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琼 施华平
【摘 要】班主任的劳动教育观以及对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关系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育人和“五育并举”理念的实现。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班主任对劳动教育内涵和价值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班级劳动教育资源整合意识不强,对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不够。解决上述问题,班主任要进一步深化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理解,通过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优化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制度等,突出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班级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班级建设;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2-0007-04
【作者简介】1.印琼,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江苏丹阳,212300)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丹阳市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导师;2.施华平,江苏省丹阳市运河中心小学(江苏丹阳,212352)校长办公室主任、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镇江市少先队工作先进个人。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推动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五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育”都不能脱离其他“四育”而独立存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表现为一种整体性价值,其价值实现将受到其他各育的影响与制约。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构建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学校教育格局是当下各方关注的重点。
二、调查目的
作为学校基层单位的班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班级劳动教育能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班主任的劳动教育观以及对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关系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实现。学生是劳动教育的实施对象,班主任只有了解学生真实的劳动状态、知晓学生真实的劳动心理等,才能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当下,劳动教育的落实大多只停留在区域和学校层面,劳动课程基地大多也是由学校单方面构建,大部分班主任缺乏对班级层面劳动教育的思考和实施,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理解和实践不够,而班级恰恰是最基础、最直接、最重要的实施阵地。因此,调查分析“五育并举”视域下的班级劳动教育现状,对优化中小学班级劳动教育的课程架构、实施策略、评价机制以及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的互融互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问卷调查涉及全市城区、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学校的1477位教师,6686名学生。小学教师占60.05%,中学教师占39.95%,其中班主任占89.44%。我们从“班级劳动教育”的意义、内容、方式以及师生对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同时工作室成员对所在学校的校长、行政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部分家长、学生进行访谈,其中访谈学生62人、校长5人、教师45人、家长16人。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班主任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调查显示,92.83%的教师认为实施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97.73%的班主任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班级劳动教育。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思想层面都能认识到班级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多数班主任也能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必要的班级劳动教育活动。
2.班主任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调查发现,班主任普遍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认识并不准确,当问到“您平时开展的劳动教育,属于‘劳动还是‘劳动教育”时,很多教师都反映平时开展的所谓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劳动技能的层面。如大部分班主任认为班级卫生打扫只是一项常规工作,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3.班级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班级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单一,基本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涉及较少。班级劳动教育的形式有主题班会、最美劳动者评比、参与家务劳动等,其中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占比达91.4%。关于班级劳动教育的内容,97.09%的班主任对“你平时一般开展哪些劳动教育活动”的回答是“班级卫生打扫、种植角照护”等,只有3位班主任提到通过生活化劳动任务群来实施劳动教育。此外,班级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层次性。调查发现,在中小学不同阶段,班主任重点关注的都是生活劳动,千篇一律地组织“打扫卫生、整理书包、洗衣叠被”等活动,只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小学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初中侧重于职业启蒙,高中强调职业体验,不同阶段劳动教育各有侧重。
4.班级劳动教育存在“有过程无结果、有结果无过程”现象
访谈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班级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过程轰轰烈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是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关注学生劳动的效果,活动没有延续性。劳动中学生的表现和进步,这些教育点都被忽视了。还有学生表示:老师布置一项主题劳动实践活动任务后,基本只要求提交一张评价表,或者拍个照片,让家长写一段点评,缺少科学合理的班级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有时只关注结果却忽视了过程。
5.班级劳动教育资源缺乏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学校在劳动教育基地建設上几乎为零,本地区只有两所学校建立了省级劳动课程基地,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大多数学校在劳动教育资源建设上较为欠缺,而班主任可以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就更少了。
6.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意愿强、机会少
学生问卷和访谈发现,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非常高。对于问卷中“班级组织的劳动活动,你愿意参加吗”,有97.1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学生认为劳动可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对问卷中“你在班级劳动过程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合作完成任务吗”,有97.41%的学生选择了“可以”;“你在劳动活动中可以与同伴顺利进行交流沟通吗”,有97.02%的学生选择了“可以”;“我认为适当参加劳动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有74.4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认同”。同时学生也反映,参加的劳动实践尤其是校外服务性劳动的机会并不多,仅有18.86%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校外志愿服务劳动。
7.学生喜欢参与富有创造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劳动实践
调查发现,学生更乐意参加富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劳动实践。对于问卷中的“你希望学校开展哪类劳动教育”,82.74%的学生选择了“科技创作类劳动”,38.14%的学生非常认同“用一些材料制作简单有创意的作品”,94.65%的学生表示非常享受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学生访谈时,大部分学生表示更加期望学校和老师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之类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五、调查结论
1.部分班主任劳动育人的知行合一不够
部分班主任虽然从政策层面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但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大多数班主任还是为“劳动”而“劳动”;一些班主任将劳动教育认定是劳动课教师的事情,劳动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部分班主任只关注劳动,不进行教育,以简单的体力劳动来替代劳动教育。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部分班主任并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对劳动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一是“形式化”,部分班主任缺乏对班级劳动教育的系统规划,“应付检查”“完成任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根本没有真正亲历劳动,只是在扮演一个“演员”的角色;二是“狭窄化”,部分班主任错误地将劳动教育的生存功能放大,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教育;三是“工具化”,有少数班主任以劳动作为惩戒犯错学生的工具,惩戒形式的劳动教育打击了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热情和信心。
2.劳动教育资源整合意识不强
大多数班主任有协同育人的意识,能够整合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但对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对班级内部和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整合不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科知识改进劳动方式,未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教育。
3.部分班主任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研究不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劳动观念不断更新,劳动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内容不断丰富,劳动价值不断升华。现在的学生对创造性劳动更感兴趣,而少数班主任没有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在劳动中增长智慧。
4.学校劳动教育配套资源开发不足
劳动教育配套资源开发不足是个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大规模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数量多,教学空间有限,校内劳动教育空间缺乏。另外,学校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班主任缺乏专业的培训,很多班主任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实施班级劳动实践教育”。这些也是限制班级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因素。
六、建议与策略
基于目前的班级劳动教育现状,学校要引导班级树立正确的劳动育人观,落实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立足课程评价与活动,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加强专业引领,突出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独立课程,也是大中小学生的“人生必修课”。很多劳动课兼职教师反映,自己的专业能力薄弱,很难支撑起该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首先要加强劳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专兼职劳动课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提升、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学校也要组建劳动教研组或者备课组定期进行劳动课的研讨,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和考察。系统的学习与研究,让每位教师牢固树立起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将认知转化为行为,主动建构和优化劳动课程,建立“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
2.构建班级劳动课程,有序推进班级劳动教育
班级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有效避免班级劳动教育的碎片化和无序化,班主任通过系统的课程建构,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课程目标,以劳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要基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设计有教育价值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如将班级劳动任务进行项目化实施。班主任可以创造性地设置劳动教育任务群,比如将日常生活劳动设置为保洁与卫生、整理与归纳、种植与养护、烹饪与营养、电器使用与维护等劳动任务群来实施。
3.关注主题劳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班主任要根据班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主题劳动教育活动。主题聚焦能够激起学生的劳动热情,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能力。班主任设计系列的主题劳动教育活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育人整体。
4.创新实施策略,丰富班级劳动教育内涵
班级劳动教育不能一成不变。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特点,学生也是独具个性的个体。班主任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要有创新实施的策略,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例如,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劳动,也可以利用信息等媒介进行实践性劳动,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区、敬老院等进行社会实践服务,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中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智慧劳动的理念。
5.统一家校认识,拓展班级劳动教育资源
班级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班级,也不能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要发挥家校社共建共育的力量,实现班级劳动教育阵地的延伸和拓展。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如何将主阵地与主战场打通,家校间的认识必须统一起来。班主任要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切实体会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脑力开发的作用。只有学校与家庭观念一致,行动才会一致,双方的班级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和结果。
6.优化班级劳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成长
班级劳动教育评价制度的建立主要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要让班级劳动过程“可视化”。评价能直面儿童完整、真实的生活世界,基于儿童立场,贯穿班级劳动的全过程,小学低年级评价要定时、定量,让师生可见、可做、可学、可改。二是要让劳动实践“常态化”。班级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反馈,而是要通过经常的评价激励让劳动成为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日常行为。三是要让劳动评价“多元化”。除了常规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小组评、社区评、服务对象评、网络互评等多元的评价手段,在师生、生生互动、互评中实现个体和班级的共同生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韫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提升——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2,43(11):102-112.
[3]陈焕琼.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班级劳动教育实践研究[N].廣东教育报(教育综合),2021-10-31.
[4]张聪.班级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逻辑——一种基于中国基础教育国情的思考[J].江苏教育,2021 (1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