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若干问题的思考

2023-04-27 23:03苏策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转变观念就业途径

苏策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每个政府都孜孜以求地执政目标。学者关注就业问题,主要是从宏观经济政策入手,通过分析财政、货币等干预手段的使用方式与力度,从而力求就业水平保持一个正常状态,就业质量得以稳步提升。本文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入手,就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提升人口资源整体素质,及人力资源资本属性的增长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在疫情背景下怎样保就业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就业;劳动力供给;转变观念;保就业;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28

1 疫情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面临的挑战

1.1 宏观经济与就业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22年以来,面对诸多国际、国内不利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新冠疫情散点多发的严峻态势,依靠党中央、国务院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全社会通力合作,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平稳推进,基本达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这是自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与经济增长速度同等位置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四年提出了本年度在就业方面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这样的布置与安排使我们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確,这意味着当失业率大于5%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会积极主动,相应的就业政策也会同频加大力度。2022年六月份,根据国家人社部公布的数字,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一半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阶段性走高后出现下降。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处于合理水平。受疫情影响,4月为6.1%,5月份为5.9%,开始回落,6月份数字进一步下降。上半年,根据调查结论,市场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数,在100个样本城市中,93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人倍率保持在1以上,劳动力市场弹性空间充足。同时,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0万人。上半年,受外部环境、疫情、极端天气等一些超预预期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在月度之间有一定起伏。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接续政策果断的推出,我国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中国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了企稳回升,展现出来了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众所周知,我国人口有14亿多,我们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上党的20大凝聚了磅礴伟力,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习总书记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随着20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可以预测,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持续显现,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效统筹,各方面围绕就业同向发力,就业形势必将持续向好。

2 我国劳动力供给现状

2.1 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现阶段,传统的劳动力就业矛盾,如:劳动者由于本人能力和心理素质问题,无法或不愿从事相应的职业工作等现象依然突出。而劳动力就业矛盾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些苦、脏、累、险职业招工难。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端人力资本负载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市场缺口很大,难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

2.2 劳动力供给基数保持高位

2020年以来,我国每年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超过1100万人。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第一年,我国的城镇新增就业即达到1186万人,2021年则达到1269万人。2022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仅毕业大学生这一就业群体,2022年比2021年的909万增加167万人,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与前一年相同,均为1100万人以上,这是保障就业总体稳定、防止出现规模性失业的要求,这样的总体规模今后数年都不会有大的改变,我国就业基数大的基本国情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3 转变观念—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抓手

3.1 降低预期,低姿态进入劳动力市场

据2020年美团的统计数字,美团300万骑手中,研究生有6万人,本科生有17万人,很多人不理解,这正是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的结果,不应以浪费教育资源为借口,急于纠偏。以恰当的姿态进入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无论是985、211院校的毕业生,还是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的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要有充分的心理调整,应对劳动力市场失速的风险。首先应降低薪酬预期,然后以能力与品行为资本,而不是以大学生为招牌进入劳动力市场,坚决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继而蜕变成啃老族的情况发生。40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就业态度与状态一直比较平稳。我国职业学校的生源80%以上都来自乡村,这些学生不少存在着就业迷茫问题,对这些学生开展就业理念的帮扶是很有必要的。

3.2 转变方式,灵活就业创业

灵活就业人员的概念即自由职业者,主要指的是从事职业灵活多变,如非全日制就业、小时工、弹性工时、临时性就业、季节工、非正规就业、阶段性就业等。这些就业主要以劳动服务为主,没有固定的用工单位的个人或团队。美团财报显示,美团日活跃骑手超百万,滴滴、淘宝店主、夜市摊贩、维修师、小歌手、小模特、自媒体和网络主播从业人员高达160万等,都属于自由职业。政府应加大力度促进创业和灵活就业。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深入实施创业培训,跟进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融资支持,举办各层次技能大赛,激发劳动者创业创新动力。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4 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的途径

4.1 劳动供给逆向转移-农村广阔天地

三年以来,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的态势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各种不确定因素如国际局势使得经济发展前景显得很不清晰,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业进入了寒冬,劳动力的社会总需求有萎缩的态势,每当经济出现波动情况时,我们总会想起费孝通先生。今天我国的经济与城镇发展规模,与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考察苏南与珠三角地区,设想中国城镇化道路与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费孝通先生思想的精髓,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汲取,他鼓励发展自发自然生长的乡镇经济,提出农工互补,大城市与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愿景,被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给消解了,但是苏南等模式所呈现的活力,农民向乡镇集中,然后工业向工业区,乡镇工业区集中,这样的一种状态,农民离土不离乡,离乡不背井这样的一种愿景,这样的一种就业的思路和方向,也许是下一个阶段,我们大学生和农民工所应该选择的。我们可以想象,假如现在中国有3千个10万~15万人口的乡镇,那么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就不会沿袭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着农村衰落那样一条老路。因为我国有300多万个村庄,这一天然屏障,一旦经济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各种风险危机都能被这样的社会生态系统自然化解,乡村所具有的这一功能,无疑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性保障,这就为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政策与从业者选择就业方向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来,一些新的社会经济现象,值得我们加以重点关注。如市民下乡运动。2005年,国家推出“新农村建设”以来,我们已经在农村形成了几百万亿的基础建设的资产,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农村。2017年开展的乡村振兴新的战略,水、电、路、气加宽带一直通到自然村,我们国家农户通电率世界第一,五通意味着我国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已经达到开发区的标准,于是大量的资本被吸引,转而流向农村。特别是市民下乡,正在变为潮流,成了一种所谓新上山下乡运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近郊區及不同地区开始在乡村根据季节的变换,找第二第三居所,山区林区租一块地,几十年租期,部分县级政府甚至给这种租赁颁发产权证,给市场交易,打下了融通、活跃的基础。这种交易在北方农村,已经大量发生,因为不用交税,于是对市民有比较大的吸引力。以首都为例,只要一个沟有水,基本已经被租完了,60-70年代的生人也已开始考虑养老的问题,因为人们在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加上城市的改造使城市面貌失去个性,变得千城一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到处是外地人的声音,乡音难觅,使得很大一部分市民失去了乡愁的精神居所,于是开始逃离。这批新农民带来了消费,带来了理念,他们的到来与政府引导的特色小镇建设相得益彰,促进了乡村地产、养老服务、农特产品外销等各个产业的发展。

4.2 提升劳动力资本属性

提升劳动力资本属性主要从人力资本构成的两个主要因素入手。一是教育人力资本,二是健康人力资本。

4.2.1 教育人力资本

教育是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属性的基本手段,数字经济和“三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与就业格局的影响日渐突出。新的就业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相对集中,并且在服务业就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第三产业内,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逐步落实到产业层面,各种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同时得到提升,改变第三产业发展式微、吸纳就业不足的现状,促进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相对于工业化时期的就业形态,服务业领域的新就业形态更加强调全产业链的跨空间、协调同步等特征,这就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地,也对劳动力要素的资本属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要紧跟市场需求,占领科研高地,以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教育是近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的教育形式,政府提出人人持证上岗,在这方面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工作已经细化深入到残疾人培训领域,这是政府执政为民理念在现实社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凝聚了民心,积聚了信任,是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表现。而这样的一个民心工程,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方面,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社会考试主体的责任落实到实处,使他们严格把控出口关,坚决不能为了完成人人持证上岗的目标,在考核的过程当中放宽了要求,降低了标准。要让劳动者在获得证书之前,有一个充分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够达到一个拿到一个中级工以上的上岗证。同时,我们要加大对中低端劳动力与农民工的培训,包括就业理念的更新,避免出现劳动力“脱实向虚”现象的发生。由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劳动供给增速水平差距拉大、行业收益率差别显著等情况出现,我国实体经济的劳动力流出情况有所抬头,“宁做服务员,不做工厂汉”等现象开始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造成影响,富士康等超大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的情况就是一个说明,我们要夯实实体经济用工需求,用高质量的一线员工的一流工作态度与水平促进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4.2.2 健康人力资本

健康人力资本是人们用于维护和保持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一是健康人力资本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影响经济增长;二是健康人力资本的提高会降低死亡率,提高生育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健康人力资本影响受教育的程度和效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健康人力资本不仅影响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影响人力资本其他组成部分,如教育人力资本,直接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根据笔者对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结论:河南省健康、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基本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河南省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尚待加强,相比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486%,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787%,其作用被人们严重低估;而河南省经济增长对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凸显,经济增长对教育人力资本提升的贡献率达到255%,对健康人力资本提升的贡献率稳定在348%左右。另外,河南省健康人力资本对教育人力资本提升有显著影响,贡献率达到458%,但教育人力资本对健康人力资本提升的影响甚微,贡献率仅256%,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不均衡。

健康人力资本对劳动力供给结构与水平的影响业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健康问题在我国居民当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引起了整个社会高度关注,健康中国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我国国民健康状况持续低水平徘徊,整个国家两亿高血压患者,近一亿糖尿病患者,大量年轻化的亚健康人口,会对我国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5 结语

虽然在就业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的合力,我们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和结果,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及各种不可知因素的干扰,短期内经济下行风险的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来消弭这些不正常的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张成.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收入的户籍歧视[J].现代商贸工业,2020,(27).

[2]肖文昊.经济发展与就业救助的机制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09).

[3]曹海霞;罗永忠.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应对之策[J].现代商贸工业,2022,(11).

猜你喜欢
转变观念就业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