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曾锐?李学保
摘 要:历史观的培育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生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永恒的教育主题,努力构建以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形成以符合基本国情的历史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为基础的历史教育。
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观 大学生 历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0月27日的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1]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其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五个认同”,成为大学生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历史观培育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
由于“历史教育是通过各种渠道、运用不同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培育国民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社会实践活动”[2],其目的就是通过相应的教育强化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记忆,培育国民的身份归属和国家意识,形成稳定的国家认同。由于现实中的人不可能亲身经历过去的历史,只能通过历史的记录去感知历史,历史教育便成了人们获取历史认知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国民的历史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例如,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历史课是五大核心课程之一,可见美国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本、韩国政府在2000年前后曾通过颁行相关的历史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历史教育方案等措施,形成了对本国青少年的历史教育体系。[3]国家通过对历史教育目标、内容、任务和形式等方面的具体干预,从根本上确立历史教育应该让青少年“记住什么”和“遗忘什么”,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致的国家历史记忆,构成稳定的国民身份归属和国家认同,为本国的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服务。由此可见,历史教育以其特有的作用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成为国家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虽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等属于意识,是认识主体在具体的历史观影响下对历史所做出的主观判断和选择,其结果取决于认识主体的历史观。面对同样的史料,不同历史观影响下的认识主体,会得出不一样,甚至截然不同的认识结果。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历史、分析历史,进行科学的历史观培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简单地传授历史知识,而是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判,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思维模式。成功的历史教育,不仅要关注让受教育者“记住什么”和“遗忘什么”,还要让受教育者从中掌握“记住什么”“遗忘什么”的思想和方法,并由此形成对国家稳定的历史自信,进而构筑起源于历史自信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以及身份归属和国家认同。
二、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大学生历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4]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具体国情,国家干预下的历史教育必然要依据本国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开展,通过有序的历史教育强化国民的共同记忆、培育国民的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力量,这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历史是所有事物的来源,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渊源,历史有保留‘集体记忆的功用,所有事物的现今都是前因的后果或流变”[5],因此不能无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谈论现实必须回顾历史、借鉴历史,否则就变成无根无基的枉谈。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6]当下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演进而来,独特的中华文化和演进历史赋予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教育是大学生认识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将走向何处的最有效途径。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讲道:“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中华民族故事就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故事。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8]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9]。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相互影响、相互吸引、相互学习,几经迁徙和流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是各民族间共同性不断增强的自然结果,充分反映着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主流和本质;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是各民族间相互尊重、包容差异、和睦相处的真实写照,充分展示着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特征,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集各民族之大成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编织出各民族所共识的精神谱系,彰显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持续浸润、滋养着中华民族。大学生历史教育就是将历史这面镜子完整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作为历史教育的逻辑起点,明确大学生历史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及内容,构建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大学生历史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历史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从中感知各民族世代相传、血浓于水的兄弟情感,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动力,感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强大凝聚力,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大学生历史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
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对国民传播历史知识、培育国民历史观的活动,使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得以传递和延续。不同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育,必然会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最终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社会是一个整体,历史是对过去所发生事物的真实记录,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联性。因此,人们认识历史必须从历史的客观事实入手,客观、系统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人物与社会演进的关联因素及作用关系,任何割裂、碎片、臆推历史的行为,都是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大敌,都会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判断陷入歧途。
互联网时代使人们身处在一个前所未有且超乎想象的开放空间之中,各种思潮充斥、泛滥。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别有用心地否定我们伟大祖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开发、缔造的历史事实,否定、歪曲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和先贤先烈的历史贡献,甚至无视历史事实、制造各种借口,恶意篡改和歪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奋进的历史,妄图破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消解各族人民业已形成的“五个认同”,极大地冲击人们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认知,严重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形成,影响他们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大学生历史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坚持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育人,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和方法,从根本上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和险恶用心,走出历史虚无主义所设下的“历史迷雾”和“历史陷阱”;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辩证地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和本质,认识我国各民族是如何从历史中演进而来,认识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内在原因,由此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和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揭示中华民族大家庭血浓于水的特有情感因素,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建立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四、大学生历史教育应紧随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
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将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简称“五史”)列为其中的主要教育内容,并明确“国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形式的教育成为国家的法定教育内容和行为。“五史”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艰辛奋斗经历,是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过程;记录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团结奋斗经历,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过程,是中华民族实现千年梦想、百年夙愿、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辉煌篇章,是“中国奇迹”的完整呈现。
目前在大学生中开展的“五史”教育是一项顺应时代和事业要求的历史教育活动,它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将中华民族的演进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结构特点、民族关系等讲得明明白白。“五史”教育清楚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必然,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壮举,特别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1949年后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庄严承诺的成功实现及伟大成就,使人们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10],从而认识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记忆和一致的价值取向,使各民族大学生能够胸怀“国之大者”,传承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五、大学生历史教育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永恒的教育主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情感态度和价值选择等心理活动,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心理及情感认同的综合表现,是对认识主体的“五个认同”态度的现实诠释。民族和国家都属于历史的范畴,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知态度,既来自对现实的体验,又来自对各类历史信息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认识主体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知及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历史教育的影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错综复杂。西方反华势力总是在寻找各种时机、制造各种借口、编造各种谎言攻击、歪曲、抹黑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发展道路,无视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根本改善的事实,歪曲、抹黑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扶持政策和民生工程的巨大成就,借助网络推送、非法传教、邀请讲学、科研合作等各种途径,不断向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寻找其代理人。另一方面,高校一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刚刚送走毕业生,又迎来新一级的学生。教育的对象虽然是一拨又一拨,但基本国情没有变,影响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各类不利因素依然存在,甚至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高校应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角度去认识大学生历史教育,坚守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永恒的教育主题而持续发力。
六、努力构建以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目标的大学生历史教育体系
大學生历史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已形成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为核心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坚持传播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之必然。但如果将现行的大学生历史教育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就会发现现有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及教学理念等均不同程度地缺少大历史观格局和中华民族历史观意识,暴露出大学生历史教育在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方面内容相对零散、主题不够聚焦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因此,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常态化内容。中华民族历史观培育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赋予大学生历史教育新内容、新任务和新使命;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提供完善的教育体系、教学平台等有利条件。
七、结语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自然也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职责。而思政课原本就是“为天地立心”、引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人的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构建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目标的高校历史教育体系,依然是要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为核心课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1]大学生历史教育应坚守这一历史事实,坚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根据大学生思政课的内容结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合理规划教学中的历史知识点,形成能够充分反映基本国情,特别是能够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大学生历史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大学生历史教育的话语、内容、方式等相关要件,实现对历史观培育的系统整合,使各族学生能够从中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华民族历史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积极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
[2] 丁俊萍,许春涛.习近平历史教育思想论述[J].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3):60-69.
[3] 张汉林. 国家认同: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N].光明日报,2017-04-20.
[4]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N]人民日报,2013-12-27.
[5] 娜拉.“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认同基础[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2-16.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7.
[9] [11] 習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10] 刘波儿.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若干思考——以四川省阿坝州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为中心[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9(1):46-50.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重点课题(JDZ2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