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高校通识课程实施的理念建构

2023-04-15 13:21南颖
公关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通识学习效果

文/南颖

引言

科学技术变革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与综合化。通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中国高校通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不聚焦、课程评价滞后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未对通识课程的实施形成正确的认识,缺少系统的设计与理论指导。本文以学生中心理念来构建通识课程实施的理念,以期为通识课程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一、通识课程实施的内在逻辑需以学生中心为目标向度

1.“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核心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指的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所有教育活动的重点与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发展的任务交还给学习者,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以学生为中心”包含三个基本内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指的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需要在建立在学生当前认知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生理期发展任务进行组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从学生的个人特点出发,发掘学生的潜力来促进每位学生完成自己全面发展。“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是与传统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相反,把学习作为教育的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辅导者。“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指的是强调关注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判断标准。学习效果包括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学校教学工作效果最直观的反馈。而测量学习效果则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及时反馈机制,最终学校获得的效果评价能有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帮助学校调整工作。大学的使命是育人,“以学生为中心”是学校的职能决定的。

2.“以学生为中心”是通识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

“以学生为中心”是通识课程实施的内在要求。通识教育理念中就包含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通识课程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是对人的生活、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和态度、学术思维和求证步骤的教育,最终培养具有宽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襟,真诚、正直、有高尚品德修养和强烈责任感,有欣赏鉴别能力和批判思维的优秀公民,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识课程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幸福的教育。在这一理念与目标上,通识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识课程需要成熟的理论来不断支撑其发展。通识课程,作为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之一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特别是当前通识课程的实施与其理想状态有不小的出入,通识课程的改革不能停下脚步。因此需要成熟理论的指导与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发展的比较完备,拥有科学的学习理论支撑以及实践检验。从实践维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实践与方法、环境与技术、评价与评估上都具备基础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促进通识教育的实施改革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3.“以学生为中心”是通识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是通识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20 世纪中期美国学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引发了本科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系列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不同国家在高等教育上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识课程作为本科教育的一部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在通识课程中更加主动地思考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实践途径是学生学习,而通识课程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环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识教育改革下,构建以生为本的通识课程体系是首要问题。深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于应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及构建高质量高校通识课程体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通识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以来,虽未建立统一的课程目标,但是各个大学通识课程的根本目标包含着全面发展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通识课程目标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第一,通识课程需要以学生的发展规律为指导设定目标。通识课程在设置一般目标时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当前发展状态为基础,大学生当前发展状态包括大学生的当前学习基础以及当前认知发展阶段。首先,通识课程在设定目标时需要考虑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基础,目前通识课程的目标主要是补充大学生学生专业学习的缺陷,扩充学生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学习资源、家庭等各种因素导致基础素质不同,这需要通识课程明确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多层次、有难易梯度的多学科知识。其次,通识课程目标还需要考虑大学生当前认知发展阶段。大学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识课程的目标要明确抽离基础知识、训练抽象思维。[3]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通识课程提供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此才是真正社会可用之才。因此在通识课程目标描述时需要明确课程所针对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通识课程的一般目标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等,但在具体目标中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课程细化一般目标,避免课程内容混乱。第二,通识课程目标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包括学生具体的学法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通识课程的具体目标需要包含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课程目标规定一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学习。另外通识课程目标要指向最终的学习效果评定与测量。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有一个最简明的分级测量模式,即会说、会做、会教。能做到这三点就学到了。[4]通识课程目标描述时需要使用这些词汇来分级,以明确学习效果的测量。

2.课程设置: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通识课程目标决定了其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通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课程内容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实际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才能真正实现通识课程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其次,学习科学的发展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在互动中实现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学习情境对学习至关重要。通识课程内容只有保持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断提供真实的学习情景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通识课程设置关注学生的生活指的是通识课程设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首先,通识课程的设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识课程关注的是学生非专业性的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跟随其终身发展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强调学生发展为中心,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通识课程需要提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其次,通识课程的设置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人是社会人,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环境中,需要面对以及解决各种问题。通识课程需要向学生展示社会各个领域的基础框架、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课程设置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批判精神;最后,通识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由于大学教育大多数提供的是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专业化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通识课程则需要弥补这种缺失。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四个层面,它们之间具有层递关系。这四个层面分别为:心理层面、思维层面、伦理层面和精神层面。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内容则应该包含着这四个层次的精神引导,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我实现更深层次的需求。目前通识课程的设置都是依据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实际生活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高校通识课程应该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来提升课程质量,以满足学生生活的实际需求。

3.课程实施:立足学生的学习

通识课程学习主要发生在课堂实施中。首先,从教育理论层面来看,教育的内部规律决定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识教育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通识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结果仅仅为了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培养人,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社会的需要,更要关注个人身心发展成为一个独特且完整的人。从这个层面来看,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全人的教育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更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从认知与学习科学理论发展角度看,课堂实施必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认知科学指出大学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特定的专业认知模型。“学”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构建认知模型;“教”是老师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模型。[5]归结到一点就是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认知模型的过程。通识课程上学生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建立多角度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认知模型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只能学生主动建构。为了保证学生的通识认知模型的有效建立,通识课堂需要采用正确合适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识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了使课程立足学生学习,教师需要思考何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能够激励学生有效学习。一方面,通识课堂的课程设计要立足学生的学习。教师根据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学习科学的原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设计出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案。[3]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中所运用的最实用的课程设计包括三个部分:ADDIE 课程模型、课程设计矩阵、反向设计法。ADDIE 课程模型把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析、设计、发展、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一模式对通识课程的关键启发在于在活动设计时要区别教法和学法,以学法为主。[3]老师要考虑让学生做什么活动,才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其中课程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矩阵需要反过来编制,即在具体目标决定之后,先设计评价方法,再设计学法,最后设计教法。在通识课堂上将所有的学习机会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通识课程要采用更加激励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动机与情绪影响学习,因此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积极动机与情绪,使其可以主动持久地学习。通识课程专业性较弱,主要是启发学生去探索与思考世界,因此课堂中多采用积极学习类方法保证课堂学习的有用性、真实性与社会性。例如,合作式的小组评价、角色扮演,个人探索类的自我评价、小作文、头脑风暴以及探究式学习方法。这些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在通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4.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识课程评价的发展性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评价促进人的发展,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识课程评价把关注点主要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发展上,体现了当前大学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核心价值追求。学习效果的提高是学生发展具体化的表现,通识课程评价中需要根据通识课程目标构建合理具体的通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依据。另外,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通识课程评价的内在要求。通识课程评价是为通识课程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诊断和反馈,保证通识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果,形成良性的通识课程发展循环。通识课程评价通过直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指出其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帮助学习者调整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指出的是,通识课程在中国高校中课时少,通识课程的评价需要关注学生课后学习过程的评估。

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通识课程评价体系需要囊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置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通识课程评价指标。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建构依据是通识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目标完成程度。通识课程评价指标可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学生全面掌握通识教育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生形成了预期课程方案中的部分必备的通识能力;形成了预期课程方案中部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二是采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通识课程通常是大班教学,课堂容量大。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在通识课堂上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形成性评价有三大要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为了反馈学生和调整教学,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6]而终结性评价往往是在课程结束后整体检验通识课程对学生通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程度。三是建立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管理规则。首先是建立学习者参与度高的通识课程评价机制,提高学生与教师在通识课程评价管理中的地位。其次是建立通畅的通识课程反馈机制,目前通识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并不流畅,要建立课程评价反馈后改进效果展示平台,课程只有在评价反馈后真正改进才能够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通识学习效果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莲心宝宝有话说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学习效果之影响研究:基于学习动机、态度与学习满意度视角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