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林
怎样才能明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那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考核是不可缺少的,除了可以检查其学习情况外,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检验。有效的评价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师发展,促进教育良性发展。
现有的教学评价把所有的学生统一放在同一起跑线上,采用标准化模式评价,是不合理的。虽然升学考试使用选拔功能的评价可行,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并不适合日常学习评价。如果将这种带有选拔功能的评价运用在日常学习评价中,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评价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强调英语的功能,重视结果,对学生的发展并不重视,忽视过程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大多数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其问题突出,甚至可能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无法保护他们的学习自信。
大量的实践及文献证实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呢?实际上,这种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也称过程性评价,其关注点除了学习成果外,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韩丰芮 2016)。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在于评价的是事物总体过程,指向改进评价结果,用于教学和学习的提升,而非判断与甄别(贺冶 2013)。形成性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参与的各类学习活动,发现其潜在能力,改进其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真实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刘昊 2015)。
形成性评价最早见于1967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家斯克里芬(Scriven)的《评价方法论》一书,他将评价分成形成性及终结性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教学或其他活动方案中对所形成的动态过程开展综合性评价(苏倩倩 201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对形成性评价作了具体的任务规定,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应聚焦并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重视评价的促学作用”(教育部 2020)。简单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形成性评价是针对学生日常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开展的评价,一般包括态度、情感、策略等方面。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的目的十分简单,即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调控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由此增强其对学习的自信并形成有效的合作力(王建丹 2015)。
1.建构主义学习观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强调学习具有建构及积累性。这就说明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非常重要。比如,鱼就是鱼,如果没有已知经验,那么就会想象陆地上的牛、鸟等均是鱼的样子。因此,在开展新知识学习时,学生需要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联系。这就是一种学习的社会化情境过程。研究证明,学生可以记住九成以上自己所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而对于教师所说的内容只能记住两成左右。教师应该从sage on stage 转变成guide(王建丹 2016)。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也是以其为中心不断地建构与发展的。这就说明了学习并非被动接收,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学习评价不能以教师为主体,而要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学习评价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减少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自信心的挫伤,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及获得满足感。
2.多元智能理论
1983 年,加德纳(Gardner)出版了一本书——《智能的结构》,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书中说明了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多项智能,并将智能分成七大类,包括数学逻辑能力、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对音乐的音感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空间视觉感知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自我认识的能力(加德纳2013)。这些能力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如有的人喜欢运动,对音乐敏感度却不高;有的人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敏感度,数学逻辑能力却很差。不同的智能使每一个人所拥有的特点不一样。因此,单以成绩评价学生是不够全面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强调的是智能在不同个体及不同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不一样。这也说明了不能把学生单纯地分成优等生或“后进生”。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开展的评价工作需要从全面的角度进行多层次分析。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表现的方式开展评价,包括他们之后所取得的成绩及情感上的表现。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等的自我管理和调整。每个学生都要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开展自我评价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考查自己在全英文课堂中能否听懂同伴或教师发出的指令;(2)课堂中自己能否熟练运用英语表达观点;(3)采用什么方法记忆单词;(4)在写作时能否正确表达。
2.互相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相评价,要求学生根据制订的标准对同伴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范例即可,帮助学生的评价走向正确方向。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信任同伴,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这种评价方式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平台,使其通过平台交流和沟通,学习他人的长处。
《课程标准》提出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有一个不可省略的步骤,那就是同伴之间相互批改作文。实践证明,相互批改作文能让学生既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又从同伴作文中学到更多表达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3.教师评价
很长一段时间来,评价最重要的方式是教师评价,这也是学生所重视的。教师评价的方式通常较为多元化,如日常作业评价、绩效评估、口语评估和课后与学生交流评估。因此,在开展教师评价时,第一步是帮助学生完善评价标准,并协助他们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以提供反馈和指导;第二步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最终的评估结果,而且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及时掌握其学习情况并进行优化、调整;第三步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估的实际过程,根据其学习情况优化评估方法。
课堂评价一般分成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形式。终结性评价指教学结束后对结果进行反馈,这种评价方式比较刻板。形成性评价则涵盖学生学习的总过程,帮助他们提升兴趣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提高学习成绩。站在科学角度分析形成性评价,其重视求学过程,包括经验的积累,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形成性评价的操作难度不大且直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升其学习效果。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及教师认识并了解形成性评价,对英语的学与教而言极为重要。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意见统一后,才能更好地实施形成性评价。
根据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和特点,综合考虑高中生的年龄情况,拟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形成性评价方法。评价需要涉及多元化内容,如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等。形成性评价的工具除了观察、问卷调查外,还可以形成自评和互评结合的评价模式。
教师需要提前向学生做好解释工作,告知他们评价除了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分数外,还包括形成性评价。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也要纳入评价,如学习的态度及合作精神等。告诉学生这种评价过程是开放且动态的,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1.关于掌握语言知识的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采用表格的方式罗列每个单元的词汇、句型、话题等重点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拟定学习计划,安排课外学习时间。至于评价,则以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
2.关于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评价
这两部分的评价内容需要融入日常教学。教师为每个学生制作学习档案袋,让他们将自己的错题记录本、试卷等各种材料放入其中,每学期进行学习档案袋展示。通过小组间交换档案的方式开展交流合作,总结经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检测,从而提高其参与评价的意识。
3.关于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的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因此具体实践过程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所有学生一起努力,相互勉励,拟定学习任务,同时自觉填写自我评估表。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律性。例如,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评估反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然后交给其他学生或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互改,并填写评价表。之后,根据评价表的内容再次修改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修改完成的作文的质量自然比初稿更高。最后,学生将作文提交给教师,由教师从专业角度进行批改并反馈给学生。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存入学习档案袋,学期末进行自我回顾,选择最满意的作文展览在学习栏中。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Traveling Around Reading 部分 Travel Peru 为例,引导学生探索秘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在这个活动中,很多小组选择的重点内容是介绍Inca Empire。然而,这存在一个问题,学生无法使用笔记或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整理。有鉴于此,教师调整了项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重点提炼。下页图是某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
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
在新学期开始时,教师对两个班(8 班和15班)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所得结果见表1。
表1: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
从表1 可以看出,8 班学生的积极性明显低于15 班学生。看电影也是学习英语的一种主要方式。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英语对话数量很少,质量也不高。这表明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较差,跨文化认同感比较薄弱,积累的语言素材也不够丰富,学习英语的动机有限。只要遇到与英语实践有关的活动,学生就会存在退缩和害怕的心理。
在实验班(15 班)实施了一个学期的形成性评价后,教师在学期末再次采用同样的问卷进行调查,所得结果见表2。这个实验中,对比班(8 班)只使用标准化测试。
表2: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
教师收集实验中的各种数据并分析,得到的结果证实了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在许多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如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乐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等。另外,学生还通过小组互评增长了见识,情感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交流。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明显得到了提高。
高中阶段是备战高考的关键时刻,日常教学比较紧张、进度快,因此推行形成性评价存在一些困难。
第一,和年级组的教学进度相连接。参与本次实验的班级英语教师反馈,之前全年级各个班级的英语教学进度是统一的,在实验班级实施形成性评价后,需要重新整合和调整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和课时就会出现和其他非实验班级不同步的情况。如果要将形成性评价用于课堂教学,那么就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以实践为主,从而会耗费很多时间。从这里可以看出,活动时间及年级教学安排之间有矛盾,从侧面反映了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一定要得到更多教师的认可,否则难以推进。
第二,很多家长和学生不理解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因为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更多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需要他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就与许多家长“做题为上”的传统观念产现了矛盾。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在形成性评价中无法快速得到满足。
第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需要以制度为基础和前提。Formative assessment should serve as the bas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 regulation of teaching methodology(Saito&Inoi 2017)。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向标,决定了他们未来需要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因此,在高中阶段使用形成性评价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前提,以保证该项工作正常开展。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可以借用班主任力量,把形成性评价归入班级评价体系,让评价结果有制度保驾护航。
形成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语言技能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等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实践活动的角度分析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效果,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既能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同伴帮助,又能改进教师指导。教师需要在心理上认同形成性评价,注重自我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从自我发展理论出发,教师还应积极开展更多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活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