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引导音乐,让音乐丰富人生

2023-03-28 02:05陈珺
教育界·A 2023年4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生活教育小学音乐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非常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与特征,是小学学科有效课堂构建中常遵循的教学理念。文章立足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围绕“生活教育”理念,探讨培育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具体措施,以供音乐教师借鉴。

【关键词】小学音乐;生活教育;音乐欣赏素养;提升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提升研究”(批准号:TY-c/2020/25)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珺(1982—),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

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全新目标。而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强化自身的艺术修养。基于此,教师需要在音乐教学中注入核心素养,精准把握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内涵,采取相应的措施,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要在挖掘、融入、整合乡村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乡村地域文化的特色,将“生活教育”理念与音乐学科教学融合,以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素养。

一、丰富教学内容,强化音乐审美体验

“生活教育”理念指引下,要想提升乡村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教师要让学生扎根乡村音乐艺术文化基础,在吸收乡村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学习内容,强化音乐审美体验。

(一)在生活中审美,累积音乐知识

格林卡指出,人民才是音乐的真正创造者,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为此,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提升要扎根于生活,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审美,在学习中累积音乐知识。

例如,在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乡音多喜乐”中《五月五赛龙会》的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歌曲中浓厚的乡音乡情,在苏州方言的学习和演唱中品味其中依字行腔的艺术表现特色,在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审美鉴赏中体会其中浓厚的古意和书卷气息。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让学生累积音乐知识:一是在蘇州方言发音的学习和演唱中感悟其中厚重的乡土气息,品析歌曲的语言美;二是在徽调的学习中感受曲折的级进、丰富的润腔和细密丰富的装饰音,品析歌曲的旋律美;三是在曲调的学习中感受曲折委婉、细腻圆润和清丽流畅的时调特色,品析歌曲的曲调美。

(二)在作品中审美,强化知识学习

“生活教育”理念指引下,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提升要根植于生活,定位于作品,升华于学习。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的乡村元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整合地域特色和乡村风格,将生活教育与乡土教育科学整合,让学生的学习立足于生活,扎根于乡土,沉淀于作品,内化为素养[1]。

例如,在笛子独奏《喜报》的审美欣赏教学中,教师主要从作品内容的四个部分入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品析作品中蕴含的乡村音乐元素和民族气息。一是开头小快板的节奏特色,开头部分以单吐和双吐的跳动变奏表现出内心的喜悦,旋律跳跃流畅,直接定位了作品的情感基调;二是中间的舞蹈性节奏,将主题的变化发展在抒情而优美的旋律中表现出来;三是华彩片段,在忽强忽弱、起伏有致的曲调中表达自由欣喜的情感;四是快板与打击乐的融合,在越来越强烈的曲调中将音乐推向高潮。

(三)在体验中审美,内化音乐素养

肖邦指出,要让作品成为战歌,用声音激发出愤怒、奔放的感情。“生活教育”理念指引下,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提升要扎根于乡村生活,升华于作品情感。学生要在体验中审美,在学习中内化音乐素养。

例如,在《抓妈荷》这首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中,教师先从这首民谣的地域特色入手,让学生在体验三四拍的节奏韵律中感受曲风的热情风趣,体会节奏和旋律的平稳。然后,教师从民谣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在妈荷的玩法和相应习俗的介绍中感受乡土生活的诙谐有趣。接着,教师从旋律和音调特色入手,让学生从民歌不同的演唱方式中体会其简洁与委婉、爽朗与细腻相融合的艺术特色。教师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乡土资源融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认知和体验,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将知识和艺术技巧内化为音乐素养。

二、引导学生参与,尊重个体学习体验

“生活教育”理念下,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提升要根植于生活,融合乡土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参与式学习中强化个体体验,在尊重学生个体学习体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

(一)生本互动,挖掘文本资源

“生活教育”理念下,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提升要植根于生活中的美与善,扎根于文本的知识学习,让学生在挖掘文本的乡土资源中感受道德美和社会美,在生本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采莲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本互动与“生活教育”理念融合,引导学生联系乡土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体验,深入挖掘文本资源中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学习连音和断音相融合的唱法。教师在生本练习中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在连音唱法中融入轻巧、富有弹性的断音,凸显歌曲的趣味和灵动,并在个性化尝试和创新中体会不同融合方式下节奏和乐感的变化。二是体会高低声部相同的音符的运用,并在练习中强化音准的锻炼。三是感受其中清静悠远的意境。教师在生本互动中融入乡土生活经验,在代入式体验中丰富学生对作品和乡村生活纯真质朴、友善亲近、自然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生生互动,融合乡村资源

“生活教育”理念下,要想提升乡村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教师要注意在生生互动中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融合乡村资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浓郁的乡音乡情。

例如,在《五月五赛龙会》的演唱练习中,教师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生生互动,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一是发音练习。这首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方言文化,教师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强化方言发音练习,在互听、互学、互练、互赏中完成发音音准的练习,让歌唱饱含厚重的地域文化。二是情感融入。教师让学生体会歌曲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演唱中融入乡音乡情,展现对故乡的热爱。在生生互动中,学生在反复的探究实践中对情感的融入和表达不断进行修改,从而实现最好的表达。

(三)师生互动,整合文化资源

雨果指出:“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引下,要想提升乡村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教师要强化学生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根植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乡土文化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乡土文化的探究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对比《五月五赛龙会》和《赛龙舟》这两首歌曲的音乐风格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一是让学生演唱《五月五赛龙会》,着力感受其中厚重的乡音乡情;二是让学生观看《赛龙舟》的视频资料,对比刚才的演唱,体会其中在气势、节奏、音调方面的不同,着重感受其中的乡土文化;三是整合文化资源,梳理学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及时做好记录和总结。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又能强化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素养。

三、提升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弥尔顿指出,音乐中储藏着悦耳的催人奋进的力量。“生活教育”理念下,要想提升乡村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教师要结合乡村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力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夯实审美价值,在作品中体验情感

在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立足于学生的乡村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加深对作品审美价值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田园交响曲”的学习体验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联系乡村生活经验来感知作品的情感,感悟乡村田园风光给人带来的愉快情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F大调2/4拍的演奏方式,让学生随着音乐感受田园风光的平静安宁、恬静清新,并深入理解贝多芬作品中写情多于写景的艺术表达特色,夯实学生对作品自由、平等、博爱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二)开展音乐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生活教育”理念下,要想提升乡村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教师要立足于乡村生活经验,并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作品的演唱練习中大胆创新。

例如,在《踩花山》的音乐实践教学中,教师从三个方面开展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乐器的创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尝试在乐曲中融入芦笙演奏,或者单独用芦笙演奏某个旋律,以突出乐器的乡土特色。二是旋律的创新。引导学生从乐曲速度、力度和节奏方面创新旋律,在对比中体会前倚音、滑音等装饰音的不同运用带来的旋律上的变化。三是打击乐的创新,让学生在音乐的结尾处融入变化的打击乐,通过实践创新体会节奏的变化。

(三)促进学科整合,在融合中提升素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提倡和推进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科学整合,尤其是整合音乐教学的相关领域学科,如舞蹈、美术、戏剧和影视等艺术类学科,同时还要促进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在融合化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素养。

例如,在《红蜻蜓》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积极整合各学科知识。一是整合文学知识,教师从杨万里的古诗《小池》中营造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在古诗欣赏与音乐体验中体会蜻蜓立于荷花上的生动自然的意境;二是整合音乐知识,在学习渐强渐弱记号和换气记号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了解记号位置的变化来体会演唱效果的不同,同时对比生活中关于蜻蜓的其他歌谣、民族歌曲、民谣等,促使学生整合相关知识;三是整合各学科知识,整合美术中动画的艺术、舞蹈中节奏的艺术、戏剧中情感表达的艺术和影视作品中直觉冲击力的艺术等知识,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融入中累积知识,提升音乐欣赏素养。

四、提升音乐欣赏素养,夯实生活教育基础

在提升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一)以生活为根,在融入生活中提升素养

俗话说,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在提升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活为根,让学生在探究音乐艺术之源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在生活、乡村和音乐的整合化学习中提升素养[2]。

例如,在《田野在召唤》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乡村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音乐情感,在内容的融合和情感的碰撞中提升艺术表达素养。同时,教师让学生从节奏的变化和语言的地域特色出发,品析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风格,丰富学生的自主体验。此外,教师让学生在乡村生活和音乐作品中意大利的田园生活的对比中,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技巧,积累对生活、对社会、对生命、对祖国的感悟。

(二)以生活为源,在融合生活中提升素养

要想提升乡村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教师要以生活为源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个性化地对比、分析和整合音乐作品。

例如,在《致春天》的钢琴旋律欣赏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对春天的相关认知,在聆听作品的过程中感悟其艺术表达的风格和节奏变化的技巧,尤其是体会快板节奏的变化,从跳跃的节奏中聆听春天的声音,在融合春天的温馨、流畅的感官体验中,推进情与声的完美融合。

(三)以生活为本,在创造生活中提升素养

在提升乡村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在生活中捕捉音乐,用音乐去表现生活,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

例如,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五个乐章的连续欣赏教学中,教师创设初到农村、溪边小景、乡村集会、暴风雨和牧人的歌五个画面情境,让学生想象乡村生活,挖掘其中动的、用的、活的艺术资源,融入生活教育,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用音乐创造生活,歌唱生活,表达生活,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

结语

总之,“生活教育”理念指引下,要想提升乡村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教师要在整合乡土资源和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

【参考文献】

[1]权辉,丁嫚莉.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5):95.

[2]任淑贞.试论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281.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生活教育小学音乐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