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妙·知用:高段“心理描写”教学策略例谈

2023-03-31 16:30袁国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

袁国芳

【摘   要】统编高段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心理描写。教师可以根据学段特点,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的表达秘妙,了解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设计学习任务群,让学生迁移运用这些方法,提升习作水平。

【关键词】高段教材;心理描写;读写结合

统编高段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叙事情节更加生动,文章主题更加深厚。它们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习作表达的关键。但学生在阅读和习作过程中常表现出阅读理解片面化、自我表达脸谱化、传情达意教条化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寻找文本表达秘妙 ”“知用心理表达方法”这两个步骤,提升学生的心理描写能力。

一、寻找文本写作秘妙

统编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心理描写的段落值得品味。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文本写作的秘妙,可以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

(一)聚焦直接描写,提炼心理图式

直接描写是一种常见的人物心理描写方法。直接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中常常含有和“想”“沉思”有关的词语。这样描写的好处是能让读者直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读句子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心理图式的提炼,发现这样表达的好处,从而更好地内化、运用心理描写。比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中,多处详细描写了桑娜的心理活动,从担心丈夫、同情邻居西蒙到怕被丈夫怪罪,再到深深自责。这样的直接描写,生动再现了主人公的犹豫、彷徨、无助,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画一画心情曲线,提炼心理图式,直观感受人物的善良,将其与苦难的生活对比,从而凸显其美好的精神品质。

(二)聚焦间接描写,丰富习作方式

写作时,如果通篇都用“谁怎么想”这样的形式表述,读起来难免会比较乏味。因此,很多时候除了直接的心理描写,作者还会通过别的方式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到这类句子,深度品析,习得写法。

1.关注“语言+神态”,朗读体悟

恰当的语言和神态描写,能够活化人物,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推动情节发展。仍以《穷人》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处语言描写:“‘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问号、省略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与神态描写一起,形象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起伏。为了充分地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教师让学生用朗读进行体会,注意句子的感情色彩,读出恰当的语气。必要时,还可以适当补白心理活动,说一说当时桑娜可能在想什么,由此抵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2.关注“神态+动作”,想象还原

课文中,有些人物能够跃然纸上,靠的是精彩的神态、动作描写。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还原人物的内心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描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的画面。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此时此刻毛主席内心是怎么想的?从‘仰起头、悲痛、眷恋’这些词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如果可以的话,一起通过想象来还原毛主席当时的心情。”结合前文“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以及后文“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学生能较容易地想象还原毛主席当时的内心活动,产生强烈的共鸣,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父亲失去爱子是如何痛彻心扉。

3.关注“动作+心情”,情境演绎

动作与人物的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愉悦时动作一气呵成,心情沮丧时动作拖沓迟延。抓住人物的动作,可以品读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的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教师带领学生从一系列动作中感受作者的矛盾心理。学生明白,“不敢朝他那儿看”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烈火焚烧,而“忍不住不看”是盼望着能够出现奇迹。这样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对战友的心疼、不舍以及深深的敬佩,更突出了邱少云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以此将人物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知用心理表达方法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大量心理描写,发现文章表达的秘妙之后,教师可通过设计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灵活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一)片段仿写,小处入手

有的心理描写片段融合多种写作手法,有较高的仿写价值。比如,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的第三自然段采用了“环境+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方式。第一句融情于景,写天气好,衬托出“我”非常愉快的心情;后面一系列描写“我”孩子气十足的动作和心态的语句,充分表现了“我”处于期待中,有着些许兴奋和急切。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仿写,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细读范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明媚、藏、怎么”理解作者的心情。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感受到心理描写要细致入微,这样才能够打动人心。

(2)技法引导:引导学生说说使用“环境+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方式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环境渲染要体现心情,动作描写要传神,内心活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特征。范文的语言虽然很幼稚,但非常符合“我”的年龄特点。可见,把握好“度”,可使人物的心理描写更真实。

(3)仿写实践:运用文中使用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仿写,字数不少于150字。

(4)展示评价:反馈学生的习作内容,说说仿写的成功点在哪里。小结如何赏析范文,剖析人物心理。

(二)单元习作,迁移运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心理描写同样如此。只有做到灵活迁移运用习作方法,才算学到了精髓。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有三篇描写亲情的文章。这几篇文章在心理描写上各有各的精彩之处。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要求学生把平时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成一封信,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体会自己的感情。教学步骤如下。

(1)方法梳理。和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出现的心理描写方法。如:《慈母情深》中,多处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方式,让一位勤劳善良、豁达大度的母亲形象出现在大家眼前;《父爱之舟》中,作者拿着家里粜稻、卖猪凑来的学费,感到十分心酸,以至于偷偷哭了,“动作+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特别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亲和母亲的语言描写以及心理对比值得品读。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将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明确要求。学生选择倾诉的对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字数在450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恰当选用本单元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3)迁移运用。学生完成习作后,在文中的心理描寫旁边写下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运用的具体方法以及这样描写的好处,也可以是自己的习作感悟。

(4)反馈交流。教师挑选典型的习作进行反馈,可以先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再总结反馈,特别要对心理描写方法的使用效果予以重点评价。

综上所述,统编高段教材中的心理描写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可循序推进教学过程,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提高心理描写的能力,更加珍视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美华.把“写”挤进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2021(5).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小学)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
读写结合中的仿写策略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