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配方解决数学问题

2023-04-22 11:44李国屹
数学之友 2023年19期
关键词:数学思想解题初中数学

李国屹

摘 要: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配方法作为初中数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已成为提升解题效率的有力“抓手”.本论文就立足于此,结合相关的例题,针对配方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具备极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配方法;初中数学;解题;数学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的学习,更是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的学习.就初中阶段的数学来说,涉及到的数学解题方法比较多,包括: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消元法等,这些都是数学思想的细化、具体化.配方法作为诸多数学解题方法中的一种,属于一种定向变形技巧,借助配方的手段,明确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最终达到化繁为简、解答题目的目的.同时,配方法也是数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运用配方法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也随之提升,促进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1 配方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配方法又称之为“凑配法”,属于一种定向变形的方法,主要是借助“拆项”“添项”“配”和“凑”的技巧,配成“完全平方”,最终找到已知和未知的联系,进而达到解答问题的目的.可以说,配方法的核心就是恒等变形,主要是对式子或者式子中的某个部分进行变形,使其成为完全平方式.在初中数学解题中,配方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几乎涵盖了整个知识体系.

1.1 配方法与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在初中数学中举足轻重,也是学习的难点.因式分解是学生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高次方程时必不可缺的方法,也是进行分式运算的基础.同时,因式分解也是初中数学考查的热点.在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时,经常需要配方法的“鼎力相助”.

例1 因式分解4c2x2-4cdxy-3d2y2+8dy-4.

解析:在原式中,要想进行因式分解,需要在原式中增加一个d2y2,就可以将原题变为完全平方,之后再次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即4c2x2-4cdxy+d2y2-4d2y2+8dy-4=(2cx-dy)2-(2dy-2)2=(2cx+dy-2)(2cx-3dy+2).

例2 在实数范围内,对多项式x2-4x+1进行因式分解.

解析: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可以以x2-4x为切入点,将原式进行恒等变形、配方,最终将多项式转变成为(x-2)2-3,使其成为两个平方差的形式,以此开展因式分解:x2-4x+1=x2-4x+22-22+1=(x-2)2-3=(x-2+3)(x-2-3).可见,在因式分解类型的题目中,解题的关键就是拆项、分组,并借助配方的思想,依据相关的公式进行解题[1].

1.2 配方法与代数式运算

代数式运算也是初中数学考查的重点,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各种计算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计算代数式时,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无法直接带入求值,唯有先借助配方法进行转化,才能在此基础上轻松解答.

例3 已知实数x、y、z满足x=6-y,z2=xy-9,求x、y、z的值.

解析:在本题中,已知条件只有2个,未知元存在3个,要想求出3个未知元,唯有对题目展开分析,充分挖掘等式条件中隐含的关系.鉴于此,即可运用配方法进行求解:将x=6-y代入到z2=xy-9中,得出z2=xy-9=(6-y)y-9=-(y-3)2,因此z2+(y-3)2=0.又因为x、y、z均为实数,因此z2≥0,(y-3)2≥0,要使得z2+(y-3)2=0成立,则z=0,y=3,又因为x=6-y,所以x=3.

例4 假设x=n+1-nn+1+n,y=n+1+nn+1-n(n为自然数).当n为何值时,x2+1504xy+y2=1986.

解析: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由于x、y互为倒数,即可轻松求出x+y、xy的值,之后再结合所求的式子,借助配方法,将其变化成为含有x+y、xy的形式,即可直接代入求解:x+y=n+1-nn+1+n+n+1+nn+1-n=(n+1-n)2+(n+1+n)2(n+1+n)(n+1-n)=4n+2,

xy=n+1-nn+1+n×n+1+nn+1-n=1,因此

x2+1504xy+y2=x2+2xy+y2+1502xy=(x+y)2+1502xy=(4n+2)2+1502=1986.通過解方程即可得出n=5.

1.3 配方法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是学生开展高次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历年的考试中,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考点集中体现在判别式、根与系数关系等知识点.面对一些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唯有熟练运用配方法,才能完成解答.

例5 解方程3x2+8x-3=0.

解析:在解答ax2+bx+c=0这一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时,其解题思路就是先将方程二次项系数化为1,之后再借助配方法,将方程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开方所需的形式.因此,在解答3x2+8x-3=0时,首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即:x2+83x-1=0,之后借助配方法,将其变形成为:x2+83x+432=1+432,即:x+432=532.因此,x+43=±53,即:x1=13,x2=-3.

例6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2k+1)x+4k-3=0,求证:在该方程中,无论k为何值,该方程中始终存在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解析:在这一题目中,要想证明方程存在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必须对该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判断,唯有当其大于0时,该方程才会存在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此,计算该方程的判别式:Δ=b2-4ac=[-(2k+1)]2-4×1×(4k-3)=4k2-12k+13.在此基础上,要对判别式的值进行判断,必须要借助配方法,将其变形为Δ=4k2-12k+13=4k2-12k+32+4=(2k-3)2+4,因为(2k-3)2≥0,所以Δ=(2k-3)2+4>0,即无论k取何值,该方程始终存在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1.4 配方法与二次根式化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二次根式化简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烦琐运算和变换能力的关键和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学好二次根式化简十分重要.但在实际解题中,由于部分二次根式化简难度比较大,常规解题思路会受到限制.面对这一现状,科学地融入配方法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例7 化简根式10-221+4+23.

解析:在二次根式化简题目中,学生常常要借助a2=|a|这一公式.鉴于此,在对该二次根式进行化简时,需要借助转化思维,将根号下的被开方的数转化成为完全平方式.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借助配方的手段,将二次根式下被开方的数进行变形.即10-221+4+23=7-27·3+3+3+23·1+1=(7-3)2+(3+1)2.如此,经过配方转化之后,即可利用a2=|a|这一公式,将原式转化为7-3+3+1=1+7.

例8 化简3+63+22.

解析:在借助配方法化简二次根式时,首先应明白二次根式中包含的两个必要条件.针对同类的二次根式来说,要想对其进行化简,需要将根号内含有二次的因式进行移动,使其到根号之外.但如果根式中出现多项式的时候,必须要借助配方法,对其进行变形、化简,方可求解.鉴于此,在本题解答时,即可遵循这一思路.因为3+22=(2)2+22+1=(2+1)2=2+1.所以原式=3+6(2+1)=9+62=(6)2+62+(3)2=(6+3)2=6+3.

1.5 配方法与函数最值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二次函数最值问题历来是考查的重点.针对这一类型的问题,通常需要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这一工具,获得该函数的最值.但是学生在解题时,常常面临一些不规则的函数图像,唯有借助配方法将其规范化,将函数凑成顶点式,才能继续求解.

例9 求函数y=x4+x2+1的最小值.

解析:按照函数求最值的一般思路,当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有限时,无法直接求出y=ax2+bx+c的最值,唯有先借助配方法化简再求值,才能避免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在本题目中,可先对其进行配方,使其变形为y=x4+x2+1=(x2)2+x2+1=x2+122+34.

在这一题目中,因为x2≥0,所以x2的最小值为0.因此,只有x=0的时候,y=x4+x2+1存在最小值,为y=1.在这一题目中,如果忽视了配方法的应用,直接按照二次函数的公式进行求解,就会出现错误:y=4ac-b24a,当x2=-b2a=-12时,y=x4+x2+1存在最小值.这一解法是错误的,忽视了x2≥0这一条件.因此,面对函数最值问题时,为了避免错误,必须要借助配方法,才能达到目的[3].

例10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存在最小值,最小值为-12,且a∶b∶c=1∶3∶2,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解析:在解答本题时,可结合题设条件,先得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即-32,-12,之后借助配方法,将原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进行转变,使其成为“配方式”的形式,即:y=a(x+h)2-12(a>0),因为a∶b∶c=1∶3∶2,所以b2a=32=h,因此函数的解析式可进一步变形为y=a(x+h)2-12=ax+322-12=ax2+3ax+9a-24.

同时,再结合c∶a=2∶1,得出9a-24=2a,最终得出a=2.因此,该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2x+322-12.

1.6 配方法与平面几何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育体系中,平面几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学好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关键.同时,平面几何问题也是初中数学考查的重点.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如果按照常规的解题思维,学生常常面临着烦琐的运算,不仅浪费了解题的时间,甚至还会出现错误.鉴于此,唯有借助配方法,另辟蹊径,才能化繁为简,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例11 如图1所示,在△ABC中,已知∠A+∠C=2∠B,且三角形最长边和最短边分别是方程3x(x-9)+32=0的两个根,求△ABC内切圆的面积.

解析:在这一题中,按照常规的解题思维,唯有借助方程求解,得出两个根,才能计算出三角形内切圆的面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面临着烦琐的运算,难度极大.鉴于此,借助配方法,巧妙借助方程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求解,就能很大程度上简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因为∠A+∠C=2∠B,所以∠B=60°.又因为三角形中最大角不小于60°、最小角不大于60°,所以∠B必然是三角形中最长边和最短边的夹角.

同时,对方程3x(x-9)+32=0进行整理、变形,得出3x2-27x+32=0.

假设△ABC最长边为a,最短边为c.因为a、c是该方程的两个根,因此结合韦达定理,得出a+c=9,ac=323.之后,结合余弦定理,得出b2=a2+c2-2accosB=(a+c)2-3ac=92-3×323=49,因此b=7.

基于此,即可得出S△ABC=12acsinB=833.假设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有S△ABC=12(a+b+c)r,解方程得出r=2S△ABCa+b+c=33,因此所求三角形内切圆的面积S=πr2=13π.

例12 已知a、b、c、d均为正数,且满足a4+b4+c4+d4=4abcd,求证:以a,b,c,d为边的四边形为菱形.

解析:结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在进行证明时,关键在于借助完全平方公式,将给出的条件进行配方、变形,将a4+b4+c4+d4=4abcd通过配方、变形为a4-2a2b2+b4+c4-2c2d2+d4+2a2b2+2c2d2-4abcd=0,整理,得出(a2-b2)2+(c2-d2)2+2(ab-cd)2=0,因为a、b、c、d均为正数,所以a2-b2=0、c2-d2=0、ab-cd=0,即a=b=c=d,因此以a,b,c,d为边的四边形为菱形[4].

2 基于配方法解题的初中数学教学启示

首先,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要想促使学生真正理解配方法的内涵,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向学生的学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方面,应立足于教材上的例题,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在例题思考和解题实践中,掌握配方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在例题分析中总结出配方法的解题规律;另一方面,为了促进配方法相关知识的深化,在基本例题教学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认知思维发展水平,为学生补充高质量的数学题目,以便于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题目中,熟练掌握这一解题方法.

其次,全面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配方法属于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水平、思维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在日常数学课堂中,应全面加强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新的解题方法.

最后,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提升学生的配方法应用能力,教师还应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在直观地感知中完成配方法的学习.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初中学科的特点,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就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未知的数学问题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学生熟悉的数学形式,进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配方法就是一种灵活的解题方法,是数学思想的缩影,可将其灵活应用到因式分解、代数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答、二次根式化简、函数最值、平面几何问题的解答中,使得学生在高效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真正实现学科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戴晓峰.配方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灵活运用[J].中学数学(初中版),2022(10):6970+79.

[2] 刘伟,张高潮,孙晋斌.初中数学解题中配方法的有效应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8):3132.

[3] 董丹颖.配方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现代中学生(初中版),2021(18):4243+48.

[4] 曾永发.配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有效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0(34):118119.

[5] 景書楷.巧借配方法解决数学题——浅议配方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3):17.

[6] 龙青.配方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9):109.

猜你喜欢
数学思想解题初中数学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浅谈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