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洁
【摘要】评价是检验教与学成果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但传统教学中评价模式相对单一,并且评价标准比较固定,无法充分检验每名学生的学习过程,影响了评价的精准性.表现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双重评价,可在考查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思维的同时,根据学习成果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此,文章基于小学数学教学视角,分析了关键能力与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与特征,同时制订了以提升关键能力为目的的表现性评价实施策略,旨在为推进小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表现性评价;开发;运用
数学关键能力属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更多体现在学习者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模型思想、运算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升小学生的关键能力,可在启发其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帮助其掌握更全面的学习技巧与方法.表现性评价能够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展开精准测评,更能检验学生现阶段能力水平,为提升学生关键能力指明方向.为此,以提升小学生关键能力为目的开展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势在必行.
一、小学数学关键能力与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一)数学关键能力
传统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侧重于带领学生认识并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小学生数学成绩与解题水平.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文件不难发现,小学数学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指向带有数学特征、能够适应个体终身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关键能力与数学品格.数学关键能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学科性特征,数学关键能力包括学生在学习阶段需掌握的各项能力,这些能力可帮助学生进一步探查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其二为目标性特征,数学关键能力可在某种程度上明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向,以发展小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制订数学教学活动,更能直观显现教学成效是否达到预期标准;其三为综合性特征,培养学生数学关键能力并非在浅层意义上助力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数学关键能力与学生个人的终身学习息息相关,更强调学习者对学习理念、思维方法、推理方法等的综合性把握.换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推进其在数学领域的长远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
在不同的任务与情境中,学生将展现不同的学习能力水平和思维特点.表现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所展现的知识能力与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即检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等.表现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存在本质差异,其不仅考查学生学习成果,更对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检验.基于小学数学的表现性评价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全面性特征,表现性评价能够立足于综合性角度,检验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思维,其中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技术技能的运用水平、数学思维的形成情况等,相较于结果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同时注重评价结果与评价过程,更具全面性.其二为整合性特征,数学课程中的不同知识内容指向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但数学课堂教学多以课时教学为主,容易出现知识零散化的问题,会限制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表现性评价能够围绕学生的某项能力或是学习的某部分知识点进行整合性评价,即检验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包括学生数学运算、分析、解题和表达等能力.从表现性评价的角度考查学生学习水平,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整合零散化的知识,为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奠定基础.其三为差异性特征,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在学习活动中呈现的特点、表现的思维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性评价注重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以学习结果评定学习能力,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并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潜能,更有助于达成因材施教的育人目标.
二、基于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提升的表现性评价开发与运用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拟定评价方向
情境教学是一种利用外界环境引发学生心境共鸣的育人方式,此过程中的环境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也可以人为来创设.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带领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中逐步把握关键能力,以情境代入课程主题,再根据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状态开展表现性评价,更能在提高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增強评价的精准性与全面性.为此,教师可结合学习情境,代入课程主题,并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订评价方向和标准,以此把握学生学情,为下阶段制订更精准的育人计划奠定基础.
以“认识11~20各数”一课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带领学生数出11~20各数,并帮助其了解数字的组成顺序、大小和读写方式;形成对十进制计数法的初步感知.本课属于小学数学一年级课程,此阶段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需在学习中具备的关键能力在于,掌握内化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系统认知结构;具备动手实践与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数感与合作学习意识.为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亦为了更精准地检验小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可创设带有生活主题的情境,如模拟“煮八宝粥”的过程,并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如红豆、花生、黑豆、红枣等,引导学生区分材料,数出“八宝粥”所需的材料数量.本课的关键能力包括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活动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如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并分配不同的数数任务,最终合并数数结果,再将成果汇报于教师.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亦为了系统检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开展表现性评价:(1)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读出各数,并掌握十进制计数法;(2)观察学生课上活动的参与状态,分析其是否对数学课程具备学习兴趣;(3)考查学生能否在合作学习中与其他学生形成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否及时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清晰且全面地汇报学习成果;(4)检验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即数数能力,并适当延伸评价方向,观察其能否在合作学习中给他人提供帮助.此方式主要以教学情境驱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以情境任务对接小学生关键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围绕关键能力与教学内容制订表现性评价标准与方向,更能帮助学生清晰本课学习目标,也有助于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准测评.
(二)尊重个体差异,丰富评价主体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并且日常学习方法带有诸多不同.不同学习模式下形成的关键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为增强表现性评价的准确性,教师应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制订不同标准的评价方案,以此检验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促进表现性评价的有序实施奠定基础.
以“对称图形”一课为例,本课教学重点聚焦于引导学生准确判断对称图形,要求学生掌握绘制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方法;关键能力在于发展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可开展“设计logo”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收集不同类型的标志,由此把握对称和不对称的差异,从而设计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进行任务分配,如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作为小组长,协调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分配任务内容;分析和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自主收集不同标志;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整合小组内的学习资源和设计灵感,完成主题任务.最终的作品能完整呈现小组成员的智慧,更带领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过程,深化学生对图形特征的了解.为了将表现性评价融入主题活动中,教师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互评体系,让学生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生生互评,这样有助于检验每名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可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提出其优势和不足,形成带有完整性、规范性的表现性评价内容,为提升小学生关键能力奠定基础.
(三)设计多类型作业,推进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1.引入体验型作业
体验型作业更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产生的体验感.以往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一些应用题中发现体验型作业的雏形,即应用题中所述的“泳池的一根管子注水,另一根管子排水”“小明的爸爸上班时把钱包落在家里,小明出发去追爸爸”等,此类内容均带有体验型作业特点,但在生活中很难实现.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设计体验型作业,如利用线上教学、互动视频的制作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并针对作业实施过程、学生关键能力形成情况展开表现性评价.
如在“元,角,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互动视频作业,引导学生在线上观看视频并完成作业.互动视频根据学生选择产生不同表现,即在学生选择正确或错误后进入不同的分支视频,在将知识进一步阐述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达成作业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可将视频内容设计为商店购买物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学生把握题目信息后,提出不同问题以供学生选择,如“应找回多少钱?”“(在已知物品单价的情况下)能买多少个?还剩多少钱?”等,引导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当选择正确答案后视频中会出现鼓励内容,选错则会出现再次选择,并汇总错误原因,引导学生再次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并且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基于体验型作业所开展的表现性评价也带有时效性特征,信息技术加持下的体验型作业可记录下学生的错题区域,让学生在重选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原有的错误思维,在锻炼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为推进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2.代入开放型作业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也是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所学内容、提高关键能力的一种方式.结合开放型作业设计特点来看,其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能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作业活动.为此,教师有必要将开放型作业融入表现性评价中,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每名学生均能借助开放型作业掌握更多的数学思维拓展方向.同时,教师还可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促进学生制订下阶段学习计划奠定基础.
以“统计表”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主旨是带领学生体验数据统计过程,使其具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本课的关键能力指向学生发现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推进表现性评价的有序实施,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几组数据,然后询问学生:“怎样才能将数据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来?”以此传递统计表的作用.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统计图设计活动,并下发相关作业,如:以学校或城市为基础范围,整理人口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以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客观展现学校乃至城市的人口状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基于作业内容进行学习延伸,如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展现人口变化规律等,最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效果展开评价,以此考查其关键能力的形成情况.结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表现性评价中的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同等重要,并且表现性评价更侧重于检验小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基于此,教师可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人口问题的看法,组织学生思考探究此類问题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是希望在拓展教学范围、延伸学生思维路径的同时,精准考查学生现阶段的综合学习能力水平,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使每名学生都能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意义.
结 语
总而言之,表现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双项评价,可在检验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但表现性评价并非一蹴而就,为此,教师应全面把握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与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及特征,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创设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为主的教学情境,并围绕情境制订表现性评价目标和方向;尊重个体差异,融合多主体参与到评价过程中,确保评价过程与结果更为精准;将表现性评价引入数学作业中,以作业锻炼学生的关键能力,以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推进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迪.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10):85-86.
[2]钟燕.小学数学空间观念表现性评价的指标构建与任务设计[J].新教师,2023(9):39-42.
[3]李柱俊.指向素养进阶:小学数学学习表现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8):48-53.
[4]章颖.小学数学主题活动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小学数学教师,2023(Z1):117-121.
[5]单晓露.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中的应用[J].智力,2023(21):97-100.
[6]周青,田建荣.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表现性评价设计[J].考试研究,2023,19(4):1-9.
[7]王勇,韩涛.表现性评价在数学综合实践课中的应用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3(17):86-88.
[8]李美珍.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3(1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