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3-04-11 10:26刘心语安福元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边塞诗青藏高原初中地理

刘心语 安福元

[摘 要]边塞诗作为古诗词的重要题材之一,反映了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是中学地理课堂优质的教学素材。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将古诗词应用到中学地理课堂中是地理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青藏地区”为例,归纳出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相对应的边塞诗,提出“以诗导学、以诗贯学、以诗结学”的应用策略,以期优化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初中地理;边塞诗;青藏高原;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8-0077-05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边塞诗作为古诗词的重要题材之一,其内容包含了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边塞军民不畏艰难驻守边关的爱国情怀,与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近年来,随着《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的兴起,诗词文化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倡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因此,在中学地理课堂中融入边塞诗,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还是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边塞诗与教材内容的对应关系

历代的边塞诗人很多都在其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青藏高原情结。究其原因是青藏高原作为我国特殊的高寒地理单元,它的边界既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水岭,又是我国三级地理单元的分界线。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藏高原不仅造就了很多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边塞诗,而且这些诗句中蕴含丰富的高原地理特征和信息。“自然特征与农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的第一节内容,教材内容包含了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主要地理事物。本文将描写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的边塞诗与地理核心素养相联系,具体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边塞诗的应用原则

(一)明确具体原则

结合边塞诗进行地理教学,教师首先要认真筛选出符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诗,在选取符合某个特定区域内容的边塞诗后还应进行系统分析,明确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如该地区的区域特征、自然现象、人文景观,做到明确具体。边塞诗往往语言凝练且富有想象力,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情感。不同的边塞地区会有不同的地理事物,因此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自然特征”时,可以结合“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唐·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具体分析晚秋时的塞外地区寒风刺骨、秋风萧瑟的景象。利用边塞诗进行地理教学对地理教师的文学素养和地理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完善自身地理教学知识体系的同时,加强对古诗词文化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古诗词和地理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二)合理恰当原则

教师在运用边塞诗词进行教学时要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来选择合适的诗词,同时还要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如此才能使诗词在地理课堂中发挥最大功效。首先,要选择契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诗词。其次,要注意选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诗词,最好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诗人或诗词,或是学生容易理解的诗词,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西北边塞地区的苍凉景象时,可以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一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悲愤,进而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我国的和平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对表现同一内容的众多诗词教师不能照单全收,需要选取其中最适合的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以优化课堂教学,做到合理、恰当。

(三)適时适度原则

我国的诗词浩如烟海,边塞诗数量繁多,涉及地理知识的边塞诗是数不胜数,所以教师在选择时还应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适时地融入诗词,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地势”时就可以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其次,运用诗词要适度。虽然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唯一的教学方式。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感受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运用边塞诗进行教学时要重“质”而非“量”,更要注意适时适度。

三、边塞诗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及教室的局限,充分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并且落实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策略是为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将边塞诗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边塞诗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见表2。

(一)以诗导学,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设计必不可少。教师选用合适的诗词作为开篇的背景材料进行课堂导入有三个显而易见的优点:一是学生从小就学习过边塞诗,对边塞诗已经十分熟悉,这时候导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更不会排斥;二是在地理课堂上,如果一开始就展示一般只有语文课才会学习的古诗词,会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代入感,为后续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古诗词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尤其是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能增加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空间想象力,加深学生记忆。

例如在讲述“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时,教师可以先展示青藏地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其“世界屋脊”的地位。然后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这句边塞诗作为导入材料,以“青海长云”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看到的青海湖上空的云层如此之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青藏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还可以为接下来讲解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特殊自然环境下的独特高原风光埋下伏笔。“孤城遥望玉门关”,将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的空间位置联系起来,可以拓展章节所涵盖的内容。站在青海湖边上“望”玉门关,一个“望”字,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以诗贯学,加强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具有区域性、空间性等特点。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学生能更好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往往会利用各种案例和教材以外的知识进行补充讲解。在讲解相关知识时,教师若能利用古诗词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拓展延伸,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例如在讲述“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时,教师要把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进行教学,并指明地形是影响本区域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和“寒”是本区域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以利用“三冬自北来,九夏未南回。青溪虽郁郁,白云尚皑皑。”(唐·佚名《夏中忽见飞雪之作》)来诠释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特征。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高原的夏天无酷暑且天气多变,呈现一天有四季的特征,甚至会出现“夏日飞雪”的奇景。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解在课堂导入部分提出的“青海长云”形成的原因:虽然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云层较薄,但是青海湖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蒸发作用强,加之周边山系高大,因此青海湖上空的云层相对于周边较多。这样便可以与前文呼应,加深学生对青藏高原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的印象,以诗贯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以诗结学,巩固提升

在中学地理学习中,为了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认识、构建知识体系,学生需要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在传统的课堂总结中易出现内容不成体系、语言表达烦琐复杂等问题。古诗词的概括性较高,语言较为精练且朗朗上口,若是能使用适当的古诗词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可以使学生高效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述“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时,由于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导致气候“寒”,所以“高”和“寒”是本区域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利用“行追赤岭千山外,坐想黄河一曲流。”(唐·薛逢《醉中闻甘州》)“草枯朔野春难发,冰结河源夏半销。”(唐·张蠙《边情》)“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等边塞诗分别对青藏地区的地表景观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利用边塞诗词画面感强、概括性强的特点让学生高效理解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

四、结语

区域认知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针对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进行学习,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其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丰富的边塞诗。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讲授与青藏高原相关的章节时,如果让学生接触、了解到具有边塞特色的古诗词,那么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认识,或者地处青藏地区的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具体。同时,这也能让地理课堂充满趣味和生机,让学生在更加愉悦的氛围下享受地理科学的魅力,构建地理空间观念,感受青藏地区的独特风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充分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郭蕾.中国古诗词与中学地理教学融合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3.

[2]  包景會. 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培养的“边塞诗词”应用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3.

[3]  欧阳怡.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2021(21):16.

[4]  刘诗蕾.地理古诗词资源挖掘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5]  李桂.古诗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常见天气系统”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S1):79-80.

[6]  李勤艳,彭蕾.古诗词与地理课堂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20(7):49-52.

[7]  马小佩. 古诗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8]  张鑫. 诗词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9]  王海芬.浅议古诗词中的初中地理常识[J].甘育,2016(24):125.

[10]  薛佩. 唐代青海诗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6.

[11]  吴雪丰.诗歌谚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6.

[12]  马海龙. 唐代咏青海诗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13]  王艺,祝延林.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159.

[14]  王维国.边塞诗与历代诗人的青藏高原情结[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4):132-135.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边塞诗青藏高原初中地理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为了让青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草原更美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论中唐边塞诗
化石见证青藏高原的隆起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