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导学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3-04-19 01:30:31
英语教师 2023年21期
关键词:译林学案课程标准

陶 桃

引言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视域下,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学案导学,先学后教”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遵循以生为本、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新型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开展学习。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英语教师依然秉承传统的教学观念,以“一言堂”“满堂灌”为主要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英语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有鉴于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摆脱机械、枯燥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导学案教学已经成为一线英语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导学案的内涵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展开。导学案教学模式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导”即指导和引导;“学”则为学生的学;“案”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案。在导学案教学中,教案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基于课标理念和目标,为学生量身打造的科学的导学案,以便他们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完成自主学习(闫志琴 2021)。

二、导学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提升其英语学习效果。教师在开展导学案教学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因材施教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生本”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服务。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始终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与学生认知发展相契合的导学案,确保其既符合对优秀学生的挑战,又满足对中等生的激励,还兼顾对“学困生”的鼓励等;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为学生逐层搭建学习“脚手架”,使所有学生均可在“脚手架”的辅助下有所收获(胡国锦 2022)。

(二)层次性

在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班级内学生已有知识、学习能力和水平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目的,在设置导学案题目时,坚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引领学生先从整体角度进行感知,再对基础概念、具体问题进行理解与探究。另外,在层次性原则下,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方面应针对全部学生制订导学案的总体框架;另一方面应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三)发展性

《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未来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向,即自主、合作、探究。面对这一全新的要求,如果教师编写的导学案缺乏探究性问题,那么学生就无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也不可能在思考和思维碰撞中获得提升与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应立足学生学习特点,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联系起来,以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长远发展(胡国锦 2022)。

三、导学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导学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应用比较灵活,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下面,结合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针对导学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基于导学案发展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可充分利用导学案,引领学生分三步进行预习。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Unit 4 Hobbies 的课前预习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聚焦本堂课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学案。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首先自主阅读语篇内容,并在阅读中找到旧知,熟练记忆已经学过的单词和句子;其次将无法理解的新词汇(dance、draw、play the piano、sing、read、watch films)和句型(I like doing...;He/She likes doing...;They like doing...)标注出来。可以说,在小学英语预习中,适当融入导学案,以导学案为引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前预习,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促进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基于导学案提升学习效果

英语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主要场所。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导学案,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使他们完成对英语知识的深度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张玉洁 2020)。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Unit 4 Hobbies 的教学中,教师提前设计导学案,并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先对课文进行泛读,然后结合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如“What does Mike/Liu Tao/Yang Ling/Su Hai/Su Yang like to do?”等,加深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鉴于本堂课的语法知识点——第三人称单数时态动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教师在导学案中聚焦动词的动名词形式,引领学生在“What do(does)you(he/she)like doing?I like/He(She)likes doing...”等句型探究中高效完成语法知识点的学习。

又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Unit 3 Asking the way 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词汇、重点句型)的内化,提升其学习效果,教师设计一份有关口语训练的导学案。首先,教师设计口语训练情境:“Bob is new here,can you guide for him?”其次,教师提供学校、图书馆、公园、动物园等地点,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运用本堂课所学词汇和重点句型进行实操训练。如此,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在口语实践中促进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内化,真正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基于导学案拓展学习维度

在传统的课后环节,教师基本上都是给学生布置抄写、机械性的作业。如此,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还制约了其知识面。在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包含语言实践活动的导学案,使他们在导学案的引领下,拓展学习维度,并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张玉洁 2020)。

例如,在讲授完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Unit 4 Hobbies 后,教师设计了一份调查家庭成员爱 好 的 导 学 案 :My father / mother likes ...;My grandfather/grandmother likes...;My sister/brother likes...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使用英语,发展英语综合素养。

又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Unit 5 How old are you 中的语篇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西方人打招呼的细节。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借助导学案为学生呈现一些延伸性的探索任务,包括西方国家的人际交往礼仪、文化等,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四)基于导学案查漏补缺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后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出诸多知识漏洞。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据此设计出针对性的导学案,以便他们课后在导学案的引领下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学习短板(闫志琴 2021)。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Unit 8 We’re twins 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作业反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单词拼写错误、音标掌握不扎实、语篇内容一知半解等。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缺乏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在完成课堂教学后,立足学生的学习短板,科学设计导学案,使他们在导学案的引领下查漏补缺。以单词拼读为例,鉴于部分学生单词拼读能力较差,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从音标入手,逐渐过渡到句子、语篇,使他们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地完成单词拼读。可以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应用导学案,能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基于导学案强化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一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只有双方都积极参与,形成有效的互动,才能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常常先将相关的词汇、重点句型等进行总结,然后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有鉴于此,在构建互动课堂时,教师可立足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针对性的导学案,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互动学习(朱娅 2021)。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Unit 5 What do they do?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师生互动,首先,教师聚焦本单元主题,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份导学案。在这一导学案中,教师为学生呈现大量有关职业的图片,引领他们观察、猜测,并初步完成自主学习。其次,针对学生结合导学案的自主学习结果,教师向他们提出问题:“What do your parents do?”如此一来,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然后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参课堂互动,真正实现了师生双边互动。

(六)基于导学案开展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有鉴于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首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上下;其次,教师可为学生制订合作学习导学案,使他们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3 Holiday Fun 的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首先,教师结合其日常学习成绩、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按照5 人一组的标准,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其次,教师聚焦本堂课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导学案,包括以下两个互动交流问题:“Where did you go on National Day?What did you do on National Day?”如此,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围绕自己在国庆节假期间的活动进行讨论与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仅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而且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了动词过去时态及相关词汇的用法,并促进了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真正达成了学习目标。

(七)基于导学案优化教学评价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虽然置于最后一个环节,但是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价值。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后续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引领学生在评价中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下一个阶段学习的方向。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基本上都采用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在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学评价的价值功效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时,可利用导学案这一工具,针对学生在导学案引领下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使其成为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利用导学案的引导功能,指导他们围绕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例如,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Unit 7 On the farm 的Story time 板块教学评价中,教师基于导学案的引领,根据学生导学案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力求将他们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精准、客观地反映出来,并将其与学习结果评价整合到一起。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结合自己在导学案中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朱娅 2021)。如此一来,在导学案的引领下,既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创新和优化,又满足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结语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还要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将英语课堂从“高耗低效”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导学案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凸显了“生本教育”理念,契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导学案教学的内涵,科学编制导学案,并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高效学习英语知识。

猜你喜欢
译林学案课程标准
内卷
科教新报(2024年4期)2024-03-17 09:48:21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乡愁导学案
再续“趣”缘——以译林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例谈CSS教学范式
“比例尺(一)”导学案
过刊转让
译林(2014年2期)2015-01-19 14:08:07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