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师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有效策略是以单元为路径,结合教材主题设定学习主题,确定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借助丰富的教学模式、新颖的作业类型、多元的评价方式等手段,在统整、融合、具化中实现单元体例中任务群的有效落实,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任务群;单元体例;新课标
作者简介:周洋,辽宁省实验学校教师。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后,解读、学习、理解与落实新课标就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对新课标的诸多变化及鲜明特色,多数语文教师都已知晓。而作为备课组,到底应该如何落实新课标,用怎样的路径实施新课标,就成为接下来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新课标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目标确定—任务群设计—课堂教学落实”这样的路径来实现(见图1)。
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本位,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细化,以六大任务群为实施策略,清晰地为教师指明了教学路径:结合单元特点,形成单元任务群,梯次性培养学生习惯,发展思维与能力。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应如何确定。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单元化
课程目标的单元化,即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的梯次性进行细化。六年级属于第三学段,因此教师要以第三学段目标为母版,再依据六年级上下学期的语文学习要素和学情特点,将学段目标细化成学年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拟定六年级的学年语文目标。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属于传统文化单元,根据单元要素,教师可以判断出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维。所以,本單元旨在借助语文课堂和课外语文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表现美的能力。
将以上宏观目标与新课标中的学段要求相结合,就是教师需要明确的单元教学重点。语文学习不是单一、割裂的,而是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因此,学段要求也是层层推进的,落实到每一学年、每一单元、每一课。结合本单元要求,再次回归第三学段,教师就能清晰地了解到需要在本单元教学中重点开展“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中具体内容的单元化实施。
明确了单元要素的课程目标指向,教师就确定了单元教学重点,教学的发力点就更有张力,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更加显著,由此就可以制定出第一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
二、单元课程内容的整合化
用什么来实现课程目标和学段要求的单元化?新课标中清晰地告诉我们答案——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所以,教师需要找到单元学习内容间的联系,增强单元的整体性,并在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螺旋递进地细化单元目标,形成大单元、大任务,让学生在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中内化核心素养。进行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时首要的就是整合,整合主题、整合内容,这是开展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基点。
(一)整合主题
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4篇文章。在统一的单元主题下,各篇文章所要表现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阅读,找到每篇文章与单元主题相契合的切入点,真正达到主题的整合。
《草原》是一篇散文,老舍先生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草原风光的无限赞美,这是站在自然大视角下的主题,课文《古诗词三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丁香结》由丁香的美丽姿态引发联想,与《花之歌》描写的四季更迭、花开花谢引发的启示都属于由一种事物而展开的哲理探索。因此,我们可以在“触摸自然”的单元主题下,确定单元任务群的主题:“季节的颜色,自然的韵味”。从大自然的角度(《草原》《古诗词三首》)和单一事物的角度(《丁香结》《花之歌》)整合4篇文章,以“主题”为架构进行单元板块的归类。由此确定两个学习任务:边读边想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感受联想,体会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在单元主题的统筹下,各篇文章的教学主题也就更加明确了(见图2)。
(二)整合单元内容
以任务群的方式,就要把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统整、归纳。结合学习任务和课文内容,我们把“交流平台”的内容分别纳入两个学习任务的最后一个课时,把方法的总结分成不同的阶段;把“词句段运用”放到《花之咏》的学习后,因为知识点归属此篇课文,在这里学更适合;把“日积月累”的古诗与《古诗词三首》放在一起,体现方法的一体性。
三、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素细化
(一)细化阅读能力点
在单元大主题框架下,我们从能力点出发,需要把课程目标单元化的单元学习要素进行细化。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是梯次发展的。从教材编排来看,本单元侧重多元联想,承接前面的想象画面,为后面的想象并感受艺术之美做铺垫。单元能力点如何细化?实际上是先将其分散在每个学习任务中,再细化到每个课时中。本单元的阅读能力点是侧重多元联想与想象,教师可将其落实到两个任务和3个活动中(见图3)。
(二)分散习作考查点
本单元的习作是“变形记”,习作侧重点是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更详细。要达到习作要求,就需要教师将这个单元的总体要求分散到单元不同的学习任务中来完成,以沙聚塔、积少成多。教师可以在任务1学习后设计一个小练笔——秋天一隅,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展开联想,写出所看到的与想到的。在任务2学习后,设计《丁香结》仿写,重点写出由此产生的联想,并写详细。由展开思路随意写到有重点地写,写详细,教师就这样一步步分解习作难点,降低习作难度,让习作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成为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
四、单元课程模式的丰富化
以学习任务群为路径,能更好地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更加突出单元主题和单元语文要素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实现学段学习要求,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呢?直接的答案是在学习任务群的框架内进行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实现单元课程模式的丰富化。
(一)群文教学模式的互补
教师要丰富单篇课文的学习模式,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可以交互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草原》一课为例,教师在完成单篇精讲教学后,可以以单元主题为主线,加入相同主题的课外篇目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感受同一主题、相同内容下,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同时,教师还应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联想训练,为下一阶段能力点的延伸做好铺垫(见下页图4)。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相同类别的文章进行群文教学,进而巩固学法。比如,把同是从一个事物的角度来写的散文《丁香结》和《花之歌》进行组合教学,我们就可以从体裁、内容、写法到学法上进行对比。可以说,群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过程更加具有内驱力(见图5)。
(二)整本书阅读模式的延伸
以单元学习任务群“季节的颜色,自然的韵味”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中,整本书阅读模式必不可少。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应达到什么标准?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单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得到解决。因为这样的阅读是有目的的阅读,是有方法的、高效的阅读。
教师可以在活动1“自然界中的阴晴”结束后展开《文化苦旅》一书的阅读,继续延伸“边读边想象,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一能力点。在习作结束后,进行《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推荐,延伸习作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阅读品悟中进一步提升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见图6)。
五、单元作业的多样化
依据单元目标和任务群设定,本单元的作业分为三类:基础巩固类作业、阅读拓展类作业和整本书品析类作业,难度呈梯次发展,长短作业相结合。
基础巩固类作业以校本研发的《学练用》为主,重在夯实基础。阅读拓展类作业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练用》中的课堂研学,目的是突破单元重点,完成任务群子任务;二是课外补充篇目练习,重在巩固能力,为下一任务奠定基础。整本书品析类作业以丰富的阅读体验活动和多元阅读视角的阅读卡来呈现。
笔者以发展型任务群和拓展型任务群开展了新课标的单元化实施。一个单元的任务群的数量应如何确定?按照以上实施路径,笔者拟定出本册书的任务群方向。1至8单元每单元都设计一个基础型任务群,或把全册书的基础内容归类,形成一个大的、贯穿整个学期的基础型任务群。第二单元既可以设计成文学创意与表达任务群,又可设计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也就是说,一个单元的任务群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交织进行。
此外,拓展型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也可以灵活地进行设计。比如,第四单元有“快樂读书吧”的内容,在本单元中,教师就可以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展开拓展型任务群的学习,以一本书的学习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起来。这种方法也适用于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的任务群设计(见表1)。
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单元课程评价的多样化。大单元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课程评价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视角不同,分为教师评、学生评;评价主体不同,有他评、自评;评价内容不同,有质评、量评(课堂的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学习态度等)。教师应在多样化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能,使其获得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得以稳步提升。
依托学习任务群,落实年段目标,单元化建构教学内容,能让单元语文要素课时化梯度呈现,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说,是学习任务群给了学生更多元的学习方式,给予教师更广阔的教学视野,促发新课标与实际教学紧密相连。我们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还将持续,创设更具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任务群样态,不断推动任务群的研究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欣昕,管贤强,陈晓波主编.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