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悦君
[摘 要]文章以业财融合理念为指导,实现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协作。通过业财融合,将预算绩效管理下沉至业务单元,使财务融入业务流程中,为预算提供参考数据,保障预算的实施更加准确,并使业务部门拥有收支结余与现金流的概念,能理解财务导向、考虑财务风险、讲求绩效。文章通过项目库建设,明确权责划分和责任意识,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并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形成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新模式,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业财融合;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4.031
[中图分类号]G717;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4-0094-04
0 引 言
《教育部 財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出台,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据调查统计,全国在过去十年内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经费一直在增加,高等教育愈加重要。但在高校财政拨款增幅渐缓的背景下,财务预决算收支矛盾凸显,资金有限但预算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当前财务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只有财务与业务深度融合,才能编制出既符合高职院校事业发展规划,又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全面预算。合理统筹安排各项经费有效使用,以业财融合为基础加快财务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不仅是高职院校以绩效为导向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撬动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迫切
需要。
1 业财融合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现存问题
财政是国家治理之基,预算是财政管理之柱,绩效是业财融合之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是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后,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标准化、常态化实施路径,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部门预算的全部经费,并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健全细化可操作、可执行的绩效管理办法。目前,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1 预算编制方法科学性不足
校内专项经费(归口经费)未形成严格的评审机制,基本是根据高职院校整体的财力,结合以往年度支出情况,通过财务处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沟通后拨付的。财务处作为财务管理部门,不能对业务预算在其他专业范畴的合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作出综合判断,所以汇总后的预算草案在理论和实践上可能会缺少依据。其他业务部门或归口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停留在按要求上报,然后由财务处进行汇总平衡上。因为对专项项目缺乏项目前期调研、缺少财务资金合理性分析和科学论证,容易导致项目计划和资金供求不匹配,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的经费支出进度落后于序时进度,资金支出进度缓慢且不均衡[1]。
1.2 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权责划分不明确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权责划分不清晰等问题,导致绩效管理工作成了财务部门的任务,业务部门人员较少主动参与绩效管理工作。首先,财务部门人员由于受到工作职责的限制,对业务工作进展了解的及时性、客观性不足,无法根据业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单位职能,公正、客观地开展绩效方案编制工作。其次,财务处与业务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很多信息的传达存在滞后性。部分业务部门的人员不了解财务,不会合理填报预算及绩效;财务部门人员不清楚业务部门的项目如何开展,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先安排顺序,二者之间的沟通缺乏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支撑,从而影响了业财融合的质量,阻碍了预算绩效管理。
1.3 绩效目标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第一,高职院校项目支出管理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对项目管理的要求精确性不足,难以对项目进行实地管理。各职能部门在申报预算时,虽然设置了年度绩效指标,但由于绩效指标设置原则不统一,没有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指标值的填报存在随意性。第二,业财融合不够深入,设置的绩效指标与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的契合度不高,无法保证绩效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第三,部门或院系上报的指标多为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占比不够,过于重视质量指标、数量指标和成本指标等产出指标,而忽视了一些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效益及满意度指标,不利于之后的客观绩效
评价。
1.4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在绩效评估方面,由于之前绩效目标设置得不完善,绩效评估和考核的成效不客观、不合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有序开展,而在基层,部分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尚未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作为项目主体的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相应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和绩效问责机制还未建立,在落实中存在业务先行,理论学习滞后的现象。长期以来,未重视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责任。每年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绩效导向作用不明显。绩效考核结果激励的措施也待完善,缺乏与绩效评价配套的奖惩机制,事后绩效评价和预算执行结果应用融合不充分,未从绩效评价结果中分析预算执行偏差和造成偏差的影响因素。
1.5 缺乏全面的信息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部分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未实现信息化,虽然进行线上报送和审核,但还是以传统的工作流程来收集各业务部门的绩效目标,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因业务、财务、资产等信息不能实现互联互通,高职院校领导及各学院不能及时了解预算执行和绩效完成情况,财务部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各部门以及二级院系沟通,手续烦琐,效率不高[2]。另外,由于部分高职院校项目和合同管理能力差,监督预算执行情况的能力有限,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全面地监控财务数据,降低了资金使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防范资金滥用与风险的能力下降。
2 业财融合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协同完成预算编制,为绩效管理打下基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21年发布以来,对高校预算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意见》指出,应从长远、整体的角度编制预算,确立中长期支出事项和跨年度项目,编制分年度支出计划和中长期目标,避免因传统以一个财务年度为周期编制预算而造成资金浪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业财融合的深度和广度[3]。为提高高职院校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其可以利用业财融合的项目库管理,以战略目标为指引,结合高职院校组织机构、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使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根据高职院校年度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同完成预算编制,为绩效管理打下基礎。财务处可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项目库管理办法,对于专项经费形成校内评审机制,将校内预算的全部支出纳入项目库,执行项目库管理,进行线上报送和审核,确保预算资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责任落实到位,加大预算审核力度,做到预算执行率有保证。预算的论证评审是预算进程的核心,它是决定如何将学校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需求单位的主要途径。成功的预算编制过程结合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方向和自下而上的流程规划。校内总预算金额和支出上限通常由部门根据政策目标确定。随后,这些预算限额将传达给负责编制各单位预算的归口部门。通过审核、评审和修改的反复过程,敲定预算草案,并向校党委会、教代会提交预算提案,最终通过总预算方案。
项目库中按发展专项可以分为一次性安排项目、常年安排项目和分年度安排项目。高职院校应分别管理一次性项目和连续性项目。一次性立项的项目需要结项审批,连续立项的项目需要跟踪管理,这样有利于避免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对于中长期支出事项和跨年度项目,业务部门需要填报中长期项目预算,以长远考虑安排中长期和跨年度预算,满足高职院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按照“先有项目再安排预算”的原则,避免支出未编入预算的项目(项目库以外的项目)。根据项目库管理,前期要通过网上系统收集各部门预算资料,经论证评审择优挑选,对合理纳入储备库的项目进行排序,确定优先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先安排围绕当年高职院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任务的项目,确保资金分配合理有依据。项目库的建设主要按照分段建设、归口管理的原则实行分阶段管理,主要分为储备库和执行库两大类。储备库是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指由各执行单位根据业务需求申报,经归口管理部门集中审核、评审、排序,报分管校领导同意后纳入的项目库。执行库是指从储备库中提取的,按照当年高职院校年度预算资金安排和事业发展需要一一分配好资金的项目库,资金的落实由财务处负责。项目库管理充分利用业财融合理念,由业务部门进行申报,财务人员参与到业务流程中,参与申报项目库的论证评审,择优排序,保证重点,动态调整,滚动管理,避免当年度预算资金的浪费。
2.2 明确权责划分和责任意识,为绩效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配套制度,明确权责划分,增强全体教职工工作的自主性。同时,转变教师自身观念,强化全体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和工作责任心,确保高职院校绩效工作持续稳定开展。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工作,提高绩效更有可能成功[4]。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深入贯彻业财融合理念,使财务参与到业务流程中。这样一来,更多业务活动能够为预算提供参考数据,保障预算的实施更加精准,并使业务部门拥有收支结余与现金流的概念,能理解财务导向、考虑财务风险、讲求绩效,让部门人员及管理者意识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意识,为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提供思想保障。
2.3 建立科学、合理、标准、动态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部门通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机制和年度绩效监控、自评等,提高高职院校的预算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将这种管理模式应用于教育项目的支出预算中,可以使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更好地决策,从而大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职院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完整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该涵盖对预算编制决策、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效果的评价[5]。高职院校要根据财政部提出的共性指标要求,通过绩效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效益,再结合高职院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规划目标,确定年度绩效目标。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时,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比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特征。同时,科学设定项目支出的量化指标,如决策、过程、投入、产出、效益、满意度等,做到精细化管理项目预算。在一级指标下设定二级指标时,决策指标应具备必要性、经济性、可行性、合理性、合规性等特征;过程指标应包括资金管理、业务管理等;产出指标需要具备数量、质量、时效和成本4个方面特征;效果指标应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影响;满意度指标应包括服务对象满意度等。
预算绩效评价具有动态性,并非一成不变的。建立科学合理、规范动态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是有效缓解高职院校项目经费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失衡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我国高职院校要在巩固现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障高职院校健康长远发展,在专项支出乃至总体支出上,逐步强化绩效管理。
2.4 构建绩效问责机制,使业务部门讲求绩效
解决业财融合问题的关键就是做到管理目标“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让问责问绩不再停留在“搞形式”层面。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建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选派各业务部门代表负责统筹部署、分工协调、监督修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带动部门人员工作积极性。首先,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机构的监督将预算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顺利推动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的有效衔接,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到各项经济活动中,从而提升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其次,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相关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规范、清晰、可行的绩效管理文件,如项目事前评估管理办法、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及项目库管理办法等,强化预算的评价与激励。这些文件应清晰、透明和可靠,并作为问责制的基础。要积极开展绩效自评互评工作,将绩效纳入部分年终考核,加强预算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打通业财沟通渠道。
2.5 建立业财一体化信息化系统,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
要构建业财一体化信息平台,制订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厘清工作思路。针对事前、事中和事后建立健全预算业务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在明确高职院校的绩效目标与绩效指标的基础上,从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3个环节入手,形成业务活动、资源配置、组织目标、绩效评估、绩效考核多位一体、多方共同管理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第一,在事前管理环节实施控制的过程中,要完善以项目库为源头的预算管理机制,构建三年滚动项目库,使“资金跟着项目走,绩效跟着资金走”,保证业务活动的合理性。业务部门应该拆分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目标,以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目标,这样各岗位业务人员就可以在目标的引导下更好地完成预算申报。同时,通过财务和业务的合作,确定预算分配的方式,合理配置各项教育资源和保障资源,使得院校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治理机制健全、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效能提升的目标。第二,在校内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加强组织目标管理,将会计核算、业务流程、绩效管理等相结合,使得数据流、业务流、资金流互通,促进预算管理工作透明化、规范化,提高各层级预算绩效标准化水平,提高预算执行率,使预算与绩效协同管理,从而形成预算绩效全流程管理体系。管理者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同时,要增强预算绩效内部控制管理的自觉性,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备和管控[6]。各预算单位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优化流程,严格遵守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格审批各项支出。不得审批超预算和无预算的经费,确保每一项执行资金均在预算内。第三,项目结束后,高校应该通过绩效自评、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对项目进行监督,以此保证每一笔预算都落到实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
同时,高校须积极探索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促进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财务、资产等信息互联互通。要促进高职院校“三重一大”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如项目与合同管理、金融与资产、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工程管理等,提高项目、合同和资产管理能力。要推进单位业务系统、预算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等的数据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业财融合和预算业务全流程闭环管理,使资源流通可跟踪、可监控,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运营质效,最终形成以预算管理为抓手、业财融合的一体化预算绩效信息平台(见图1),打破“信息壁垒”和“数据烟囱”,保证预算指标和绩效指标各层级数据严丝合缝、动态追踪,业务数据环环相扣。
3 结束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财务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更是将预算执行率和绩效考核纳入其中。本研究基于业财融合的理念,从预算编制、权责划分、指标设置、绩效考核及信息化系统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形成业务活动、资源配置、组织目标、绩效评估、绩效考核多位一体、多方共同管理的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为高职院校提高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侯丽.高校校内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0(6):102-103.
[2]徐春卉,龙宇翔.基于“智慧校园”背景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Z高校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22(8):180-183.
[3]周洪,谭玲,张春艳,等.基于业财融合的公立医院预算编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1-93.
[4]MOYNIHAN D,BEAZLEY I.Toward next-generation performance budgeting: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seven reforming countries[M].Washington: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16.
[5]陆萍,吴婧,张甫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探析[J].财会通讯,2010(36):60-63.
[6]王素容,谢新伟,刘海苹.高校实施会计网上核算报销模式的問题与对策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8(18):78-7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