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的“专创融合”体系建设路径

2023-04-25 01:55王显轩李秋梦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专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王显轩,李秋梦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与应用,两者互为依托、互相渗透。由于两者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从“共生视域”角度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有其必要性,因此,两者应共存共荣、协同互补和互利发展。“专创融合”使学科专业从单一型向多学科专业耦合型转变,通过学科耦合和强化实践的培养,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提高,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专创融合”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的改革,是一项促进专业创新、就业提质和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改革,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专创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激发青年学子奋发向前的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社会拓宽就业渠道的富民之道,是国家稳增长的强国之策。

(一)“专创融合”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驱动的重要人才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推动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1]。要求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乐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对稳增长、惠民生的贡献力,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创建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专创融合”教育是完成“双创”体系的重要工作,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发挥国家示范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示范高校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贯穿创新创业理念,深入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中精力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辐射和带动全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取得显著成效[2]。可见,“专创融合”教育顺应了时代前进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将“专创融合”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专创融合”是策应产业变革的需要

在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背景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行业进入到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加速期,急需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变革的需要[3]85。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全社会都沉浸在创新创业浪潮中,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其宗旨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专创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专创融合”育人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激活师生的创新动力和创业激情,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整合和链接校内外各方资源,推动和强化专业与产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创新交互,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形成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推动高校技术人才供给侧与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侧的平衡,满足行业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专创融合”是建设高水平学校的需要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中提出,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4]。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成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两项重大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接科技发展前沿和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于一体、高效产出的技术创新平台,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换代,促进核心技术与创新成果产业化。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实施“专创融合”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术和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促进产教融合、科创融合,聚焦地方产业的发展,将科技成果和创新作品转化成产品,打造集“人才培养、双创培育、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技能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双提高,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专创融合”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但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却较难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专业教育是针对特定专业领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双创”时代需要的创新能力教育,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化到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二者有机融合。因此,“专创融合”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为基准,以满足社会需求变化为出发点,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设计实施等要素的改革,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价值创造训练的一种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专创融合”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更新就业教育理念,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人才培养内质,培植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严谨专注作风,培养爱岗敬业精神,造就追求卓越品质。在实践教育中助力创新型人才成长,帮助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特质又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与社会的适配度,以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从根本上提升高质量就业,发挥人才“蓄水池”和就业“缓冲器”作用,推动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二、“专创融合”教育面临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和政策扶持下,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专创融合”为契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现实情况是“专创融合”教育仍面临着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设计、实践平台支撑度低和师资队伍数量、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是当下高职院校必须破解的实然困境。

(一)“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专创融合”教育重视度不够,没有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深度挖掘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相关性,缺乏对二者融合模式的探索,没有把握好两者的融合点和切入点;没有系统设计以创新创业为主线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没有根据社会需要、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建设“专创融合”课程,专业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创业元素,导致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融合度不高,只是将两者简单叠加,在结构上两者仍然是相对独立,只是通过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和举办或组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二)“专创融合”实践平台支撑度低

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专创融合”实践平台,通常是学生用于专业实践的实验实训平台、教师用于开展科技创新的科研平台和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三者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各自独立,互不相融,分割严重。“专创融合”实践平台功能不完备,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资源、模拟体验资源和实战孵化资源,致使学生没能经过认知—模拟—实战等三层实践递进的训练,无法具备高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专创融合”实践平台的产教融合度低,没有引入行业企业参与建设,没有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行业企业实际项目引入不多,产教融合不够深入,造成学生缺乏岗位职业能力、跨界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实战能力,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受限。

(三)“专创融合”教师队伍数量、质量不高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普遍扩招,学生数量在短期内迅速扩增,而教师队伍没能同步扩增,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专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比较缺乏。目前,创新创业课大多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工处管理人员或其他行政人员兼任,他们只通过校内短期的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后上岗,大多缺乏创新创业实践,不了解市场需求,不了解产业发展,只能在课堂上讲授一些理论知识。高职院校缺乏具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实践教师,从知识层面看,专业教师局限于自身的学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和趋势关注度不够,难以将二者有机融合,跨学科教学能力相对有限;从能力层面看,专业教师虽有教学经验,但缺乏行业企业的从业经历和实战经验,且具备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不多,导致“专创融合”教师队伍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无法满足“专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专创融合”体系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每门专业课程的结构、内容及实施都要有机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找到两者的融合点和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行动方法,而不是简单的价值观说教和表面应付。让创新创业理念以细雨润无声的方式融进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成长动力,从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进程,拓展其深度和广度,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专业办学定位及特色等3 个方面考虑,设计构成“三位一体”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1.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构建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测定需要从研究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专业简介、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类)岗位实习标准等入手,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标准要求,并按国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 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在充分分析产业、职业、岗位和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服务产业高级化转型和产业链现代化变革,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标准的制订汇聚了行业力量,发挥了智库作用,并且根据行业领域和专业类别组建专家学者团队研制的,重点分析了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岗位需求,体现了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的需要,提高了专业与产业升级的适配性,是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标准文本。因此,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要按教育部要求,依据教学标准体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完善师资配备,落实实习实训,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创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除研究教学标准体系外,还需熟知职业标准,我国职业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五个层次构成,在不同层面上对各类职业技术的通用要求和创新要求制定了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所以职业教育要研究和熟悉这些标准,并依据标准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

2.根据行业企业人员需求构建

“专创融合”要关注地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市场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前景,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当前现状,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和技术工艺,收集生产流程、技术指标和岗位操作规程,据此对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出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找出现行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在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脱节之处,根据需求和发展的变化情况,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5];根据行业企业对员工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协同合作及应变能力的要求,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或增大其占比,把前沿技术和创新创业元素有机融入。

3.根据专业定位及特色构建

“专创融合”要以专业服务地方产业为原则,根据专业的定位与特色、现状与发展、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方式与模式等,以及职业面向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充分挖掘创新创业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点和切入点,将创新创业知识、技能融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实践教学中,对“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分析在专业课程中采取何种形式、方式、方法、手段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如何通过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来评价“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设置的适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6],从而确保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嵌合和协同推进,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的。

(二)建设“专创融合”实践平台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实践是对学习内容应用、学习程度反馈、学习效果检验以及创新创业实现的过程,因此搭建一个既能满足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又能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层递进”“专创融合”实践平台[7-8],是“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搭建“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机会,培养学生的认知力、操作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建设“专创融合”实践认知平台

专业(群)实验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有机融合,建设“专创融合”实践认知平台,使其成为既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训场所,又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场所,也是创新创业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培植学生创新发明的意识,锤炼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培养学生接受挫折失败的勇气。组织常态化的创新创业培训,聘请有创业成功经历的校友、企业家和社会人士,以及风投机构人员开展培训讲座,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必备条件以及项目策划和融资计划等,讲述他们创业经历、经验及体会,解读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创业扶持优惠政策。成立学生创业社团或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政策走向和市场动向等信息,设置优秀校友论坛,开展交流互动,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组织学生到创新创业典型单位实地考察调研,亲身体验创业环境和氛围,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创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建设“专创融合”实践模拟平台

打造形式多样的仿真模拟训练平台。通过搭建学生创业网、创客空间或众创空间,成立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企业模拟经营中心,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创新创业模拟系统等并建设“专创融合”实践模拟平台。学生在学习了创业相关知识并在做好创业心理准备的基础上,组建创业模拟团队,成立创业虚拟公司,模拟真实创业的流程、步骤和实施环节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对创业操作、执行和管理的能力,为后续开展真实创业打好基础。搭建创新创业赛事平台,依托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共同举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以学生创新发明和创业案例为基础,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建立“院-校-市-省-国”等多层面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3]88,将比赛内容和比赛规程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赛促创,赛创结合,培育和引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青春”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多层级比赛达到模拟实践目的,促使创新创业知识转化成创新创业能力。

3.建设“专创融合”实践体验平台

在模拟实践基础上,建立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专创融合”教育思路,以校企、校所、校地等合作方式,引进真实的创新创业工作项目,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一批众创工作坊或创客空间,打造“专创融合”实践体验平台,为学生开展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支撑,为项目的产品生产、制造和展示提供空间,并提供法律法规和投资融资等相关知识咨询服务。通过“专创融合”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相关信息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学会捕捉创业商机和识别创新机会,使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商业模式建立、企业管理和营销规划的能力,具备预判市场趋势、应对市场变化和评估风险等级的能力;支持学生自主编制创新创业专项计划,鼓励与相关的行业学会协会、社会群团组织等联合开发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站,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创新团队针对企业的刚性需求,分析技术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技术攻关,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锻造学生的技术技能,积累经验,为日后进行创业孵化作好准备。

4.建设“专创融合”孵化实战平台

整合校内各类创新创业资源,集成学校的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创建科技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或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构成“专创融合”教育孵化实战平台。中心具有专业化服务职能,做到“组织机构、实战场地、服务人员、扶持经费”四到位,重点资助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向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母基金,中心实行全程指导、持续帮扶,同时提供工商法务咨询、融资需求对接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全程一站式”孵化服务,最大限度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当前,高职院校可以重点面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新媒体平台等专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进一步推动创业孵化工作落地,助力学生成才成长。学校通过平台有效对接,将师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或成果孵化成真实的产品,打通产品向商品转换的渠道,助力师生科创成果转化,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大学生“专创融合”实践模式。

(三)建设“专创融合”教学团队

建设高质量的“专创融合”课程团队,是开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团队建设以双创教育为核心,打造“专兼结合”“四轮驱动”的课程教学团队[3,9-11]。

1.组建跨界融合的专兼教学团队

以专兼结合为建设目标,打造专兼结合跨界融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基于“专创融合”教育是多学科专业耦合型、课程融进多学科内容的特点[12],整合校内不同学科领域的师资资源,跨界组合,组建一支涵盖专业技术、市场策划、产品营销、财务管理、文化创意、法律法规以及双创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形成既具理论教学又具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跨界融合的专任教学队伍。教师结构多元化,能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选聘并配齐“专创融合”课程的兼职教师队伍,根据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创办企业的需要以及对市场与资本运作的需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选聘创业成功者、创业投资人、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双创”导师,建立校级创新创业导师库。这些导师既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又具有创新创业经历和经验,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业规划或策划,教授学生撰写企划书或方案,帮助学生确定创业渠道,教会学生进行创业运作,聚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

2.提升“专创融合”教学团队水平

以“四轮驱动”运行机制为抓手,提高团队科技创新水平。一是通过项目驱动,搭建科研应用平台,帮助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出发点,面向行业企业一线的重大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与聘请的专家学者、产业导师、企业技术人员等共同申报地方科技项目,开展课题研究。通过项目设计、工艺改进、样品测试、产品制造等全过程研发,进行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教师结合自己专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找准自己的科研定位和研究方向,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提升团队科技创新水平。二是通过平台促动,依托学校的工程技术中心、科技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或协同创新孵化基地等平台,发挥团队科研优势和特色,开展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使创新成果产业化、发明成果实用化和创新产品商品化,推进教学团队的科技成果落地,提高成果转化经济效益。三是通过人才拉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团队创新活力。遴选“专创融合”教学团队带头人或领军人物,负责整个团队的建设和专业技术的指导,规划项目运行和发展,凝聚团队的战斗力,设计师资职业成长路线,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聘请教学名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落实人才提升工程;柔性引进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建立大师工作室,实施大师名师工程,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四是通过培训带动,采用多种形式助力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团队可持续发展。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访学研修,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为高层次领军人才储备后备力量;选派团队的科研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担任行业企业技术指导教师,校企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积累企业创业和管理经验。

四、结语

立足新发展理念,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要研究和探索“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践平台的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创教师,组建专兼结合跨界融合的教学团队。虽然“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目前还面临一定困境,但只要切实解决好师资问题、融合问题、校政合作问题,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可期可待。

猜你喜欢
专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