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刘慧
[摘 要]文章首先指出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预算编制过程缺乏科学性、预算编制方法和手段落后,以及预算与高校实际需求脱节等;其次指出预算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效率低下、监控力度不足、反馈信息不及时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包括科学化、精细化编制预算,加强中长期预算编制,优化预算编制方法,以及提升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增强预算执行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等。文章旨在提升高校预算编制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高校预算执行效率,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4.001
[中图分类号]F810.6;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4-0004-03
0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竞争和成本压力的同时,其预算管理的科学性、精细化程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两大重要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效益[1]。高校预算编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是高校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等业务需要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收支活动进行预测和计划的过程。科学、精细的预算能够有效协助高校进行资金筹集和使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高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现实情况下,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不足、精细化程度低、与战略目标脱节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效果。高校预算执行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根据预算编制的结果对实际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的过程。科学执行预算能够有效保证高校的经济活动符合预算目标,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提高高校的经营效益[2]。对此,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以及提高预算执行水平来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提高高校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1 高校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1.1 预算编制方面
首先,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不足。预算作为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活动的规划,需要科学、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环境和高校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过于依赖历史数据,忽视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和预测,没有实行项目库管理,未能对纳入预算的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导致编制出的预算科学性不足。例如,高校对人才引进、科研项目、设备采购、大修改造等方面的重大支出未能进行充分科学的预测,导致编制出的预算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预算增减调整随意性较大[3]。其次,预算编制过程中精细化程度低。理想的预算编制应当对高校各个部门、各项业务进行精细化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然而,一些高校的预算编制往往过于宏观,忽视了对各个部门、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例如,部分高校对教学、科研、行政等不同部门的运营成本,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等不同项目所能产生的效益等,未能进行精细化的预测和规划,导致预算不够细化[4]。最后,预算编制与高校战略目标脱节。预算编制是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应当与高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然而,一些高校在预算编制时,并未将其与高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导致预算编制的结果无法大力支持高校实现发展目标。例如,对于支持高校长期发展的重大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高校一般没有结合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进行预算编制,也没有安排至少3~5年的预算规划,这可能会阻碍高校的长期
发展[5]。
1.2 预算执行方面
首先,预算执行的效率低下。预算执行是将编制好的预算具体落实到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其效率直接影响到高校经营活动的效果。然而,由于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一些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效率较低。比如,预算执行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预算执行的实时信息获取困难,高校不能及时进行预算调整,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佳。其次,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不足。对预算执行的监控是确保预算执行符合预算目标,减少和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机制,监控力度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6]。例如,由于缺乏预算执行监督,高校没有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财务违规行为、预算超支等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导致预算目标的实现存在困难,甚至可能引发财务风险。最后,高校各部门预算执行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对预算管理的理解不同,高校内部各部门在预算执行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部门项目执行情况较好,执行效率高,预算调整现象较少;有些部門前期执行较差,中期任意调整,年底突击花钱现象较为突出。
2 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编制的策略
2.1 科学化、精细化编制预算
首先,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这需要高校在预算编制时,充分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和工具,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环境和自身的发展趋势。例如,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并预测未来的经济环境和自身的发展趋势。此外,也可以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引入外部专家的意见,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次,提升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程度。这需要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对各个部门、各项业务进行更加详细的调研分析和规划,对各个部门的运营成本、各项业务的收益进行合理预测,从而编制出更加精细化的预算。通过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高校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经济环境和自身的发展趋势,更准确地规划各个部门、各项业务的发展,从而编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提高预算管理的效果。
2.2 加强中长期预算编制
在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特别强调中长期预算的编制。这是因为高校作为公益性、长期性的教育机构,其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往往具有较强的期限性和连续性,所以中长期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长期预算编制机制。高校要充分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自身的发展策略等,以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高校需要建立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预算编制团队,集中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建立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中长期预算编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因此,高校需要建立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说,可以设立预算调整窗口期,定期对预算进行审查和调整,以确保预算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预算编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预算编制人员具备丰富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定期组织预算编制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和指导,同时开展预算编制实践活动,丰富预算编制人员的实战经验。
2.3 优化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的出發点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是预算编制的主要目的。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立足学校财务管理情况和资产配置状况,推行全面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对此,提出以下3种优化方式:第一,引入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以过去的预算或实际花费为基础,而是从零开始,根据实际需要和目标来编制预算。这种方法有助于避免预算的惯性增长,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和使用。具体操作中,可以要求各个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对每一项花费都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论证,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第二,引入参与式预算编制方法。参与式预算编制是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和考虑各个部门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成为预算编制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执行者。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预算的接受度和执行效率,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高校内部的信息和资源,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开展预算编制研讨会、组织预算编制培训等方式,增强各个部门员工的预算意识和编制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中。第三,引入性能预算编制方法。性能预算编制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仅考虑资金的投入,还考虑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益,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预算的目标导向性和结果导向性,促进高校开展绩效管理。具体操作中,可以在编制预算时明确预算的目标和标准,对预算执行的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估和考核,以此驱动预算的有效执行。
3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预算执行的策略
3.1 提升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提升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是提高预算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在高校预算管理中,提升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不仅可以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理解和接受预算执行情况,还可以通过公开的预算信息,使得预算执行过程受到公众的监督,提高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效率。在具体提升策略上,首先,高校需要制定并完善预算公开制度[7]。制度中应明确预算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频率等各项细节,确保预算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公开,从而提高预算执行过程的透明度。其次,为了提高预算信息的易读性和易懂性,高校在公开预算信息时,需要使用图表、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将复杂的预算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呈现形式。这不仅能够帮助各利益相关方更好地理解预算信息,而且能够提高预算信息的传播效率。最后,高校需要加强对预算公开的监督和评估。具体来说,可以设立预算公开监督委员会,由校内外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定期对预算公开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以确保预算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3.2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控制
严密的监督和控制机制能够确保预算按计划实施,使预算目标和高校整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开展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也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首先,高校需要建立全面、细致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这包括设立专门的预算执行监督机构,负责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并及时反馈监督结果。同时,高校还需要制定明确的预算执行监督制度,详细规定监督的内容、方法、标准等,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其次,高校应强化对预算执行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止和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错误和风险。内部审计应定期进行,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审查,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和错误。最后,高校应落实结果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也就是说,将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结果与相关部门的绩效评价和奖惩相结合,通过激励和约束,促使各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预算顺利执行。
3.3 提高预算执行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日益复杂且变化莫测的环境中,高校提高预算执行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成为提升预算管理效能的关键。通过提高预算执行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高校能够更好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预算执行的效果。首先,高校需要构建适应性强、操作便捷的预算调整机制[8]。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种超预期的情况可能频繁出现,如政策法规变化、经济环境变化、教育改革等。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及时进行预算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这不仅要制定明确的预算调整流程,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预算调整机构,负责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算调整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确保预算目标顺利实现。其次,高校应该提高预算执行的动态管理水平。动态管理主要是将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视为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而非静态和一次性的过程。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实施滚动预算制度,即定期对预算进行审查和更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目标和计划。此外,还可以设立预算动态调整机制,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因素考虑进来,使预算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最后,高校需要实施绩效评价机制,以提升预算执行的效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绩效评价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反馈手段,帮助高校及时调整预算执行策略,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成效。具体来说,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负责对各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的
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卞文英.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下提高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1):93-95.
[2]肖矗.目标、要素、执行:高校预算管理的三维框架[J].榆林学院学报,2022(4):61-66.
[3]朱明侃.高校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初探[J].韶关学院学报,2021(7):57-61.
[4]刘瑾.提高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管理水平研究[J].会计师,2019(16):41-43.
[5]卞文英,汪敬依.预算标准化体系下高校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12):82-83.
[6]陈乳燕.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背景下高校预算编制的对策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1):65-66.
[7]刘宏.浅谈高校预算执行管理问题及优化对策[J].商讯,2021(26):163-165.
[8]曾嘉欣.高校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财富生活,2023(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