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2024-01-22 14:31:06
英语教师 2023年21期
关键词:邮件语篇意义

徐 丹

一、主题意义探究的内涵,重要性及路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包括主题语境等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主题语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类。就重要性而言,《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教育部2020)。就功用而言,主题语境不仅规约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认识到,英语课程应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就方法而言,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教育部 2020)。

二、读写结合的内涵、现存问题及实施原则

阅读与写作是语言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理解性和表达性技能,读写结合教学更加融合式发展这两项技能。格雷厄姆(Graham 2020)指出,阅读与写作作为读写能力(literacy abilities)相互支撑的两个方面,具有双向发展路径和相互促进作用,教师应更多地将读写结合引入课堂。近年来,国内外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对读写结合有效性的学理和教学实践探究,在新高考广泛运用读后续写等题型的背景下,国内对读写结合教学高度关注(王芳 2019)。

目前,读写结合教学存在以下常见问题:(1)阅读与写作教学割裂,读写在教学环节上简单拼接;(2)语篇研读维度偏颇,或只强调信息整合或只突出语言知识;(3)片面关注语言技能训练而未关注核心素养培养;(4)写作教学无过程性指导,未搭建有效的写作支架;(5)多元评价缺位,课堂缺少及时、有效的师生反馈。

基于此,教师总结出五个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读写结合教学原则:(1)主题意义探究贯穿教学;(2)语篇研读深入精准;(3)学习过程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分层融合;(4)阅读与写作在内容、语言和结构上有效连接;(5)学习评价基于教学内容及课标要求多元标准。

三、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例析

(一)深入研读文本,寻找读写关联

教学内容为译林版高中《英语》(2020 年)选择性必修一Unit 2 The universal language Reading板块Understanding culture through music。单元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话题是“音乐”。下面,从What、How 和 Why 三个角度对阅读语篇 Understanding culture through music 进行分析。

What(主题内容):语篇为两封交换生所写的电子邮件,第一封邮件由外国学生艾利斯(Alice)介绍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重点描述《梁祝》音乐、故事和情感间相辅相成的匹配关系,以及中西结合的创作特色;第二封邮件由中国学生哈里(Harry)介绍美国的乡村音乐的历史、风格及音乐人约翰·丹佛(John Denver)的名曲《乡村路带我回家》。

How(文体语言):语篇类型为电子邮件,两封电子邮件都呈现了邮件的典型结构,采用朋友间邮件的非正式语体。第一封邮件在介绍《梁祝》演奏时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第二封邮件在介绍乡村音乐时采用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鲜明直观。

Why(主题意义):语篇以交换生的视角分别介绍中国的《梁祝》和美国的乡村音乐,旨在说明音乐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可以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二)透彻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维度

教学对象是江苏省南京市某四星级高中高一理科班53 人。虽然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较好,但是在应用文写作上并不突出。对于该班学生来说,两封邮件的阅读难度较小,但他们在邮件写作上存在一些问题,如首尾段格式和得体用语未能掌握,主体部分要点展开不够充分,语言多样性尚显欠缺等。

(三)细致确定目标,指明读写方向

根据以上语篇研读和学情分析,教师制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速读概括大意和细读完成思维导图,获取两封邮件中主人公艾利斯和哈里了解中西方音乐经历的关键信息,梳理邮件中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美国乡村音乐的细节信息并积累音乐相关主题语言;

目标2:掌握邮件中介绍中西方音乐时所采用的拟人、举例子和分类别等修辞方法;

目标3:回顾邮件结构、论点展开方式和语言得体性,强化邮件写作知识;

目标4:通过邮件阅读和自由讨论,深化主题意义理解,了解音乐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有助于跨文化交流;

目标5:运用所学主题语言和邮件写作知识写一封邮件,谈论喜爱的音乐及音乐的普遍性。

(四)合理设计活动,进行主题探究

教师聚焦电子邮件的结构特点和学生个体体验,模拟生活中“阅读邮件—写作邮件”的真实过程,将教学环节设置为“音乐导入—阅读邮件1—阅读邮件2—主题讨论—邮件写作”,引领学生对本单元The universal language 和阅读语篇Understanding culture through music 的主题进行探究。教师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融合对写作的过程性指导,有机融入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

1.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活动

(1)创设真实情境,导入主题话题。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起点,是教师“有目的、有方向、有方法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种方式”(王大宝 2001)。从英语学习活动观来看,课堂导入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中的“感知与注意”,旨在调动学生感知主题意义,初步进入主题语境探究活动。课堂导入应做到目的明确、符合学情、操作简单,高效引入主题。

课前,教师播放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提出 3 个问题:Q1:Do you know what music it is?Q2:Can you tell the story of Butterfly Lovers in short? Q3:Do you think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abroad can understand this story through the music?学生对这一音乐节选并不陌生,能流畅地回答Q1和Q2,对于Q3,答案各异,思维发散。

【设计说明】教师通过课前音乐有效创设主题情境,以耳熟能详的《梁祝》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高效引入话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梁祝》的细节信息并聚焦音乐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宏观上激发其主题意义探究兴趣,微观上为其阅读邮件作铺垫。

(2)围绕语篇主题,梳理语篇信息。

在读写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文本输入的基石,学习理解类阅读活动主要涉及语篇浅层信息的梳理整合,因此可采用梳理文本结构和整理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文本结构有利于获取文本的主旨大意,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促进对主题意义的归纳理解(郭颖、徐国辉 2019)。思维导图作为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信息梳理方式之一,有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形成结构化认知。《课程标准》指出,在设计信息整合类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教育部 2020)。

活动1:快速阅读邮件1 和邮件2,基于以下问题梳理两封邮件中关于《梁祝》和乡村音乐的关键信息。

Email 1:

Q1:What does Alice,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abroad,think of Butterfly Lovers according to Para.1?

Q2:Why does Butterfly Lovers deserve to be heard according to Para.2 and Para.3?

Email 2:

Q1:What attitude does Harry,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China,hold toward country music according to Para.1?

Q2:What has Harry learned about country music according to Para.2 and Para.3?

活动2:细读邮件主体部分并分小组完善思维导图(见图1—2)。

图1

图2

【设计说明】活动1 关注语篇中心句和段落主题句,聚焦获取、整合关键的主题内容,使学生迅速把握主旨大意,锻炼速读技巧,形成宏观阅读素养,同时从内容层面为后续邮件结构梳理、主题意义探究及邮件写作提供先导支持。活动2 聚焦语篇主题内容和思维导图绘制,帮助学生对主题内容形成结构化认知,有效培养其信息整合能力。

2.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活动

(1)基于主题内容,归纳语篇语言。

《课程标准》在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二对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要求中提到:“能在表达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确切表达意思,体现意义的逻辑关联性。”(教育部 2020)同时,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考试应主要考查学生表达的实际效果,兼顾表达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得体性。……要从意义表达的实际效果、口头和书面语篇的结构、文体特征、衔接性和连贯性等方面制订评分标准。”(教育部 2020)因此,读写结合教学应将关于How 的教学作为重点之一,从微观上关注遣词造句,从中观上关注修辞手法,从宏观上关注谋篇布局,使其恰当服务于意义表达。

活动1:总结主题语言。

在速读和细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将关键内容画线标注,并追问:“What language about music is used in the email? Summarize them in the table.”让学生归纳总结两封邮件中关于“音乐”的主题语言,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整理词汇、词组,形成写作素材库。

活动2:赏析修辞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细读赏析两封邮件中拟人、分类别和举例子等修辞手法。在邮件1 细读环节,教师对whispering 这一关键词提问:“What writing technique is used in‘as if whispering to the audience’?”(Line 8—9)在邮件2 细读环节,对于第二段的修辞手法,教师直接点拨“We can learn from Harry that when you introduce something you can provide a list of facts about it.”;对于第三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先齐声朗读,然后关注重点句并回答问题:“How does Harry prove his statement‘The simple tunes and natural images are often very suggestive of countryside surroundings.’?”(Line 17—18)

活动3:梳理语篇结构。

就语篇结构而言,教师从论点展开结构和邮件结构两个方面出发。就论点展开结构而言,在两封邮件速读环节,教师追问:“How do Alice / Harry support her / his view stated in Para. 1?”就邮件结构而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邮件典型结构和语言,并 提 问 :“Q1: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an email?Q2:What is included in each part of an email?Q3:What typical language of an email is used in the two emails,particularly in the first and last paragraphs?”

【设计说明】读写课容易忽视主题语言,而其正确、恰当使用正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活动1要求归纳总结主题语言,点明主题内容与主题语言之间的关系,可为写作环节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架和语言支架,与速读、细读共同达成学习目标1。活动2 要求赏析修辞手法,采用提问、点拨和赏析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更高效地习得目标修辞手法,为写作提供语言支架,达成学习目标2。邮件作为应用文有以下鲜明特点:写作目的明确、语言表达得体和格式体例规范。高一学生因缺乏应用文写作指导而常常失分,体现在首尾段不能准确得体地表达写作目的和情感。活动3 通过建立读写关联,有效强化学生谋篇布局及语言得体性方面的邮件写作能力,达成学习目标3。

(2)判断作者意图,探究主题意义。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一节指出:“教师应注意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审视事物和人物的真、善、美,评判不同的价值观,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层理解,充分体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落实好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教育部 2020)这意味着教学不能局限于浅层的信息内容和写作手法,更要关注语篇隐含的深层次主题意义,即对Why 的问题予以足够关注,让深层次主题意义探究充分起到启智润心的育人作用。

活动1:在邮件2 第三段阅读结束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文中引用的歌曲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 节选,并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Q1:What can you see?Q2:How do you feel?”

活动2:为呼应导入部分的设问,教师在两封邮件阅读结束时分别总结式提问:“Can Alice understand Chinese music? Can Harry understand Western music?”

【设计说明】活动1 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主体内心体验,使其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悟音乐的跨文化交流魅力。活动2 总结性提问点明语篇主题,通过聚焦邮件主人公经历,带领学生解读语篇主题——Understanding culture through music。

3.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活动

迁移创新类活动是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语篇隐含的作者态度和价值取向,赏析语言,并探究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观点等,加深他们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使其在新的语境中综合运用所习得的知识结构和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教育部 2020)。

活动1:在邮件阅读结束后,教师提出自由讨论思考题: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music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What benefits can music bring you?What is universal in music?

活动2:在邮件阅读和主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板书回顾阅读教学重点并引入邮件写作任务:假设你是晨光中学的李华,笔友彼得(Peter)给你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你对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的理解。请写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包括:(1)简要介绍自己喜爱的音乐;(2)谈谈音乐为什么是世界通用语言。注意:(1)词数不少于 80;(2)可适当加入细节使行文连贯;(3)参考词汇:世界通用语言 a universal language;(4)鼓励使用拟人、举例子等修辞手法。

【设计说明】活动1 通过自由讨论进一步揭示单元主题The universal language,引发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深层次理解和对主题意义的批判性思考,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也为写作提供内容支架,与邮件阅读共同达成学习目标4。活动2 顺应邮件阅读和主题讨论的多维铺垫,参考高考英语写作设置邮件写作任务,让教学前期所有的语言知识学习、文化意识培养、思维品质锻炼和学习能力提升都有了落脚点,更牢固地落实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最终邮件写作产出达成学习目标5。

(五)有效实施评价,强化学习效果

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基于标准化量表的多元评价可有效追问学习效度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李兴勇、罗少茜 2022)。在评价活动中,教师要给出评价内容和形式,以及评价要求和标准。就读写结合课而言,为写作制订符合高考英语评分标准的评价量表,并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有效助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师参考《课程标准》、高考英语的应用文评价标准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制作写作评价表(覆盖内容、语言和结构),要求他们实时参考自评。在写作结束后,教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朗读作文,并由师生根据写作评价表点评。之后,教师展示一篇范文,让学生齐声朗读,以起到典范引领作用。教师还要求学生课下两人一组根据写作评价表组内互评及优化写作。

【设计说明】本环节制订规范且贴合教学内容的写作评价表,旨在加强读写结合并让学生有参考标准。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借助写作评价表广泛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评价,体现了他们在学习和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结语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应立足语篇研读和学情,围绕主题意义,整合一系列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使教学从创设情境主题引入到深入语篇主题探究,再到内化所学主题迁移,构成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读写结合统一体,有效实现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入理解。多维度深度建立连接的读写结合教学为学生写作提供内容、语言和结构支架,强化其读写能力,增强其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能力,最终帮助其实现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邮件语篇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来自朋友的邮件
有意义的一天
一封邮件引发的梅赛德斯反弹
车迷(2018年12期)2018-07-26 00:42:32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
古代文明(2012年4期)2012-10-22 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