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爱丽
摘 要:提升创业素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出发,探讨了创业认知、创业品质、创业态度、创业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创业教育、个人成长背景对创业素养的影响,建构大学生创业素养影响因素模型,并据此提出了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教育、拓宽创业教育形式、加强个性帮扶等路径,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素养 影响因素 培育路径
创业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创业素养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2022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1%,总体创业比例仍然较低。是否具备创业素养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具有优质创业素养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大、动力更足,同时,优质的创业素养也能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因此对大学生创业素养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素养的内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国家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为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指导,高校依据指导文件对大学生创业素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何振芳设计了以“团队+竞赛+导师”模式为基础,围绕管理体系、选拔体系、培养体系、锻炼体系四个核心体系构建的“四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核心体系。[1]陈洪华研究发现,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创业文化,加强创业导师队伍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关键因素。[2]马国华等探究了创业能力的构成,分析创业者的必备素质,进而提出在大学生个体、学校、社会、政府、企业等层面创业素养的提升路径建议。[3]
目前,国内对于创业素养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动态持续的特征。通过对文献的综合研究及实践调研,笔者认为创业素养是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受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包含创业认知、创业品质、创业态度等方面;客观因素包含创业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创业教育、个人成长背景等方面。其中,主观因素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客观因素则需要创业者深入分析和把握。只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紧密结合,才能推动创业活动的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创业素养、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创业型大学生培养模式等相关方面的文章进行研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素养“两因素六维度”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一)主观因素
1. 创业认知
创业认知是指对创业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创业的意义、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创业的机会和风险等方面的认知。张永升等通过调研得出大学生对创业持有积极态度并认同创业行为的结论,然而面临真正进行创业这个行为时,则会再深思熟虑,提出强化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实践平台、落实创业优惠政策以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4]林炜铃等提出不同个体特征、创业激情、逆境商数对大学生创业风险认知有显著影响。[5]正确的创业认知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创业者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创业的意义、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市场的机会和风险,以便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创业计划,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2. 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品质和特质,包括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等,这些品质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会影响创业者的决策和行为,并决定其创业成功的概率。这些特质通常需要在创业前或创业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同时创业者需要了解自己的特质和不足之处,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3. 创业态度
创业态度是指创业者对创业过程和创业目标的看法和态度,创业态度也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创业者具备积极进取、勇于挑战、承担风险、专注执着等创业态度,才有可能实现创业成功。创业态度是创业素养的體现之一,积极的创业态度促进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帮助创业者更好地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创业成功。
(二)客观因素
1. 创业的社会环境
创业的社会环境是指创业者能够接触到的一切外部创业的环境要素,对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成功产生重要影响。这些环境要素可以分为三类:① 政策环境,指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创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这些政策对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② 社会环境,指整个社会对待创业的文化、价值观,一个宽松且包容的社会创业环境对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能够减轻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压力,降低因害怕创业失败而放弃创业的概率;③ 经济及技术环境,指的是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市场竞争情况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也有着重要影响。
2. 学校的创业教育
学校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包含课堂教学、竞赛实践、项目实施等。课堂教学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竞赛实践主要指将“课堂—比赛”融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以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实现专业知识的整合与实践运用,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运用,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项目管理、问题处理、目标制订等多方面的能力;项目实施指让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等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模拟公司运营,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创业的全过程。
3. 个人成长背景
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背景对创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创业经历、职业经验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创业素养。首先,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创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背景通常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起到塑造作用。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接受了积极进取、创新思维等价值观的影响,那么他在创业过程中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素养。其次,教育经历对一个人的创业素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创业过程中更有优势。再次,创业经历。既往的创业经历对一个人的成熟、成长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无论是成功的经历,还是失败的经历,都会沉淀为其特殊的人格品质,而这些人格品质也会指引着后期创业工作的方向。最后,职业经验。经历过职场历练的人会更加沉稳、有谋略,丰富的职业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创业者而言,人生阅历越丰富,越能够在激烈的商场上生存下来。
三、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优化创业环境,形成社会—政府—高校—企业相协同的创业氛围
创业环境直接影响了创业者的创业心境。首先,社会的大环境应该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要减轻大学生对创业失败的心理压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尝试创业。其次,制定针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建立基础设施配套,实施税收减免、财政金融支持等系列配套政策,同时加上创业失败的救济政策,双管齐下,既有正向激励又有托底政策,让大学生安心创业。一项利好政策的出台必定经过了多方论证,最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如果因为宣传不到位致使大学生不知道该政策,或者因为理解不透彻而没有享受到创业政策,导致其没有创业或者创业不成功,那么前期的所有努力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政策的制定重要,政策的宣传同样重要。
高校是培养学生创业素养的摇篮,政府要鼓励创业的企业家和高校加强联系,建立校企沟通渠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系,大大丰富高校创业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联合组织创新创业讲座,增加大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加强创业教育,形成高校—企业—教师—学生合力的创业教育體系
首先,作为高校,可与企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创业教育,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和实习等方面。企业提供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企业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接受创业教育提前对创业有个相对全面的认识,不断吸收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为创业打好基础。学校的创业教育可以采取理论、竞赛、实践等多种形式,最终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其次,有了相对完善的创业教学体系之后,要注重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可以和学校的心理中心、素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联合起来,开展素质培训、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开拓、坚持等创业所需的特质。最后,学校要重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老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教师需要具备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兴趣。专业课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将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关注创业领域,帮助他们了解创业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兴趣,陪伴学生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三)拓宽创业教育形式,形成“课程—竞赛—教师—学生团队”四位一体的互补型创业教育形式
创业课程建设是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技能培养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高校要构建基于普及型的基础创业课程、融合性的专业创业课程、发展型的实践创业课程的创业课程系统。普及型的基础创业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精神;融合性的专业创业课程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中,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使课程呈现出跨学科性、创新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型的实践创业课程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习和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邀请成功创业者来校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和经验、开设创业实践课程、与企业合作并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来实现。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承载及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之一,逐渐被各大高校重视。[6]以大赛为依托,改革原有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求异复合式应用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的要求。[7]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往往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由于缺乏实践性,因此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竞赛具有较强的目标和荣誉驱动,竞赛的成绩对学生提升学历、寻找工作等未来发展有正向影响,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竞赛中,创业型“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增强,团队指导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引导,创业团队之间以及导师和学生之间创业思维的碰撞诞生出的好的创业想法,使得学生对于创业更有信心,形成自学内驱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四)加强个性帮扶,针对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坚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人格特质,因此要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包括他们的成长背景、性格特征、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等,以信息化形成“一生一档”,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其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对于有创业经验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创业培训和支持;对于没有创业经验的学生,可以从基础开始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再次,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可以安排班主任、辅导员、学业导师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创业素养。最后,建立个性化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改变创新创业课程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式,要加强课程过程的考核,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沙盘、创业情境模拟等形式进行多情境、多角度、多元化的考核,学生在学习和考核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提升创业素养。
(五)培养学生积极的创业态度,为未来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持久长效创业行为的形成
积极的创业态度不是简单地认为自己喜欢创业,愿意创业,实质上它还包含着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不能冷静地找方法,在遇到竞争对手时能不能找到自己企业的特色和创新点,在创业遭遇滑铁卢甚至是失败的时候能不能有强大的内心去承受等。
培养学生的创业态度,可以通过经验分享、创业实践、团队合作、个性化指导等途径来实施。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成功者来校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挑战,学习成功者的品质和素养;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同时通过培训、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帮助他们制订适合自己的创业计划和策略,让学生具备积极的创业态度。对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只有具备积极的创业态度,不断提升创业素养,才能做到真正的高质量创业。
四、结语
创业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程,能否具备高质量的创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创业者的成功与否,只有社会、企业、高校、教师、家庭和学生全方位联动起来,才能够持久推动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振芳,肖燕,马雪梅,等.基于“团队+竞赛+导师”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創业素养培育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31):74-78.
[2] 陈洪华.大学生创业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和影响角色研究[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思政课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23.
[3] 马国华,周军燕,张国华.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构成与提升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2):37-39.
[4] 张永升,陈曦,袁伟民.创业认知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3):24-27.
[5] 林炜铃,辛洪光,吕伟波.大学生创业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本科高校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175-180.
[6] 陈金波,殷实,刘芳南,等.基于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iGEM)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0(12):111-113.
[7] 阎跃观,刘吉波,郭俊廷,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高校协同育人与实践基地共建模式[J].测绘通报,2021(11):155-16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大学生成功创业者特质识别与潜在创业者创业特质培育研究(2021
JSJG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