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思考

2023-04-11 10:26张博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视域高中历史

张博学

[摘 要]文章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例,从政史协同的角度探究当前中学中国古代史政育人新途径,多渠道落实以史育人。“大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价值功能,转变教材观,改变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历史;“大思政”视域;课堂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8-0064-04

政史协同是一种包容、开放与共享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知识、技能、情感、场景、体验、共情、获得而建构的思政育人体系,是以历史课程、社会实践、学习生活等重构思政教育多元化场景,让每一个学生在当下与将来都能够以高度责任感对待自然、社会与自我,进而成为知史、明德、敢为、善为、能为的时代新人,多渠道落实以史育人。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史因时空跨度大、历史事件繁杂和史料丰富等原因,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中国古代史存在内容压缩、难度增大的情况,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第一,简单叙述历史事件,忽视内在联系和整体发展探究;第二,引用史料内容单一,忽视实物史料和图像资料的政史协同解读。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例,采用多种形式的史料,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从政史协同的角度探究当前中学中国古代史思政育人的新途径。

一、思政引领

本课突出政史协同和“异科同构”,深挖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史学思想和思政育人观念,引导学生了解清朝统一全国、经略社会和巩固边疆的相关举措,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地、辩证地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社会危机。通过客观分析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居安思危、拼搏奋斗的品质和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具备探究历史的能力;掌握从时空维度分析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趋势及规律。

本课从“清朝前中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发,辩证地、历史地、系统地研究影响“鼎盛”与“危机”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课还有意识地融合政史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融合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政史学科渗透规律,科学运用学科融合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新的历史阐释。

在明确本课政史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围绕“鼎盛”“危机”“疆域”等本课核心知识点有意识地选择思政方面的材料。对本课的正文及“探究与拓展”栏目进行知识分析,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政探究议题,只用一课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确定本课的思政探究议题。如在确定“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方式和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鼎盛中潜伏着‘危机”等思政探究议题后,教师依据学情分析,确定教学信息量与教学各环节的呈现方式等,创设聚焦思政探究议题的历史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融合策划

“大思政”視域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以包容、开放与共享为条件的协同育人模式,既尊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又追求学生学科协同能力的发展。“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的历史知识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从课文解析、整体认知、拓展阐释、学科协同等环节进行分层次递进设计与实践。

第一环节:课文解析

借助教材中的图文,制作中国古代疆域变化动画,展示中国古代疆域拓展与清朝边疆巩固的史实,了解不同朝代疆域变化的表现(如材料分析一)。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疆域的变化形成立体、直观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清朝前中期疆域拓展空间与中国古代疆域时空变化的关系,了解“疆域奠定”的基本历程,了解“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与“统治危机初显”的基本表现。

材料分析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图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和清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参考答案)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清朝以行省制为主,辅以盟旗制度、将军辖区和驻藏大臣管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清朝地方管理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参考答案)特点:地方行政区划越来越密,管理体系日益严密;地方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清朝更注重因地制宜。

影响: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仅仅依据教材内容不足以充分反映“鼎盛”与“危机”,为了帮助学生勾画出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时空背景,教师从政史协同角度出发,增加与文字狱(见图3)、经济相对繁荣(见表1)相关的图表,试图从“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相对繁荣”“疆域拓展与巩固”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为学生深入理解“鼎盛”的内涵创设情境。

第二环节:整体认知

为了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并存的深层原因、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教师创设了相应的课堂情境。教师将分散的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等不同方向的疆域巩固的知识,由点到面地进行阐释,重申清朝前中期的疆域和今日中国版图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敢于斗争、敢当大任、为国立功的思政教育。

1.东南

1662年2月, 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清政府加强管辖,巩固海防,台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被迫割让。

2.东北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858—1864年,沙俄政府趁清朝内忧外患强占清朝东北14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3.西北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总领新疆军政事务;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1881—1884年,沙俄又通过《中俄改订条约》(亦称 《伊犁条约》)及其续签的5个子约,侵占清朝西北地区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4.西南

册封宗教领袖;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事务(巩固民族关系)。

“改土归流” 强化对各民族的管理。

第三环节:拓展阐释

掌握教材基本史实与实现“大思政”视域下包容、开放、共享的历史课堂教学还有很大差距。教师还要通过拓展阐释与多渠道创设教学情境,既讲清楚清朝前中期的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又阐释今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复兴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学生辩证地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纵向发展与清朝前中期统治危机初显的横向联系,认识历史发展、制度创新、民族复兴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第四环节:学科协同

以上三个环节聚焦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从初级认知向高级认知发展的过程。本课尝试政治、历史、地理三学科“异科同构”,共同教研。高一政治教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进行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少量土地,劳动成果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较少存在能够给工厂出卖劳动力的人,这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学生能从政治教师的阐述中悟出:清朝前中期的上层建筑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危机”初现是历史必然。高一地理教师从古代疆域拓展的角度,阐述版图变迁过程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壮大的过程,是先进的中华文明所衍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与壮大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中国古代疆域变迁史,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清朝前中期的疆域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以及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特点,进而引出“疆域奠定”的主题。

本课教学中,政治教师和地理教师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讲述同一节历史知识,旨在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育人效果良好,学科思政的育人功能得到拓展。

三、巩固与提高

(一)古代中国疆域与现代中国疆域的奠定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全国人口,到1840年已增至4.1亿。除此之外,许多周边国家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中原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药等,也一起被传入边疆。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深度融合。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多个区域进行不同治理,实行“一国多制”,如中原实行明制、草原实行部族制等,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庞大国家,为现代中国奠定了疆域基础。

(二)拓宽历史视野,促进家国情怀形成

本课以文字、图、表、视频为载体,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清朝前中期“鼎盛”的渊源背景,同时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材料分析二),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聚焦核心素养,将问题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当下与将来都能够以高度责任感对待自然、社会与自我,进而成为知史、明德的时代新人,多渠道落实以史育人。

材料分析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4、图5、图6。

请回答:根据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以“学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感知当代青年使命”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提示:从制度、科技、工业文明等角度进一步阐述今日青年的担当与作为,以及为实现民族复兴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颇为复杂,需要教师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试图通过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合理利用历史材料,推进教学顺利开展;同时通过政史协同,探索提升以史育人成效的新路径。

[   参   考   文   獻   ]

[1]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古籍影印室.清代文字狱史料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  张杰.清朝三百年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大思政视域高中历史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