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路径分析

2023-03-31 05:50田相会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双减背景数学教学

田相会

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地,促使教师反思当前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自身教育方式的可行性,在遵循教材课程安排的基础上,挖掘可拓展的教学内容,利用创新性的高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丰富数学教学资源,提升数学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发展,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双减”背景下进行教学路径优化,提出几点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3-0139-03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形成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展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把握数学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将其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关注数学前沿发展,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全面落实新课标中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1]。

一、“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

以往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中,教师总是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增加应试技巧的培养,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双减”政策就是要为学生减负,要求每科每天完成的书面作业时间不得超过一个小时,而作业量的减少就意味着教师要合理设计作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数学知识吸收内化,而无须在课后的学习中进行长期的补差。因此,创新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是“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2]。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爱打爱闹的年纪,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所以,如果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一成不变,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热情。教师应该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在教学中加入游戏、趣味、生活化的内容,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对数学的新鲜感和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愿意听数学课、乐于做数学作业。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段特点,充分开发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对所学知识完全理解掌握之后,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达到数学教学培养的目标[3]。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第一,教师创新课堂形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专注力的提升。课堂上有四十分钟,部分小学生还不具备一堂课一直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升其课堂参与度,避免学生出现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专注力。

第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等方法直观展示数学知识和思考方法,并且还可以为学生示范如何搜集资料,让学生掌握互联网的正确用法,提高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其自主学习。传统课堂,学生只需要用听觉神经来听讲,多媒体屏幕的使用让学生的视觉神经也加入课堂,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第三,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触摸、感受等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制作图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交流,提高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第四,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数学成果和数学家,教师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古代数学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学习数学家的坚持不懈、刻苦钻研、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展核心素养的培育[3]。

二、“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课前预习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活动,通过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通过搭建云上学习平台,在课前发布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在平台上进行预习,并通过平台将预习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比如,设置几道題目让学生完成,平台就能统计学生的准确率,教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来判断学生预习的掌握情况,从中发现学生个性化的重难点,在课前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安排,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重难点的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用网络资源来充实自身,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例如《认识钟表》这一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作息来认识时间,提前一天记录起床、早饭、上学、午饭、放学、回家、睡觉等时间,这样学生就会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首先,让学生将钟表拨到自己的起床时间,比一比谁的起床时间最早,教师可以对最早的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形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然后,根据一天的时间顺序依次拨到不同的时间点,引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一天的生活经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最后,在“你知道吗”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古人是怎么计时的,学习日晷、铜漏壶的原理等,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尝试做一个日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二)绘制图形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清楚直观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在学习《位置与方向(一)》时,可以让学生画回家路线图、生活地图等,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位置关系之间的相对性。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张小地图,将家、学校、邮局、医院、商店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地标性建筑,呈现在这张图上。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最后不要忘记在图上用“↑”标出北方。注意是选取哪个物体作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让学生在脑海中大致描绘出各个地点的位置,选取靠中间的地点开始向外扩散,防止把靠边的地点画在地图的正中,会导致地点分布不均匀,一边特别密集,一边特别稀疏,导致画出来的地图不美观。

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其邀请同学去家里做客,为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以学校为出发点描述行走路线,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路线。注意图上要清楚描述方向和顺序,最后在路线图上标注出箭头方向,并估计每条路需要走多少米,根据每条路的长短,将线画得或长或短,在拐弯处要标注显眼的路标。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如何根据方向与距离来描述位置,用图标、语言描述等直观形象来认识路线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有立体的空间想象力,在实践绘图活动中体验坐标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也能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操作提高课堂吸收效率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化成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感知的教学环节,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图形和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摸一摸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首先,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发不同的玩具,讨论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相同的,想怎样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每个物品的形状,在介绍的过程中,每位学生握着相同的物体,在手中近距离感受,如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柱子是直直的,两端平平的,球就是我们平常经常玩的。可以让学生把物体放在桌子上滚一滚、转一转、推一推,增强对物体分类的理解,从手上的具体感知内化为数学知识,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物品过渡到认识抽象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通过摸、滚、转等动作感知,感受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用视觉、触觉等协同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知识的印象,初步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经历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学生能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达到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基本的空间观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参与,能形成其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最后,生活当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立体图形,如我们的快递包装盒一般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因为这样的形状不会随意滚动,便于放置;而当运输油、水等液体时,就可以用桶这样的圆柱形,运用它们的曲面侧着滚动达到轻松运输的目的。让学生在课后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情境扮演促进知识运用能力

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后,学生发现在逛超市时会遇到小数,并且当多种商品一起购买时,需要进行小数运算。学生在学习中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商店“收银员”和“顾客”,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小游戏。在课堂现场收集学生的玩具和文具等,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价,可以设置有小数点的金额。教师将收集的物品放在讲台上,邀请两位同学上台,给其中一位同学一张十元的人民币,让他“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选择的东西不能超过教师给出的数额,并计算出这些数的总和。最后将物品拿到“收银台”,扮演“收银员”的同学不仅需要计算出几种商品的总和,还要给“顾客”找零钱,以顺利达成这场“交易”。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真正的生活中去,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与家长外出采购时,靠自己算出商品的总和,對价格有更深的认识。

(五)课堂作业及时巩固知识

“双减”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将课后时间归还给学生,使他们可以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此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做一些拓展性训练,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作业做完并且掌握知识点。其实对于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学生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所以教师在讲课后立即让学生做题巩固,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如果出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之间讨论,合作交流,寻找解题方法。在讨论中,每个人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都不一样,通过交流,能让学生开阔思维,学会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

三、结语

“双减”政策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而推出的一项政策,目的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理论知识的作业中。减负不是让教师单纯降低教学中的“量”,还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质”。努力创新教学作业形式,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数学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门学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晓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讨[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2):31-33.

[2]吴娜丽.浅议“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3(05):143-145.

[3]苏周.创新融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对“双减”政策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3(04):40-42.

[4]黄桂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化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3(03):45-48.

猜你喜欢
双减背景数学教学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