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民间文艺学课程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4-24 21:48:29叶涵慧顾欣蔚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语文课程文学

叶涵慧 顾欣蔚

摘 要: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都是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民间文学就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内容的。民间文学不仅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写作思路及写作素材。因此,民间文学在文学中所占很高地位,影响力很大。通过对我国语文教学内容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语文教育的重点是作家文学,民间文学被忽视了,很多具有较强中华民族传统和精神的民间文学作品并没有在语文教材中呈现,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造成了一定阻碍。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民间文学进行了定义,然后阐述民间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并分析了民间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开发策略建议,希望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民间文艺学 课程资源开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16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并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作品语言通俗,贴近生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诸多民间文学作品,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民间文学作品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符合民间文学的特点,也应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心理。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它的概念界定悬而未决。有研究指出,所谓民间文学就是文学的一部分,是通过人民大众集体口头创作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有研究提出,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在生活中经过漫长历史传承所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集体创作,民间文学的内容不仅有表现民间生活的内容,同时还有表现作者思乡、思念小时候等的感情流露,同時还有一些民间文学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描述了宗教信仰等。民间文学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非常有趣味,通过脍炙人口、充满趣味的情景、语言,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文化描述出来。有学者在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中指出,民间文学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情绪的描写抒发人们的感情,让人们对于社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面貌展现出来,因此将民间文学定义为一种脍炙人口、口头流传下来的语言艺术。

上述定义说明民间文学是由“人民大众”或“民族集体”所创作,并在广大群众中流传,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通过文学艺术中美的熏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应用能力,对我国的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民间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在文化的“火锅”熬煮着不同文化的时候,各种文化“菜品”相互“调味”也相互“犯冲”。面对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中的诸多问题,语文作为基础人文学科,作为国家的一个文化窗口,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理应肩负着帮助儿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的重任。民间文学不仅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将先民的心理痕迹以及经验进行总结,并通过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记载了民族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记录,由此可见,民间文化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二)审美价值

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文学活动其他各种文化属性存在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文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启迪自己的智慧、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首先是因为文学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民间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思想深刻、艺术性强,持久的艺术魅力让它们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民间文学刚健清新的风格和朴实无华、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都来自人民深厚的生活土壤,而又经过加工提炼,因而具有美的艺术魅力。作品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外貌、语言特色集中起来,赋予作品中人物更生动、更理想的形象,读起来更加有典型性,因此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教育价值

在民众生活中,民间文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民间文学中将劳动人民的淳朴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将劳动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等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充分展现了最淳朴的人类性格,将真实的社会生活进行展现,每一篇民间文学都是生活、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沉淀。所以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是非常高的。民间文学是人民最为简便且较口语化的教学方式,每一篇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代表,都能够让人们对所描述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了解,特别是史前社会的历史,基本都是通过口头的方式形成文学材料流传至今的。如美丽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让儿童了解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增进儿童对我国历史的全面了解,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

三、民间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现状

自2017年开始,我国实施语文教材改革,之前的“一纲多本”局面得到了统一,前文对民间文学的定义以及其独特的价值进行了阐述,这里对民间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民间文学是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学界有多种分类标准,钟敬文以文体为分类标准,把民间文学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散文,散文通过口头叙事的方式,形成文字,散文类文学包括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第二类是韵文,顾名思义就是节奏感较强,能够抒发感情的民间诗歌,其中也包括谚语以及谜语等。第三类是综合型的,除了叙事、抒情的内容,还包括民间说唱、戏曲等,这部分具有较强的表演成分,可以通过歌舞等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入选教材的民间文学作品包容性强,既有中国传统作品,又有外国作品。既有古代作品,又有现代作品。国外作品中,《乌鸦喝水》《乌鸦和狐狸》《北风和太阳》《鹿角和鹿腿》 根据《伊索寓言》改写,是古希腊寓言故事。《狐狸分奶酪》是匈牙利民间故事,《池子和河流》根据俄国克雷洛夫寓言故事改写,《普罗米修斯》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月光曲》是关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传说。中国作品中,寓言故事大多来源于先秦,如《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编者选取的是中国典籍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将这些故事用儿童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改编,言简意赅,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同时,部编版的语文教材的选文也充分证明了四个标准,即经典性、适宜教学、文质兼美以及较高的时代意义。在部编版教材中,大部分寓言都出自非常经典的文学著作,例如《庄子》《孟子》《战国策》等。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加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教材中选取了现代寓言故事,如《陶罐和铁罐》《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鲜活的时代语言,为教材增添了活力,也体现了教材选编“兼顾时代性”的特点。

四、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如何利用民间文学

(一)筛选策略

近年来,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泛滥成为社会现状,在众多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筛选方法,毫无目的地进行筛选,会对筛选者增加困难。对民间文学资源的筛选策略如下:

1.以历史过程为筛选依据

所谓根据历史过程进行筛选,就是选择某一时代的民间文学元素进行筛选,选择具有代表性、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对于故事情节以及发生的原因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了解,对故事的发展进行了解,知道故事为什么开始,又因为什么原因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通过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认识,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以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为例,该传说人尽皆知,但是目前人们对于孟姜女的了解只是哭长城,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又经历怎样的过程呢?此时教师可以将不同时期孟姜女故事的不同版本讲述给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去探寻真实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学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清楚地分辨对与错。

2.根据地方变化进行筛选

所谓根据地方变化进行筛选,就是以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地方的演变为线索,对作品进行研究,在选择上,要选择能够体现作品意义的地方。要对故事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了解故事的发展变化,并且研究故事为何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意义。要结合本地特色,选择有针对性的、具有传承意义的作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有效提升学生选择与领悟信息的能力。

(二)加工策略

1.思想加工

思想加工就是以辨风正俗为原则,对民间文学中所包含的思想进行加工,对于故事的结尾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过滤掉不适合儿童的思想。比如在格林童话《小红帽》中,小红帽在最初的故事结尾被狼吃掉了,但是在格林童话中,因为一块大石头将狼砸死,所以小红帽最后是安全的,而小红帽的外婆在故事的结尾中身体也好了起来,猎人将狼皮纳入囊中,都有各自的收获。在格林兄弟的修改调整下,这个来自法国的民间故事变成了喜剧,相比原故事情节中的悲惨结局,修改后的更适合儿童阅读,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更有利。

2.艺术加工

所谓艺术加工就是在不改变民间文学审美特色的前提下,为了便于教学,对作品内容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及修辞手法等进行加工调整。我国一些古代的神话故事、传说等,由于没有很好地搜集,很多内容流失了,但在一些古籍中还是可以见到的。但是由于古籍中所记载的内容都是文言文形式的,对于细节的描写不够具体,有些干脆就没有任何细节。将此类作品引入教学,就要对内容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读懂,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想象力,对作品的语言及表现等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在加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方面

在语言加工时要特别注意民间文学的口语讲述性,通常民间文学都是通过口语进行传播、传承的,人们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将故事人物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进行讲述,通过口语讲述,让听者将故事内容“听”出来。言语通常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对话,另一类是独白,独白包括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而对话就是口头语言,在阐述故事时要注意语速,在听的过程中,听者是没有时间对内容进行细细琢磨的,所以在加工时要将故事情节进行细致描写,还要防止出现大段落的描述,在此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出现形容词,要充分使用行动性的词语,使听者在听中就可以了解到故事中人物的行动以及事情的发展,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于故事的情节的好奇心及关心程度要远高于旁白的描述,他们更多的是对故事情节及发展有好奇心。

(2)表达方式

在表达方式的加工上,要特别注意民间文学的叙述性。民间文学大多是神话、传说,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一些有韵律的民谣、民歌,基本也是在通过不同的形式讲故事。此外,民间文学在艺术表现方面基本都是模式化的。所以在进行加工时,也要注意模式化的应用。在叙事的开头位置,通常采用“从前……”“很久很久以前……”等,而在故事的结尾,通常运用一些如“从此以后……”等。在民间文学中,数字出现最多的是“三”,比如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国王有三个王子或者三个公主等,这都是民间文学的特点。

(3)修辞技巧

比喻和拟人是民间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基本不会用到象征等修辞手法,很多作品会将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进行比较,然后采用最为淳朴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这也是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即自然、淳朴。

“语文课程变得开放且有活力”是语文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一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拥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权利,但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语文教师通常工作量都比较大,很多学校还停留在学科组一起备课同步上课的情況,这样的情况对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无法根据自身需求设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相关研究发现,目前民间文学方面的研究及语文教育的研究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都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很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民间文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纳入民间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家乡的故事、了解更多民族文化,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范红《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何夏寿《民间文学大课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7年。

[4]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5] 夏家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2019年。

[6] 王海福、吴枝南、杨通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特点及教学建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7] 太鑫炀《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及启示》,《文学教育》2016年第12期。

(叶涵慧,2000年生,女,汉族,浙江温岭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文艺课程教育;顾欣蔚,2002年生,女,汉族,浙江嘉兴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

(本文系2021年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民间文艺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研究——以湖州市小学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101059)

[8] 李莹莹、董娟《从民间文学走向儿童文学经典——<格林童话作为文学经典的生成>》,《昆明学院学报》2018年第40期。

[9] 王艳《谈民间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学科教学》2019年第19期。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语文课程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04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阅江学刊(2015年5期)2015-06-22 11:05:13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2014年8期)2014-02-28 2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