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铺·抓:聚焦文本,三步点燃思维火花

2023-03-31 16:30蓝莹莹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3期

蓝莹莹

【摘   要】统编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文本并不少。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找燃点、铺路径、抓生成”为着力点,明确思辨主题,指导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

【关键词】文本;思辨;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统编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文本并不少。然而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文本的编排意图,寻找合适的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相关意识不强,未能从教材和学情中发掘出思辨元素,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思辨主题;二是忽略方法和策略的指导,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限;三是不能及時把握课堂生成,甚至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自己的预设,进而影响教学进度,错过开展思维活动的时机。那么,要如何改变现状,促进学生积极思辨,提高思维能力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细读文本找燃点,确定思辨主题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找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燃点”。这些“燃点”可以来自课文内容,可以来自课后习题,也可以来自学生的预习作业。

比如,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在之前的教材版本中名为《蝙蝠和雷达》。课文内容没有变化,为什么题目改了?这必定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说说“哪个题目更合适?为什么?”学生研读文本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文章内容是关于“仿生学”的,肯定要写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雷达;有的说修改后的题目充满了神秘感,很吸引读者……教师找到了教学中的思辨点,帮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再如,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展开思辨的“燃点”:这条隧道是什么样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深入文本,了解修建隧道的作用和目的。于是,课上教师抓住“倾斜”这个词,让学生讨论是向上倾斜还是向下倾斜,并说明理由。学生阅读文本,寻找蛛丝马迹后发现了“干燥”“排水优良”等关键词语,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隧道是朝上倾斜的。

不难看出,教材中到处都有值得探究的内容。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不断挖掘文中能引发学生想象、思考、辨析的关键之处,由此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铺路径,指导思维方法

(一)注重教学环节衔接

课堂上,教师巧妙地设置学习活动,设计紧密相扣的多重教学环节,可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时,教师研读文本后,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自学:自主阅读文章,想想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合学: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讨论“老人这样做值不值”。

再学:在课文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有力佐证。

展学:面向班级交流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写关键词、和同学口头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概括、归纳、判断、比较等思维活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将学习活动与思辨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展开思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教学支架搭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预设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水平,为学生搭建多种合适的学习支架,如情境支架、图片支架、问题支架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高阶思维。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情境支架:此时此刻,你站在高高的桅杆上,进退两难,而你的伙伴正在指着你哈哈大笑……学生代入文中“孩子”的角色,感觉自己越来越窘迫,却又拉不下面子,只能铤而走险。当他们体验到了人物的尴尬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笑”这一关键词,深入文本,思考事情是怎么变得不可收拾的。学生很快锁定了水手,迅速找出了文本中多次描写水手“笑”的句子。他们发现,从“哈哈大笑”“大笑”到“笑得更欢了”,“笑”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明确了“笑”是罪魁祸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最后形成一张思维导图(如图1)。不难看出,学生分析得有理有据,将文中高潮部分理解透彻了。

又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边李》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设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故事,从而明白要像王戎一样,学会观察,学会推断。这道题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燃点”。教师可借助它,展开教学(如图2)。首先出示“多子折枝”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满树的李子挂在枝头,红彤彤的,很诱人……教师创设情境“当你从一棵挂满了红彤彤的李子的果树下经过时,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以此激发学生对李子的赞美和渴望之情。当学生沉浸在渴望李子的情绪中时,教师适时出示“唯戎不动”几个字,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境以及王戎的表现,说说为什么。由此,学生通过分析,推断出王戎不动的原因,在“竞走取之”和“唯戎不动”的巨大反差中,培养思考力和推断力。可见,精准把握文本、课后问题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关系,将课文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学评价引导

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建立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而是将评价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互相学习。为此,教师可经常使用“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等课堂用语,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学会分析与判断,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是评价内容多维。可以评价思维方法,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善于进行比较、总结、推断等。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精卫这样的做法是以卵击石,海永远填不满,精卫也不可能达到目的,我觉得她有点傻……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肯定了他能联系生活、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的思维方法,然后引导他学习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可以评价思维成果。在教学中,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形式将思维成果展现出来。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按照课文中介绍的方法,尝试制作竹节人。有学生没有找到竹子,竟创造性地使用废纸卷制作了竹节人。教师对纸卷竹节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的评价又引发学生新一轮的创作。

三是评价方法多样。2022年版课标指出,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互动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进行实时、动态的评价。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时,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可设计学习单,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每个部分都由“观察记录”“我的发现”和“星级评价”组成。“星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是否进行了细致、连续的观察,是否联系生活进行了思考,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等等。除了打星,教师还在学生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进行评价指导,不断肯定和鼓励学生坚持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

三、根据学情抓生成,促进思维提升

教师除了在备课时做好预设,还要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真实的反应,抓住课堂生成,及时作出调整,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以此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桥》一文时,有学生对小说的结尾不理解,认为生活中不会有老支书这样的人,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从人群中揪出来,最终导致儿子牺牲。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老支书是共产党员,他已经带头了,村民们肯定不会再让他的儿子站出来;也有的说,其他村民都没有发现,老支书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儿子混在人群中过去,即使村民们发现了他儿子,也完全会理解他……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结尾,关注小说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梳理人物关系,就“小说结尾是否符合实际”开展思维活动。

那么,有哪些思维活动适合这样的课堂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呢?

一是辩论赛。辩论赛把学习中遇到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放大,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冲突点”,通过阅读、比较、讨论,形成观点,收集、梳理依据。例如,在学完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一课后,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种子的运气怎么会那么好”“为什么都能如愿以偿”的疑问。于是,教师引导他们以“‘自身努力’和‘机遇好运’哪个更重要”为主题,展开辩论。学生激发了思辨兴趣,积极思考,拓宽思路,充分表达。

二是课本剧。课本剧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舞台。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时,可以让学生学一学、演一演,让“矛盾”在表演过程中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只选择一个片段、一个难点进行表演。例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中,学生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不到位,教师抓住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厘清对话间蕴含的辩证关系,而后进行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了讨论和质疑、推理和判断。

总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充分利用教材,研读文本,寻找文本思辨点;开展多维教学设计,从教学环节、教学支架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文章,为学生创设思辨情境;搭建思辨平台,借助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激发学习热情,点燃思辨火花,提升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邓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2019(5):242.

[3]张文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中华少年,2019(17):94.

[4]樊金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5):67.

[5]柳向阳.关注言语表达   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阅读策略例谈[J].中小学教學研究,2019(2):37-39,43.

(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