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颜甲
中国进入21世纪后,开放了我国的教育市场,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很多高校都选择了与国外的一些大学进行合作,通过引入优秀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规模。中央直属重点高校,拥有深厚的科研教学经验,在社会产业服务、优质生源等领域有着雄厚的传统优势,加上国家重点投入的财政、研发领域的重点项目,教育经费相对充裕,再加上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强强联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占据了主动,占据了高等教育的高地。而地方高校“吃财政饭,走计划经济路,以政府命令为支点”的办学模式正逐步淡薄,面对着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型”的高等教育,其费用补偿的主体是科研成果和受教育者的费用,因而,地方高校在这场变革中相对“弱者”。我国高校大多是教育性高校,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生源匮乏,导致了教育经费短缺,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浪潮中,地方高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必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全球化的机会给我们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挑战,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促进我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中外合作办学,既能使我国从国外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体系、教学理念和考核体系,并在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有别于普通的教育方式,它在教学中融入了市场观念,把知识看成是一种商品,要想取得长期的发展,就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在此基础上,许多学校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策略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中发挥着先锋的作用,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变革。
目前,为了在国际环境日趋恶劣的条件下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人才。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向前,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仅靠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今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中外合作办学在与外国知名高校的合作和交流中,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国内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在项目和机构上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在规模、设备、教学水平等方面,中外合作院校的规模、设备、教学水平都较差,但两者之间的比例并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的统筹。其次,东部沿海地区以中外合作为主,中部次之,西部合作办学数量极少,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这对我国的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从长远来看,东部的教育资源会比较充裕,而西部的教育水平则难以提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失衡。
首先,在师资培训上存在不足,中外合作教师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但是,由于师资结构不合理、培训不够科学、不注重培养,导致了外教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教学质量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合作办学机构的整体水平很难提高。其次,教师的训练不到位,训练的次数也很少。定期进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知识素质、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它所面向的学生群体也与普通大学有着很大的差异。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在合作办学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与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而其他专业的设置比例偏低,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专业受欢迎程度高,而且办学费用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首先,目前大部分的合作办学机构评价方法都有缺陷,因为评价对象太单一,对教学中的问题和管理水平的认识不够透彻,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因而必须促进评价的多元化发展。其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反馈速度较慢,给管理者的反馈时间太长,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和提供最好的信息支持,未能充分地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使教学管理的成效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从而使合作办学的优势发挥出来。
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课程思想,积极地吸收国外的优秀课程。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在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自身的优缺点,分别采用了三种方式:“移植”“修补”和“嫁接”。“移植”就是原汁原味地把外国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原汁原味地引入;“修补”是将国外的教学内容与中国的课程体系相结合;“嫁接”是在中国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把外国和中国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外国最新的科学和技术成果,并指定外国最新的教科书或相关论文作为教学参考,或者在课程考试的设置上引入国外的评价办法,从而推动我国的课程国际化水平。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理论与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应吸收国外高级教师实践性教学的优势,并在课程中加入实践性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为了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必须按照“计划”“调整”“论证”“执行”“过程”“质量管理”管理,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由中外专家、教授、学科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教学指导团队,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二是实施“教师评教”。每学期将举办一次研讨会,以了解学生对中国及外籍教师的意见,并将意见反馈给教师,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建立评估小组,对每学期末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对工作认真、教学质量高、学生反映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可以考虑取消委派,并与另一方进行协商,以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四是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教学管理中,使得教师的聘任、工作量的计算、课时的补贴等都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与研究。
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和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是增强学校竞争能力的关键。在对外合作办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国际化的教师,培养一批外语水平较高、专业知识较多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赴合作院校进修、访问、讲学,让他们学习新知识、新观点、新的教学方式。同时,要重视外籍教师的聘用与训练,使外籍教师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教育现状,更好地理解其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以消除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障碍;此外,还可以邀请外国专家学者到中国讲学。
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其按照生均培养资金增加的比例,尽快达到国家预算的平均水平。各省级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发展银行的信贷支持,以优化高校的信贷结构,减轻高校的信贷压力。政府应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资金投资,提高资助标准,这样,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能把“办学”的重点放在对外的“办学”上,大力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独立开展教学活动,为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本文所述内容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问题,并能掌握相应的对策。通过对高校合作办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等途径的运用,可以为中国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