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花
摘 要: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该机构的特殊性,其做好内部控制,并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稳定运行的保证。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由于缺乏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致使其管理与控制工作不能够有效发挥。为此,本文对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述,阐明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及开展该项工作所要遵守的原则,并分析了具体的构建及应用过程,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在二十大会议中所提出的工作要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持续进行优化,实现内部控制流程的强化,全面防止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研究工作,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全面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进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是服务社会,如果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存在着问题,不能够对内控工作进行有效评价,这将会极大地影响单位各项工作的质量。所以,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后,行政事业单位才能够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从而发挥出其应有的评价作用,提升评价效果,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进展[1]。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全面性评价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时,其评价的范围要能够覆盖到单位所有的内控工作,不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评价,还要对所有的业务活动进行评价。另外,在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指标之间要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使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能够实现全方位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就会形成一个较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2]。
科学性评价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选取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时,要全程体现出科学性这一要求,运用科学理论处理相关工作,并且,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及单位规章制度为准绳,最大程度地避免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使用科学思维对评价指标进行选取,将指标进行分解,使之细化,为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奠定基础,从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标评价体系,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评价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重要性评价原则。该项原则指的是在选取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在所选指标已满足全面性的要求后,再对其重要性进行区分,从而先出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例如: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事项,要采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评价。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且具有通用性,使不同时期、类型和规模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指标值均可以进行比较,体现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初选
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由于经营业务的不同,所涉及到的评价指标也呈现多样化,因此,评价工作的结果自然是有所差异的。但如果为了体现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而将全部评价指标均列入指标体系,这会因为指标大量堆积,出现评价指标重叠及交叉现象,这对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评价,所以要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3]。
开展单位层面评价指标的初选工作。在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时,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内部控制核心五要素作为突破口,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来构建框架,以全面性、科学性、重要性及可比性四项评价指标为出发点,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项目,根据项目的研究结论,再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其单位层面的评价指标进行初次筛选。
开展业务层面评价指标的初选工作。在日常的内部控制工作中,业务层面评价指标指的是单位内部为了对业务活动进行评价而建立的指标体系,该项评价工作的重点是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对业务活动中的风险进行了有效预防,是否实现了对业务活动的有效管理,从而保证单位所建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科学的、有效的。所以,在对评价指标进行初选时,要将业务流程作为一级指标,将单位职能作为二级指标。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二次筛选
对于在初次筛选活动中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交叉及重复的问题,并且不能够体现出评价指标的重点项目。因此,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工作人员制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将该问卷发放给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结合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选出合适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最后,工作人员将问卷收回,进行多次分析,将重叠或交叉的指标予以删除。
针对单位层面“内部环境”选取“工作机制、组织架构、岗位管理、权责分配制与组织文化”五个评价指标,并具体明确相应的评价内容。如表1所示。业务层面“控制活动”指标筛选。业务层面的评价指标仍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六大指标为依据,主要关注与单位业务活动有关的风险点,如表2所示。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若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就要合理分配各项指标的权重。目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权重划分方法,该方法先对整体目标进行了分解,使之形成多个分目标,再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将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指标,这些指标仍能继续分解,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比较,确定哪些目标是较为重要的,再确定指标的权重。
首先,要建立评价矩阵,工作人员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制作成调查问卷,将这些调查问卷发放给相关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使之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如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对指标进行比较,并基于一定的法则对其进行评分。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将调查问卷收回,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要组织专业人员,根据问卷中专家对指标的评分,比较各项指标,判定指标的重要程度,并设置相应的评价等级,进而形成评价矩阵。
其次,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工作。目前,在对评价矩阵进行分析,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要使用的是特征向量法,在具体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将评价矩阵输入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的专业软件对矩阵进行处理,计算出该矩阵的特征向量,然后根据数据归一原则,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要经过多次操作,再将每一次的处理结果进行汇总,从而得出最大特征值。
最后,开展一致性检验工作。若要保证所建立的模型是有效的,就要保证各项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在对调查问卷进行评分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干扰,评分结果会存在不符合传递性要求的现象。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使用软件,对评分结果进行相应的检测,以明确权重划分是否合理。所要检测的项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致性指标检测,二是随机一致性指标检测,三是一致性比率检测,从而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符合单位发展利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是全体工作人员均应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營造健康的内控环境,有效地预测、规避风险,促进单位业务工作与财务工作的有效整合,为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从而制定出较为科学的发展战略。同时,良好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各方面的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及使用。本文论述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具体构建及应用过程,希望能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实际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娟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大众商务,2022(9):0179-0181.
[2]田闯,韩颖,孙喜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5):87-88.
[3]安慧歌,樊星宇,徐楠.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21):3.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荣誉军人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