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建藩
[摘 要]区域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影响明显,为更好平衡农村经济,需要深入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差异化的影响。我国地域广阔,农村分布杂乱,为方便研究,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基于该省各区域产业发展与各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关信息,探究区域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4.054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4-0164-03
0 引 言
实现共同富裕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而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不是强调财富平均,而是更加重视发展机会的公平性,重视资源的均衡分配。因此,在新时期必须协调发展农村地区经济。
1 区域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差异化影响的分析体系构建
本文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农村地区进行经济差异化评价。据统计,2020年广西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约2 500万人,广西农村产业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而区域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农村经济产生明显影响。为解决广西农村区域经济差异化严重的问题,本文基于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相应的区域经济差异化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分析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1 指标构建原则
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农村地区经济差异化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系统性原则。由于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其经济发展不仅受区域产业发展影响,也受地缘位置、自然资源、政策扶持等多重因素的交叉影响,因此选取指标时需要全面考虑区域经济相关的指标,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出其对经济的具体影响。②科学性原则。为保证评价指标具有实际意义,需要综合考量与广西农村经济相关的各项产业因素,基于科学的比重建立体系,从而便于后续进行各项分析,并保证分析结果具备较高可信度[1]。
1.2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广西统计局近年来的统计数据确定指标。表1是分析区域产业发展对广西农村经济差异化影响的指标体系,以产业结构为主要分析角度,将指标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值、总值指数、就业人数以及农村人口。产业总值和就业人数相关指标能够直观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在总体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从而反映各地区农村产业的结构及经济能力,总值指数能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态势,从而反映各产业发展活力,而农村人口指标能够反映各地区农村的劳动力情况,通过分析各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可反映各地区的就业结构。
2 基于评价体系分析区域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差异化影响
2.1 差异化分析
本文选择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市表1中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经过预处理,本文得到的数据如表2所示。
基于指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南宁市农村经济最好,主要优势体现在A1、A3、A8、A9、A10等方面,该市各类产业的投入均为本市最大,产业结构最优。这是因为南宁市具有首府城市的政治优势,同时财政投入是广西最多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是广西最优的,且三大产业经过长期发展是广西最佳的产业结构。
(2)桂林、柳州农村经济情况次之,优势指标为A1、A2、A3、A10。这是因为柳州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第二产业有较好的基础,且第二产业的财政支出一直较高,而桂林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第三产业在城市和农村区域的发展均时间长、规模大,已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此类地市虽然自然资源丰富,农村人口较多,但第一产业的收益不足,这是由于大量人口从事二、三产业造成的。
(3)再次为梧州、钦州、北海、贵港、玉林等地市,均为广西东南部地市,A1、A3指标处于本自治区中游水平,其他指标均为劣势。这是由于此类地市均处于广西东南部,虽然农业上的财政投入较少,但依托南宁及临近广东地市的产业辐射,因此其一、三产业处于本省中游。但其存在自然资源不足、财政支出不足及人口流失问题,导致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少,产业增速慢[2]。
(4)最次为崇左、河池、贺州、百色、来宾、防城港等地市,所有指标均处于劣势。这是由于此类地市均处于广西西北部,自身面积小,自然资源匮乏,第一产业以渔业为主,缺少种植、畜牧所需的自然资源,同时对三大产业的投入不足,这些地市接壤的地区与国家的产业发展也较为落后,因此无法带动三大产业快速发展。
2.2 分析结果及问题阐述
从以上数据和分析结果可知,广西东南部地市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优于西北部地市。广西的产业发展历史表明,其由原来的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规模的扩大,区域产业发展对当地农村及邻近地市的农村经济产生了复杂影响,产业结构转变使相关农村的经济收入模式发生变化,产业规模、效益的上升使得相关农村的生活水平、经济收入得到同步提高[3]。
但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流入是相互作用的,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制约,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以下问题。
(1)A1、A7、A10等指标能反映当前广西农村经济在第一产业有极大发展空间,这是过于依赖二、三产业对产业活力与就业结构造成的负面影响。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外来人口并不多,而本自治区较多人口流向广东省等发达省份,因此自身发展二、三产业会压缩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导致第一产業发展无力。
(2)第一產业方面,虽然东南地市经济收益最好,但人口与资源存在巨大压力,这是由于此类地市虽然农业产量高,但从业者颇多,人均收入虽整体高于其他区域,但相差并不明显。
3 区域产业发展视角解决农村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对策
3.1 合理发挥东南地市产业辐射效应
南宁、桂林、柳州各产业指标远优于其他地市。南宁产业可以辐射武鸣、六景等县区,柳州产业可辐射鹿寨、荔浦等县区,桂林产业可辐射灵川、阳朔等县区。发挥好中心城市产业辐射效力,能带动周边农村区域更好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城乡经济差异,以及不同农村地区的经济差异,具体对策如下。
(1)需要加快中心城区与所辐射区域农村的交通路网的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与农村路网,同时需要全面打通农村与中心城市间的交通路网,偏远乡镇应健全交通路网,实现农村车行道路全面硬化,乡村间的互通道路应合理设置与优化。
(2)应依托数字技术搭建更多、更好的产业发展平台,以提高中心城市与所辐射农村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性。南宁、桂林、柳州三大产业经济的发展基础较好,投入较高,因此可构建更多产业发展平台,促使周边农村劳动力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流动[4]。
3.2 加强西北地区基础建设
广西西北地市在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财政支出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为更好地平衡不同区域农村经济,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对策如下。
(1)应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从法治、德治等方面优化各产业的发展环境,使得各产业健康发展,保证农村人口劳动的合法性和法律权益,从政策、产业培育等方面更好地招商引资,并鼓励本地居民创业,以激发产业活力。
(2)应在农村地区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乡村管理,如避免贪污受贿等行为影响农村本地产业的发展,避免宰客等行为对农村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3)应当强化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完善电网系统、优化居住环境、改善垃圾处理方式。以垃圾处理、卫生维护为例,其对旅游产业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建设大中型垃圾回收处理站,安排各乡镇固定开展环卫清洁工作,设置农户垃圾放置点,提高垃圾回收处理的能力。在电力建设方面,在电网全覆盖的同时,需要处理腐蚀电线杆、老化电箱等设备,如若设备老化严重,则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桂林西北地区电网建设投入力度,为保证农村区域网络全覆盖,需要建立更多的通信基站,帮助农户和相关企业更好地利用网络宣传、销售各种产品,从而缩小与其他农村间的经济差异。
3.3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农村人口的就业结构,为更好地消除资源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需要解决各区域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具体对策如下。
(1)要继续强化主导产业发展,保持经济活力,如加强农村本地的产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手段鼓励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到第一产业,以及与农林牧渔直接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城区应继续做大地方特色产业,以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例如,广西中南部柳城县在建设甘蔗高产高糖农产基地后,该农产品在该区域大量种植,也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已实现甘蔗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形成了蔗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从而大力提振了该县农村经济[5]。
(2)应深化产业水平分化与产业垂直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分工的依赖较大,因此需要提升区域间产业竞争力,特别是西北地区需要深化产业分工,这样才能缩小与东南地市间的经济差距。西北地区受人力、自然资源等因素限制,发展动力较弱且市场投资乏力,因此需要从政策与财政层面大力支持东南地市向西北地区转移二、三产业,吸引广东等省份的现代化产业向广西西北部转移,同时选择优质产业进行垂直发展,不断完善相应产业的各项制度,以增强此类产业的经济活力。
(3)深化农村各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农村区域间的产业合作,能弥补一些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不足,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
4 结束语
为平衡城乡经济、农村间经济,需要各省市详细分析自身各区域产业规模、结构,并综合考虑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基础建设、财政投入等因素,通过政策支持及其他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进而缩小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1]雷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20.
[2]詹江,鲁志国.资源错配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6):80-87.
[3]张林,曹星梅,温涛.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4):
71-87.
[4]李嵩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J].劳动保障世界,2018(12):59.
[5]肖文兰,于学文.以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新农业,2021(1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