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推广运用,各种信息交流日益广泛,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程度也日益深入,新时期的青年员工价值观已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青年员工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思想和行为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接受程度和包容性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员工社会阅历少,思想观念还不够稳定,成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在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调整并改变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在职场中,较多体现为较强调工作中的自主权,较在意个人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个人利益权重明显增加。
青年员工积极向上,朝气蓬勃,重视自我才华的展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能得到认可的意识普遍强烈。基于上述原因,青年员工比其他员工更为看重企业是否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及成长成才的平台。若企业因发展等各方面原因限制,暂时无法提供较多的机会和平台,会使青年员工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视,付出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不知道努力的意义或者是从哪个方面进行努力的消极心理,严重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缺乏信心,失去干事创业的斗志,甚至就此离开企业。
新时期的青年员工大多数成长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 自我意识强烈;成长过程顺遂,未经历过重大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日常工作中,多站在自我角度考虑问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较为欠缺。在受到挫折时很容易退缩和放弃;遇到复杂、困难的问题容易慌张焦躁;对于难点的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加之自我期望值太高,当自我期望无法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情绪控制和抗挫折能力较差。
青年员工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却因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有限,对行业发展的理解有限,对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认识不清晰。一是初入职场的员工,其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要符合具体工作开展的需要,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工作实践,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二是面对市场的跌宕起伏,企业发展往往面临不少挑战,青年员工容易陷入负面情绪,对工作出现消极心态,甚至对企业和个人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怀疑;三是有的企业管理标准不高,导致部分青年员工存在安于现状、按步就班的情况,对工作标准、对自身提升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自我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明晰的规划。
目前绝大多数国企实行的仍是层级制的组织架构,各项工作的开展推进仍是以组织中的领导意图为方向,青年员工属于受支配地位,话语权较弱,对企业内部各项决策的参与程度有限,尚未形成影响组织决策的力量。还有的企业受制于整体的发展规模,存在内部体制不够完善,资源储备不够丰富,论资排辈现象较为突出等等情况,造成青年员工缺乏较多的岗位锻炼和晋升发展空间,没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成长速度较为缓慢。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都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各个行业板块尤其是新兴产业,亟需引进在关键领域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突出专业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在当前持续推进改革的情况下,国企的用工制度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既有人员分流的压力,同时又存在现有员工与企业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矛盾现象。青年员工进入公司后普遍缺少“传帮带”的培养环节,且并未形成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缺乏多渠道晋升机制,人才晋升渠道不畅,人才储备青黄不接,一些基层青年员工对自身未来发展感到无望,在具备了一定能力后会选择“另谋出路”,不具备能力的“继续留守”,如此便造成了国企冗员现象严重,但又无人可用。
在对当前青年员工思想特征和职业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找准青年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
目前大多数国企的工作重心仍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销售、管理机制等方面,青年工作仅停留在专项工作层面,尚未上升到战略层面。对青年员工的思想引领、凝聚创新等方面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少之又少。企业各岗位的后备人才梯队培养没有形成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建设体系,导致建设主体不明晰、机制不健全,这些因素会造成青年员工队伍建设的逐步弱化。
国企青年工作职能一般在人力资源部门和群团工作部门,对青年工作的关注程度受到部门其他业务的繁忙程度及精力分配的影响较大。由于青年员工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对企业重点工作的把握仍显欠缺,而目前存在大多数企业负责青年工作的人员为兼职岗位,导致开展青年工作的主业意识不强,服务青年的履职程度不够,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显不足,使青年工作整体上的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还不够强。
(1)在培训开发上,企业组织开展的培训项目与青年员工的意愿需求匹配度不够,且大部分培训并未能将增强理想信念、改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的系统化设计贯穿于培养使用的全过程,使培训赋能方面未取得渠道宽广、方式多样的良好效果。
(2)在选拔任用上,相对缺乏配套的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干部人才的素质培养体系,青年员工在交流任用期间没有很大程度地发挥出作用,青年员工人才队伍在专业型、复合型的培养和使用上还缺乏力度。
(3)在搭建平台上,某些国企由于受发展定位限制,整体结构相对扁平化,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发展存在一定瓶颈期。在发展平台少、人员流动率低,特别是由于岗位和职务有限的制约的情况下,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职级晋升的压力较大,这容易挫伤青年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青年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促进企业改革转型升级发展的生力军。负责青年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维护青年员工权益和监督保障相结合,着重思考如何大力调动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正确引导青年员工利用自有优势充分发展聪明才干、真正发挥青年员工的群体作用以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引导青年员工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青年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自觉凝聚力量,投身到公司各项工作任务中去,聚焦作风改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组织青年员工积极参与学习教育,准确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获。三是切实发挥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在生产和基建并重的形势下,团组织应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团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团组织在工作载体、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优势,让青年员工在春风化雨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成长,引领青年员工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公司的改革转型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围绕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突出形势教育和思想引导。将思想引导与尊重青年时代特点相结合去开展教育,及时将企业的党政重大决策、航运市场形势、生产经营状况、阶段工作重点、公司转型升级战略传达到青年员工中。促使青年员工正确认识当前行业经济形势、发展方向以及企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增强青年员工对公司重大决策的理解和执行力,引导青年进行自我调节,找准定位,强化勇于担当、勇于作为的责任意识,号召广大青年主动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自觉学习新知识,充分把握锻炼成长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是创新培养选拔方式。鼓励青年员工勇于承担“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通过递进式培养、多岗位历练、层层考验,注重在培养中放手使用,让青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考验和锤炼。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各项工作标准,建立以岗位价值、工作能力和业绩表现为基础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青年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三是拓展人才发展通道。构建管理序列和业务序列人才双向流动的制度通道,明确职务晋升和评聘的条件,鼓励员工专精所长,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平等晋升的机会,给予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四是强调“人岗”匹配。建立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根据岗位要求和青年自身特点,做好前瞻性的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尽可能地将青年员工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最大限度提供其发挥才能的空间。五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在各个业务板块搭建好人才梯队,提高各类岗位的后备比例,将青年员工放到一定层次的关键岗位上,有意识地压担子,使其尽早发挥更大作用,既可以避免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同时也可以促进青年员工尽快成长成才。
有效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不断健全完善薪酬制度,采用多种专项激励办法,鼓励青年员工为企业发展、经营效益增长贡献聪明才智。一是确保青年骨干人才的薪酬在同行业具有一定竞争力,使他们能够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效益并稳定服务于企业。二是建立动态激励机制,实现创造性劳动按市场价值体现,最大限度激发青年员工干事创业的再生动力。三是适时推进多元化激励机制,在时机成熟时有针对性选择中长期激励、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红等改革措施,重点向管理骨干和核心技术人才倾斜,进一步激活企业内生活力。四是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提高青年员工业务素质和能力为目的,坚持培训驱动赋能原则,尽可能提供青年员工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履职能力。
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开展青年工作,充分发挥青年工作的核心力量,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内部环境。一是加强宣传贯彻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引导青年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文化的积淀,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提升职业责任感,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向善、向贤、向能、向勤、向廉的风尚,起到提振士气、助力企业深化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工作责任制度。争取企业各基层党组织对团组织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实现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带动团的组织建设整体活跃。充分调动团支部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把团支部建设成为基础扎实、充满活力、作用突出、凝聚青年的坚强战斗核心。
青年员工是国企发展的促进者、是改革创新的实践者、更是企业文化的传承者。在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的历程中,企业应坚持围绕青年员工的成长规律和利益诉求来做工作,确实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尊重青年员工成长规律、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搭建青年成长平台、优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正确引导青年员工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推进企业管理、提升青年员工素质、建设企业文化、调动职工积极性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持续激发青年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和带动青年员工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为企业的改革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