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意象的价值

2023-04-24 02:51:22向晓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湘夫人刘兰芝古诗词

向晓烨

摘 要: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令语文教师比较棘手的领域。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个基础且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理解古诗词、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法宝。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的古诗词篇目,这些篇目所选取的意象也是种类繁多。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以配饰意象为例,打开一个突破口,从文本理解、文化传承以及语文学科美育三个方面浅析意象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 配饰意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28

“意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批评范畴。关于“意”和“象”的论述,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到近代,关于意象的研究更是层见叠出。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说,意象是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鉴赏与分析古诗词、领会作者意图的助手,也是古诗词教学中值得教师注意的切入点。

配饰是与穿着的服装配合穿戴的,自古以来有衣必有配饰。有些配饰实际上是衣服上的组成部分。给配饰下个定义,就是除了必要的物品之外,用于装饰的物品,如玉佩、香囊、帽冠、马车的铃铛丝带、房屋的摆件挂件等都属于配饰的范畴。

配饰意象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篇中,一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是屈原的《离骚》,三是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四是《湘夫人》。除了《湘夫人》被选入选修以外,其他三篇都是选入必修教材。而配饰意象尤其在《离骚》《孔雀东南飞》以及《湘夫人》中被大量运用。

一、配饰意象与文本理解

意象就是“意”与“象”的结合。“意”就是某种精神活动或者状态之类,属于主体范畴。“象”则是有形有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二者统一起来,其实就是主观情感融入客观事物当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哪怕是同一种客观事物,融入的主观情感不同,经过多种意象组合之后,也会造成不同效果。

《离骚》《湘夫人》这两篇文章选自我国浪漫主义诗歌集《楚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高中生虽说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相对熟悉好懂的唐诗宋词来说,这两篇文章略显晦涩,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极大的挑战。配饰意象则刚好可以作为攻破难关的破窗器,打破作品与学生之间的壁垒,为学生理解此类诗词提供一个良好的典范。配饰意象对于理解文本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内在意蕴和文本功用上,教师牢牢把握住这两点,对于学生理解古诗词有着重大帮助。

内在意蕴即事物的内在的含义。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一般把前两个因素合称为“内容”。配饰意象的内在意蕴也就是人通过配饰意象看到的意义。配饰意象的内在意蕴体现在情感媒介与才德象征两个方面。

在《离骚》中,配饰是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情感。《离骚》中用不同的香草配饰喻君王、喻贤臣等,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叙事委婉含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蓠是一种香草,生长于江中。辟芷是一种生长于幽僻之处的芷草。秋兰,即泽兰,秋季开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艾草并非香草,却被人当作配饰,幽兰反而成为不可佩戴的物品,作者在此处就是用艾草来比喻小人,表达自己对小人的鄙夷,以及对楚怀王亲近奸佞小人而远离忠义之士的做法感到痛心疾首。作者以香草配飾来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以及用恶草配饰来表达自己对君王身边奸佞的深恶痛绝。

宗白华曾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中国人在诗歌中的形象思维方式常是借物传情,寓情于物,因而十分耐人寻味。《离骚》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里写的是主人公披戴着江离和幽香的白芷,缀结秋兰作为腰间配饰。主人公用香草作为随身的配饰,是他性情高洁的外显,也是才干过人的外在表现,其内在的美好品质通过一系列的配饰表现出来,这些配饰也烘托了主人公的高尚情操。由此可以看出,配饰在《离骚》中不再仅仅是用作装饰的物件,他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与意义。

提及文本功用,一般是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配饰意象的文本功用即配饰意象对文本本身的作用。入选高中教材中的文本,配饰意象的文本功用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物形象和烘托环境氛围两个方面。

在塑造人物方面,配饰意象被作为塑造人物的工具。屈原在《离骚》中运用大量香草配饰意象来比喻自己高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无独有偶,在《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刘兰芝被遣回家的梳妆打扮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这里的“玳瑁”“纨素”“明月珰”等都是对于刘兰芝配饰的描写。选用这些配饰意象是为了突出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哪怕今天要被休弃也要整洁,同时也突出了刘兰芝的美貌与贤惠,从侧面反映了她是一个好妻子,从而加深故事的悲剧性。由此可知,配饰意象可以作为解读刘兰芝人物形象的重要突破口。

在烘托环境方面,配饰意象更是承担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烘托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原本是古代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是用水墨或者色彩在物象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烘托在文学创作中属于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主要指通过乙物来烘托甲物,来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根据甲、乙两物的特征,烘托又可以分为:以人托人、以物托物、以物托人。配饰的烘托功用则属于以物托物,它是古诗词中一种常见的用于艺术创作的手法。它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环境的表现技法。烘托运用在古诗词中,可以使环境更加鲜明突出。作者运用了大量珠宝类配饰来烘托环境的华丽,描绘了想象中天庭的仙境。《湘夫人》一文偏重于利用房屋类配饰来烘托整个环境,如“辛夷”“薜荔”“蕙櫋”“杜衡”等房屋配饰,都是各类香草。由此突出湘君为了这次跟湘夫人的约会精心装饰房屋,做足了准备。作者同时通过配饰意象来烘托湘君相会地的华丽。营造一个湘君等待心上人紧张而又期盼的氛围。湘君和湘夫人分别是湘水的男神与女神,当然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湘夫人》中提及的场景自然也是源自想象,描绘了一些不存在的景象。作者通过对这些配饰的想象,烘托出神仙所处环境与世间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际运用中,配饰意象往往被赋予丰富的内涵,为作者写作目的而服务。随着商周以来的礼仪制度不断完善,配饰的种类也日渐丰富,所赋的意义不再只是用来装饰而已。配饰作为一种意象,景与情是互相影响的。陆机《文赋》曰“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对情与景的双向互动作了论述。同时,作者利用配饰意象对文章表达的艺术效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的时候,配饰意象为文本服务,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试图破除隔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配饰意象与文化传承

对于高中生来说,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程度不断加深。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全球化为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另一方面,在这种交流与借鉴之中,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去思考与探究的问题。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唯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中国文化门类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婚丧嫁娶、饮食服饰、各种祭祀典礼等。在新《课标》中提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國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母语教学的重任。语文学科丰富多样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平台。古诗词中配饰意象的选用,同时是丰富文化内涵的集中反映,也是学生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利器。

例如,在《湘夫人》中,体现对湘水神的配偶的祭祀。“湘君”与“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其中关于配饰意象的描写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这里用荷、荪、椒、桂、兰、辛夷、薜荔、蕙櫋、白玉、石兰、百草等十几种配饰来描写湘君与湘夫人约会所用房屋的华丽。篇中运用配饰意象来写湘君与湘夫人之间美好的爱情,以及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同时,从诗中也可以看出湘君与湘夫人在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也可以看出楚地人民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所以,这些配饰意象在《湘夫人》中的描写体现了两点,一是古代神灵神职的体系化,二是人民对神灵及其力量的崇拜与依托。《湘夫人》把配饰意象作为文化载体,还与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巫楚文化巧妙结合,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本文中的大多配饰意象都与文化密不可分,但是更多反映了一些楚巫祭祀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配饰意象的选用对于学生理解楚地文化以及巫文化是一个有利的途径。

在《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配饰也进行了多次描写。首先是对于刘兰芝的嫁妆“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这里提到的配饰一个指的是双层斗帐四个角垂挂的装饰香囊,二是用来装嫁妆的箱子上面系的绳子。这里配饰意象的运用说明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嫁妆都是十分讲究且丰厚的。这里可以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婚嫁习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汉族的婚嫁制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女子的陪嫁也是其中一部分,并且如果丈夫主动提出和离,女方也是可以把嫁妆带走。还有后面的“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这里也大量提及配饰意象,比如“龙子幡”“流苏”“金镂鞍”“青丝”等。这些配饰意象用于描写太守家里送来的聘礼,聘礼也是古代汉族婚嫁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些配饰意象的描写,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学生了解与探讨古代婚嫁文化的契机,对古代的文化进行探讨和发掘。还有刘兰芝被遣送回家,在焦家最后一次梳妆打扮,“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用了很多文墨来写刘兰芝所佩戴的饰物。这实际上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服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服饰文化的背后也蕴含着古代封建文化中森严的等级制度。

中华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大整体,每一种单独的文化分支都不是完完全全独立的,每个分支之间都息息相关,相互关联。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配饰意象作为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三、配饰意象与语文学科美育

“意象”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意义范畴,可以说,教师带领学生鉴赏意象,对学生进行意象教学,实则也就是带领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在新《课标》对于学生的审美要求是这样说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式。”

配饰实质也是一个装饰物,本身具有审美意义。所以古诗词中配饰意象本身就是优秀的审美教学材料。中国古代的配饰文化由来已久,各类配饰也是种类繁多,从《诗经》里面的各类玉器,到《楚辞》中的各类香草,再到宋词里面手帕、簪花,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这些配饰本身就足以让学生有直观性的审美,通过作者的言语描述,对配饰本身以及配饰者有一个审美想象的空间。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描述的是赤壁之战周瑜的配饰。羽扇,指的是用鸟的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则是指头上戴的丝巾。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想象,对羽扇纶巾的周瑜进行二次创造。还有刘兰芝的配饰“玳瑁”“明月珰”等,这里不仅描写配饰,还说了配饰的材质,使得配饰更加具体,也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加直观。

配饰意象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跟一些动词组合使用。配饰原本只是一个物品,如果和动词组合,那么这样的方式往往让配饰具有动态美。尤其在《离骚》中,这种组合方式十分常见。这种组合方式突出了配饰与配饰者之间的互动性,使配饰成为人物美感塑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比如《离骚》中“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这里说的是作者解下佩带束好求婚书信,请蹇脩前去给他做媒。

参考文献:

[1] 周秉高《楚辞服饰研究》,《职大学报》2008年第1期。

[2] 谷悦《从诗歌〈孔雀东南飞〉看汉代婚俗文化》,《文化产业》2020年第9期。

[3] 张燕《〈诗经〉〈楚辞〉中鸟意象的文化透视》,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4] 谷悦《从诗歌〈孔雀东南飞〉看汉代婚俗文化》,《文化产业》2020年第9期。

[5]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6] 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7]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8] 邝永辉.《〈孔雀东南飞〉文化常识举隅》,《语文学刊》2010年第17期。

[9] 王逸《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10] 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0年。

[11] 洪兴祖《楚辞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2] 韩少功《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

(向晓烨,女,侗族,湖南怀化人,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湘夫人刘兰芝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也谈刘兰芝被休
牡丹(2021年4期)2021-04-02 10:15:26
展开质疑想象的翅膀 抵达诗歌鉴赏的彼岸
真挚蕴藉的爱之化身
——《湘夫人》读赏
名作欣赏(2019年34期)2019-02-13 06:31:32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长江丛刊(2018年21期)2018-11-14 12:11:35
泪写《孔雀东南飞》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梦中的湘夫人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