“也就”之后为否定形式的情况:

(30)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公安干警扑灭深圳“八五”火灾的英勇事迹后沉思:如果公安机关能有针对性地事先防范,早做工作,也就不会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了。

“如果公安机关能有针对性地事先防范,早做工作”和“也就不会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了”中间的隐含项是“就不会着火”。

此外, 句子中也可以省略“如果”。如:

(31)自己也曾经浮现放弃的想法,所以必须树立目标,明确方向,才能成事。因为这是一个心理必经过程,克服了,也就上一个台阶了。

例句中的“克服了,也就上一个台阶了”其实省略了“如果”,意即“如果克服了,就会坚持下去,就会成功,也就上一个台阶了”。

用于条件复句中的“也就”如果换成“就”,表达的意思会发生变化。如:

(32)吴倩每天坐办公室喝铁观音嗑胡大瓜子,与头儿热火朝天地聊天,聊天的时候门关的亲密无间,窗户也不留。天聊完了,也就下班了。

这句设若换成“就”,“天聊完了,就下班了”意思是聊完天以后就下班,不管聊了多长时间。假如用“也就”,意味着中间有一个隐含项,“(如果)天聊完了,就差不多到了下班时间,也就下班了”。

2.用于充足条件复句

句法表现:只要……也就……

在充足条件复句中,前行分句表示充足条件,后续分句表示一旦满足了这个条件,就必然产生后续分句的结果,但并不排斥其他条件[10]74。用“也就”表示满足了前一分句的条件,会产生后续分句的结果,但并不是能直接产生或可以推断出来的,中间也是有一个隐含项。如:

(33)只要我们始终关心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也就一定能够带领群众创造出新的业绩。

这句话在我们的语感中是成立的,但能明显感到前一分句和后一分句在语义上是有一个跨越的,也就是隐含了一个中间项。如果把隐含项补充进来,句子为:

(33a)只要我们始终关心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就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间项),也就一定能够带领群众创造出新的业绩。

再如:

(34)在这个小山村里,他相信自己只要不说真名实姓,也就安全了。

这句话隐含的中间项可以补充为“就没有人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份”。此外,用“也就”常常表示达到主观上接受的较低程度的结果。如:

(35)她把消毒衣柜移过去顶住密封门。她并不指望这样能堵死歹徒,只要能耽误他们几分钟,也就心满意足了。

(36)阿华现在十分渴望身边有一个长期相伴的男人。甚至她都不指望这个人多么有钱或有才,长相差些也没有关系,只要他心地善良真心对自己好,也就可以满足了。

五、主观性与“也就”的词汇化程度

“也就”用在单句或分句内部时,一般表示“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数量少,或者把事情往小里说”或者“表示贬损评价,带有委婉地否定评价对象在自己、听话人或一般人心中印象的意思”,均表达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情感色彩,词汇化程度较高。

“也就”用在复句中连接后一分句时,其词汇化程度与主观性程度密切相关。如:

(37)读书如果不加以思考,就不能自行消化,也就一无所获。

(38)青年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否则就不会有激情,不会敬业,也就一事无成。

这两个例句都有中间项,即“就不能自行消化”和“就不会有激情,不会敬业”,“也就”所在小句的句义与中间项类同,此时的“也就”词汇化程度不高,可以看作是“也+就”。

例(37)(38)如果没有中间项,句子也可以成立:

(37a)读书如果不加以思考,也就一無所获。

(38a)青年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否则也就一事无成。

这两句话缺少了中间的过渡句,“也就”很难再看成是“也+就”的组合,意思发生了虚化,说话者的主观性判断、表达增强,“也就”的词汇化程度得到了提升。再如:

(39)由于行业关系,我必须要与很多人交流,所以也就渐渐变得开放了。

这个例句中的隐含项很难补出,也没有补出的必要。一般来说,如果结果是自己希望达成的,用“也就”表示结果的实现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并不是很轻易就能实现,而用“就”则没有这一层意思。

知网上有一些使用“也就”的论文题目,如“人生知道了大结局,也就没有了风景”“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放开,也就不累了”“努力过,也就无悔了”“学会适应,也就学会了生活”。这些题目说话者的主观性都比较强,如果改成“就”,会感觉推断比较简单、随意,而用“也就”,能够感觉到字面之外还包含着很多内容。

六、结 语

本文对虚词性高频搭配“也就”的用法进行了分析。“也就”用在单句或者分句内部时,一般连接主语和谓语成分,当表示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数量少,或者把事情往小里说时,“也就”后边常接数量词、动词重叠形式或者“随便”“那么”“算了/罢了/是了”等词语;当表示贬损评价,带有委婉地否定评价对象在自己、听话人或一般人心中印象之义时,常用“也就一”这一带有明显属性意义的表现形式。“也就”用在单句时,主观化程度较高,常含有与自己或他人心理预期不相符、低于预期的意思。“也就”在复句中的用法是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前一分句要经由隐含项才能引出或者推导出某种结果。隐含项可能是类同,也可能是推断,其内容可能是常识、社会经验等,有时甚至很难说清楚,要由听者或读者主观填补。“也就”用在复句中时,其词汇化程度与主观性程度密切相关。类似“也就”这样的虚词性高频搭配在汉语中为数不少,鉴于其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学界应进一步加强对此类搭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陆剑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崔永华.不带前提的“也”字句[J].中国语文,1997(1):18-24.

[4]毕永峨.“也”在三个话语平面上的体现多义性或抽象性[C]//.戴浩一, 薛凤生.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5]张建理.汉语“也”的认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7(5):144-151.

[6]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4):18-24.

[7]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1):35-44.

[8]吴小燕.“也就”的多角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36-40.

[9]董秀芳.跨层结构的形成与语言系统的调整[J].河北大学学报,1997(3):83-86.

[10]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特约编辑 莫   华】

The 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Function Word High Frequency Collocation: “Yejiu”

WANG Fengl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 510420,China)

[Abstract] The high-frequency collocation of function words with “yejiu” is a typical cross layer structure. When “yejiu” is used within a single sentence or clause, it has a high degree of subjectivity and often contains meaning that does not match or falls below ones own or others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are generally quantifiers, verb reduplication forms, and words such as “suibian” and “name”, indicating that the speaker subjectively believes that the quantity is small, that the matter is being discussed in a small way, or that there is a derogatory evaluation. When used in a complex sentence to connect the following clause, it indicates that the speaker subjectively believes that the previous clause (X) needs to be inferred or derived from a certain result (Y) through the implicit term (Y1). The implicit term (Y1) does not appear in the sentence, and the implicit term may be similar or inferential. When used in complex sentences, the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subjectivity.

[Key words] high frequency collocation; function words;“yejiu”;lexicalization; cross layer structure

[收稿日期]2023-05-01

[基金項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22YH78C)

[作者简介]王凤兰(1970-),女,吉林长春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及国际中文教育。

猜你喜欢
词汇化虚词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